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储破解融资铜困局

2014-5-6 9:18:27来源:第一财经日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今年年初以来,近百万吨的融资铜带来的抛售风险急剧增加,在国储收购缓解融资铜困境之后,保税区融资铜危机在短期内得以缓解。

然而,受国储收购支撑,以及贸易商惜售影响,目前国内现货铜市场供应出现紧张趋势。4月底中国铜现货升水达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值,4月25日升水最高达1300元/吨,而5月5日升水幅度依然达到900元/吨。

多因素致现货供应紧张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此前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下称“国储局”)已经买下至少20万吨在保税仓库中的进口铜。

此前,由于中国以外的市场铜需求的收缩,导致国内保税区大量融资铜回流国际市场的动力不大,那么这些铜便只能待在保税区,或者寻找一种途径进入国内,而这种途径正是国储收购。

“虽然国储局之前买下了约20万吨保税仓库的铜,收储规模因而可能增加至50万吨,加上原来国储的储备约90万吨,国储局将有140万吨的铜储备,而国储局的计划是将储备铜扩展至200万吨。”一位知情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

国储局收购导致之后短期货源紧张,并刺激贸易商收货、持货商挺价,但过高的现货升水和比价回升将吸引进口铜入关,在此背景下,今年铜巿有望延续进口和出口双高局面。

国信期货分析师顾冯达分析认为:“从国内供需面上看到,铜出现结构性供给紧张的局面,国内冶炼厂出口精铜至保税仓库令市场现货紧张,且前期内外比价不佳导致铜进口受阻,国内某些商家刻意多买少卖加剧这种紧张局面,致使国内铜升水高企。但需求相对平稳,下游并没有明显增加库存,精铜紧张局面不能用需求好转来解释。”

此外,记者与上海地区多名贸易商攀谈中了解到,目前现货铜市场惜售情况比较严重,许多贸易商囤货现象比较明显。而国内现货铜货源紧张及高升水使部分贸易商处境尴尬,部分铜期货交付方入货难度较大,逼仓压力增强。

国信期货研究认为,国内以江铜为首的大型冶炼企业抱团取暖,在铜价较低时将精铜出口至保税区,并赚取比价上的利润,这导致近阶段国内现货铜供给相当紧张。

而在此背景下,顾冯达对记者分析称:“5月到期的铜合约空单持有者有以下选择,一是难以找到足够货源情况下,被迫认输平仓;二是从现货市场高价买入精铜或者自有精铜进行交割;三是在关注进口铜流出或直接从事进口,因比价修复及高现货升水下,保税仓库铜库存可能乘机流入内地市场。”

高位反弹难以为继

不过,在国内铜需求整体疲软的背景下,现货铜的大幅升水恐难以延续。

华联期货分析称,整体而言,对于当前铜现货市场而言,一时紧缺是不争的事实,但考虑到整体宏观大环境以及铜基本面而言,这种短缺的局面恐难以持续。

受人民币近期贬值影响,国内贸易商进口铜已经出现3000元/吨~4000元/吨的亏损,但今年以来,国内铜进口数据仍然同比大幅增长,分析人士认为,这正表明目前国内融资铜需求依然较大。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进口铜32.44万吨,同比增加48.24%,而整个一季度进口精铜达100.11万吨,同比增长47.89%;3月份进口未锻造的铜及铜材42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31%,较2月增长10.8%,1~3月份未锻造的铜及铜材进口总量为133吨,同比增加37.8%。

一位大型铜企负责人向记者透露:“部分铜冶炼商此前已经将大部分的产量出口到国外,并且在国内市场