专题首页/钢铁产业首页/中华商务网首页
在国际金融资本炒作海运和大宗商品价格背景下,中国钢铁企业对国际矿业垄断过度依赖而缺乏上游产业链战略调控能力。在这次严峻的铁矿石谈判形势中终于感到了战略被动滋味。目前钢铁企业已经进入微利时期。
最新文集
媒体专访
推荐视频

钢铁企业发展战略调整进入了关键时期

2007-8-22 9:09:45来源: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 导读:
  • 钢铁企业面临严峻的外部市场环境,也面临战略调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钢铁企业能把握住战略调整的机遇吗?
  • 关键字:
  • 钢铁 战略

钢铁企业面临严峻的外部市场环境,也面临战略调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钢铁企业能把握住战略调整的机遇吗?

一、从战略上审视:依靠国内发展钢铁生产支撑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的路子不仅难以为继,而且风险极大,不能再走下去了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对钢材的需求,推动2002年以后钢铁行业投资的快速增长。2002年―2006年伴随我国这轮钢铁投资的快速增长,钢产量由2002年的1.8亿吨,猛增到2006年的4.187亿吨。满足了国内钢材需求增长,基本完成了钢铁工业现代化的改造。年度钢材净进口由2003年的3624万吨,到2006年实现净出口3446万吨,平均年增加出口2356万吨。推动了钢铁工业的结构调整和合理钢材进出口态势的历史性变化。也为中国钢铁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如果说中国经济的崛起带动国际钢铁业走出多年徘徊的困境,那么中国钢材出口连续几年快速增长是中国钢铁企业把握住了时代机遇,在加快改造发展中,满足了国际市场钢材需求的增长,为支持世界经济的平稳运行做出了中国钢铁工业的贡献。

但是从2007年1-7月的统计数据看,我国钢铁生产2.79亿吨,增幅18.5%,实际增产4356万吨。其中7月同比增长14.5%,即使下半年保持这个产量增幅,今年预计生产粗钢将超过4.85亿吨。增幅同比增长16%。今年我国钢材需求增长已经连续3年明显回落后,今年前7个月的钢材表观消费增长回落到10.01%,预计全年国内资源总量增长将达到10.5%。不过1-7月净出口折粗钢3643万吨。占国内粗钢产量的13.05%。净出口占粗钢产量增长的83.63%。如果不考虑1009万吨进口钢材,按实际出口量计算:出口钢材3970万吨,同比增长92.2%  出口钢坯527万吨,相当于出口粗钢4705万吨。这意味着今年我国钢材的增产已经全部用于出口。只是由于去年净出口保持在3446万吨的缘故,今年国内资源总量保持了10%的增长。

不包括中国,1-6月份全球粗钢累计产量为4.145亿吨,同比增幅3.6%。同比增加产量1441万吨。同期中国钢材净出口折算成粗钢3093万吨。国际市场今年上半年同比新增产量和从中国进口钢材总量已经达到4534万吨。 其中中国出口占这个增量的68、22%与1-4月和1-5月的58.8% 和65.54%比较,中国钢材出口对支撑国际钢材需求增幅的比例呈现了快速扩大的趋势。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的大部分是依赖中国钢材出口来支撑的。

显然,这在实质上表明:2007年以后继续扩大钢材出口与前几年钢铁企业调整结构,扩大出口在性质上已经发生了变化。2007年中国钢铁企业走的是国内发展钢铁工业,支撑国际钢铁需求增长的道路。

中国的环境资源压力和国际铁矿石市场的复杂背景决定了中国没有这种承受能力。为什么在实践上,钢铁企业难以摆脱这种发展模式呢?主要是产业集中度低,对中国钢材需求前景缺乏科学的预测,缺乏有力的战略转移的政策环境。难以形成真正走出去的,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钢铁企业集团。数百个钢铁企业几乎没有摆脱国内投资发展做大的企业发展模式。这就导致投资居高不下,产能过剩,必须通过出口寻求出路。

不过,中国钢铁企业走依靠国内增产,支撑国际钢铁需求增长的发展道路已经带来了一些列严重后果,钢铁企业已经面临严峻的市场环境,许多潜在的风险有增无减。只不过被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所掩盖。中国钢铁企业发展确实进入了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

二、钢铁企业国内增产,扩大出口,这种发展模式的问题与风险

1、依赖出口的发展模式,刺激钢厂投资居高不下,建立在不断扩大出口基础上的产能过剩风险积累有增无减。

由于钢材出口利润高于国内市场和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低的原因,引发钢铁行业投资热度不减。据统计2006年12月末,在建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6860.56亿元,从投资增长趋势和投资结构看,炼铁项目、炼钢项目、钢加工项目分别占5.94%、33.31%、60.75%。虽然说明投资的重点已经转移到钢材深加工和优化产品结构上来,但是2006年中国钢铁企业完成投资2240亿元。同比回落2.5%。今年上半年钢铁投资同比增长9.6%说明,我国钢铁行业似乎再次进入了新一轮的投资高峰,即使2008年我国也难以改变钢铁投资居高不下的局面。

不仅形成的生产能力远远超过了国内需求增长,而且国有、民营钢企多头投资,重复建设,进一步降低了中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上半年年产钢100万吨的大中型企业产量增长为14.52%,比全行业增长低4.34个百分点;而地方中小企业的钢产量却增加36.8%,比全行业增长高17.89个百分点。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

中国钢铁投资、产能的快速增长和过剩产能的积累也许目前通过扩大钢材出口实现了暂时的平衡。但是由出口支撑的普通钢材过剩产能的积累本身就蕴藏着未来的行业危机。

实际上,只要国际钢材市场出现阶段性走势疲软,这种依赖扩大出口基础上积累起来的产能过剩风险就会演变成中国钢材出口风险。今年7月,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俄罗斯、米塔尔、欧盟七国同时对中国钢铁企业出口施加压力,甚至提出反倾销,就是这种扩大钢材出口的发展模式积累起来市场风险的一次暴露。也许两三年内我们不必为国际钢材市场走势变化中的这种贸易摩擦担心。但是积累起来的这个贸易摩擦风险对中国钢铁企业的出口和经营威胁是很大的。

尽管中国目前已经被国际投资研究机构公认为不是适合钢铁投资的国家,但是由于国际钢铁需求呈现增幅扩大的趋势,一个时期的国际钢铁市场供给不足,钢材出口的高利润很难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中使钢铁投资得到有效合理的遏制。这不仅使2007年下半年钢材出口居高不下的局面难以改变,而且钢铁行业如果不尽快建立战略转型的框架结构,从整体上推动包括控制钢材出口在内的重大问题关系协调解决。就像中国的百姓房价问题难以解决一样,还会拖延解决矛盾的时间。这对钢铁行业和钢材市场的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中国多头出口的快速增长也很难做到兼顾国际市场的资源压力情况。在当前国际需求快速增长时期,中国钢材出口支撑国际需求增长,却卖不出好价钱,还引发贸易摩擦和铁矿石涨价的现象不值得钢铁企业从发展战略上思考它的深层次原因吗?

2、依赖国内增产,扩大出口的发展模式,使国家淘汰落后,缓解环境资源压力,控制钢材出口,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难度依然很大。

国家的调整目标使钢铁企业依赖出口来加快发展的局面难以为继。不过面对数百家钢厂,在出口不断增加,钢材价格上涨,企业利润丰厚的市场环境中,很难实现这个目标。而且钢铁投资和新产能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难以真正控制下来。今年上半年,我国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较重的河北、山西、江苏、河南四省钢铁产量的增长幅度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国际钢铁需求增幅扩大环境下,控制钢材出口、控制钢铁投资和产能过剩压力,淘汰落后,维护中国钢材市场的稳定运行,加快钢铁企业的重组,以及钢铁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是一个钢铁行业战略发展的系统工程。通过出口征税政策对钢铁企业产生的巨大市场压力,已经把这些钢铁行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有机的结合到一起了。对加快协调解决这些问题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各种影响因素的关系,系统协调的全面把握和合理控制钢材出口演变趋势的实践形式。力争用2-3年的时间,使包括控制钢材出口在内的各种发展目标在总体协调的方向上,都取得重大的突破。

3、依赖国内增产,扩大出口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增加了铁矿石涨价的风险。

依赖国内增产,扩大出口的发展模式使我国进口铁矿石继续增加。今年上半年进口铁矿石总计1.88亿吨,同比增幅16.4%。中国钢企为抵制印矿价格上涨,减少了5-6月的铁矿石进口。三大铁矿石企业提出7―9月三个月共缩减500万吨的供应量。引发7月进口矿石的大幅回升,并导致海运费节节攀升。使钢铁企业体会到了与铁矿石寡头博弈的内涵。7月份进口铁矿石3361万吨,同比增长35.9%。但我国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格为84.03美元/吨,同比上涨42.86%。

排名前三位的这3大铁矿石供应商  加上英美集团兼并的南非KUMBA公司,世界前4位铁矿公司垄断了全球铁矿石海运量的77%。8月2日,巴西图巴朗港至北仑、宝山港铁矿石海运费在连涨10个交易日后达到56.954美元/吨,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同日,澳大利亚西澳港至北仑、宝山港铁矿石海运费也在连涨11个交易日后达到22.664美元/吨,比一年前上涨77.76%。此外,近期印度铁矿石价格也“无端”上涨。7月末,63.5%的印度铁矿石现货到岸价达到115美元/吨,比月初上涨12%-13%。 

自2004年中国正式参加铁矿石价格谈判以来,国际铁矿石价格累计涨幅达到165%。而今年长期协议矿价格上涨仅9.5%,因此,海运费大幅上涨和印度铁矿涨价是到岸价攀升的主要原因。

由于国际钢材市场价格的高位运行和明年我国铁矿石仍须扩大进口,海运费借势涨价,三大铁矿石供应商的垄断经营,使国际铁矿石市场严峻的外部环境更加错中复杂。铁矿石在连续3年大幅涨价的基础上,明年仍然面临价格继续上涨的趋势。  

国内钢材需求已经在今年10%的增长幅度中面临继续回落的总趋势,铁矿石也继续保持产量的大幅增长。面对国际铁矿石涨价的严峻形势,钢铁企业如何摆脱这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减少和分化铁矿石涨价风险确实需要做出战略的思考和抉择。中国既缺乏铁矿资源,又缺乏海运竞争实力。面对的又是三大铁矿石垄断寡头控制。因此,钢铁企业走依靠国内发展,满足国际市场钢材需求增长的路子不仅充满风险,而且也不符合世界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大格局的演变趋势。中国的环境资源条件也没有这个承受力。这条路不能再走下去了。

4、依赖国内增产,扩大出口发展模式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中国钢铁企业很难把握住国际钢铁工业格局发展的机遇。

如果今后几年延续国内钢铁投资继续居高不下,出口继续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其严重的后果,不仅仅在于国内的环境资源压力和铁矿石涨价的形势严峻,而且还在于面对未来国际钢铁需求增长趋势和国际钢铁工业布局结构的调整趋势,中国钢铁企业很难把握住这种国际发展机遇。最近许多大的国际钢铁企业都加大了在印度、东南亚和非洲的钢铁投资。浦项钢铁公司计划投资120亿美元在印度奥里萨邦兴建一座年产量1200万吨的钢铁厂,这也是迄今为止印度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美国Eminence集团计划投资300亿美元,在越南建一家钢厂,待建厂投产后,年产能将达到3000万吨。安赛乐米塔尔(Arcelor Mittal)25日表示,计划斥资180亿美元在印度兴建两座钢铁厂,凸现出全球钢铁巨头在印度市场上的竞争加剧。俄罗斯第三大钢铁生产商――马钢发言人证实,公司方面正在考虑与摩洛哥Maghreb钢公司建立联合企业,目的是为了支持公司的扩张计划。7月6日,印度塔塔钢铁集团(TATA)在新德里与越南钢铁公司(VSC)签订了关于协助越南制定其钢铁业发展战略的协议。这一切也许几年内并不会对中国钢铁企业构成威胁。但是从战略的眼光看,几年后国际钢铁供给格局将会发生大的变化。一旦国际需求增幅放缓,一旦几年后东南亚、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新一轮钢铁生长供给能力。对依赖出口积累起来的中国钢铁过剩产能将形成严重的冲击,进口铁矿石形成的高成本压力也将使钢铁企业面临严重的弱势竞争局面。特别是几年后中国钢材需求很快进入低增长时期,中国钢铁企业由于缺少回旋余地,将要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正是这个原因,这两三年也是中国钢铁企业发展战略调整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时期。

三、中国钢材消费饱和点离我们不远了。如果目前居高不下的国内钢铁投资,扩大出口的发展态势持续下去,未来钢铁产能过剩压力的后果难以设想

由于国情不同,中国钢材消费饱和点的形成不会等同于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既不同于美国全国工业化缓慢的实现所形成的钢材消费饱和点,也不同于日本、韩国几乎短期内全国实现工业化,以及钢材和钢铁制成品在人均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虽然经济、投资快速增长,用钢需求快速增加,但并不能改变近几年我国钢材消费增幅的明显回落趋势。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和投资增长放缓是2004年以后中国钢铁需求增幅回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影响我国未来钢材消费增幅变化,以及饱和点形成前后特点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50%以上。即使每年再有2000万农业人口转移到工业经济领域,这也是今后二十几年的任务,而且更多的转移过程发生在后工业化时期。这个人口结构特点决定了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以东部为基础的基本快速实现工业化和未来的较长期的后工业化建设、城镇建设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长期实践形式。这种实践形式决定了钢材饱和点要降低,但我国钢材实际高水平的消费量会在饱和点前后持续较长的时间。同时,目前连铸坯的成材率提高和中国人口老龄化都会降低粗钢消费饱和点。也是粗钢消费同GDP的关系曲线出现不同变化的原因。

按照6月实际钢产量计算,我国已经具备了人均392公斤粗钢的生产能力。人均消费也达到了339公斤。从下面这张图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如果今后两年国内钢材消费增幅在今年10%左右,每年继续回落两个百分点,中国钢材消费饱和点形成前的钢材需求低增长期和饱和点几乎就在6亿吨左右的红灯就已经离我们不远了。

粗钢需求增长有规律可循

按照中国钢铁企业的发展能力也许两年就能达到6亿吨的饱和点产能。然而钢材实际需求低增长的实践可能需要许多年。这在实际上也是钢铁企业调整产品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实现产业升级的最后的机遇。国内钢铁企业发展的模式再也不能走盲目扩建产能,扩大出口的道路,而要合理控制钢铁投资,调整结构,走精品之路。如果目前居高不下的国内多头钢铁投资,扩大出口的发展态势持续下去,未来钢铁产能过剩压力的后果难以设想。

四、钢铁产业集中度低是投资和出口快速增长势头难以控制的根源。加快钢铁企业重组,对推动钢铁企业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调整影响极大

当前加快钢铁企业重组几乎是共识,但如何在实践上走出加快重组的路子却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国有钢铁企业重组进展缓慢,很多问题都可以找到体制上的根源。

中国民营钢铁企业粗钢产量接近全国产量的40%,沙钢通过兼并重组目前已经发展到150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2001年才涉足钢铁行业的复星集团,通过兼并重组今年有望钢产量达到2000万吨,“闯进”中国钢铁业前五强。这些成功的民营企业为钢铁产业进步做出了贡献。

国有钢铁企业的体制特点决定了中国钢铁企业重组过程快慢的关键在政府。从宝钢集团、华凌集团和唐钢集团重组经验看,政府有关部门如果能明确指导思想,建立解决体制遗留问题的框架思路,认真听取钢铁企业的意见,政府作出决定,也许只要几个月就可以取得整体突破。

当前特别要做好区域的整合,这是重组的基础。实际上,上海地区钢铁企业已经早就完成了这一步。几年前宝钢整合上海冶金局所属企业组建宝钢集团就是政府作为出资人的一个决定。后来宝钢把握住了钢铁发展的机遇,加大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力度,铸就了今天有整体竞争实力的宝钢集团。唐钢集团、华凌集团的组建都是出资人的一个决策。做好区域钢铁企业的整合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做出决策前要做好调查研究,特别是同钢铁企业进行充分协商,听取钢铁企业对重组方案的意见。

发挥政府和企业两个积极性,支持和鼓励钢铁企业实施跨区域的整合。这两步中都要提倡从全局出发,统筹解决。除了体制上的遗留问题需要政府推出系统的相关政策外,企业本身的问题可以通过重组后的改革和结构调整来解决,这是国情。宝钢集团后来成功的例子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面对世界钢材需求增长趋势,以及铁矿石问题的复杂背景,中国钢铁企业需要把握住时代提供的发展机遇,通过加快国内重组,整合力量,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到发展中国家合作投资建钢厂和投资矿山建设。即满足世界钢的需求增长,促进发展中国家加快经济发展,也使有优势的钢铁企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领域。从而造就具有未来世界国际化竞争优势的中国大钢铁企业集团。

五、中国钢铁企业的发展战略调整确实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

中国钢铁企业的发展战略调整确实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怎们认识这个战略调整的关键时期。从上面分析的许多重大问题看,如果钢铁企业继续增加国内生产满足国际市场需求,这些问题不但不能解决,而且问题积累会越来越深。不扩大钢材出口,钢铁企业如何发展的难题也很难破解。

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走上经济振兴之路;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服务的结构调整使经济得到复苏。正是这三大因素推动国际钢材需求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以发展中国家建设钢铁工业为代表的世界钢铁工业大格局调整正在加快。这是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的走出去拓展发展新领域的时代机遇。由于我国没有铁矿石资源优势,一旦新的钢铁工业国际布局形成,中国钢铁企业的出口成本竞争力将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就是说,用不了多久,这种潜在的竞争不利局面就会显露出来。中国钢铁企业需要到发展中国家建设钢厂,到国外发展。分散未来的铁矿石、运费、钢材市场出口风险,减少国内建立在依赖出口基础上形成的产能过剩风险。推动上述各种问题整体协调的的逐步解决。

为了推动钢铁行业发展战略转移,政府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钢铁企业重组,整合力量,培育有实力的大钢铁企业集团。需要为钢铁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设立钢铁企业国际投资基金。如果拖延或错失当前走出去的机会,几年后国际市场份额的下降和国内钢铁企业的过度竞争,中国钢铁企业很可能失去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跨国大钢铁集团的机会和优势。

中国经济发展中不断出现的结构调整问题,已经面临新的形势。面对世界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格局,中国企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国际市场布局和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参与问题。目前中国资本每年走出去的规模已经达到500亿美元。而且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这在本质上是由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水平,进一步加速发展的趋势和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时代特点决定的。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如此深刻的今天,中国钢铁企业需要学会驾驭世界经济和世界钢铁工业未来发展格局来制定和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

(关键字:钢铁 战略)

(责任编辑:00975)
【2013年卷】【2012年卷】【2011年卷】【2010年卷】【2009年卷】【2008年卷】【2007年卷】【2006年卷】【2005年卷】
返回首页 战略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媒体报道 | 客户服务 | 诚聘英才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1 Chinaccm.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商信息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本站所载信息及数据仅供参考 据此操作 风险自负 京ICP证030535号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惠河南街1091号中商联大厦 邮编:100024
客服热线:400900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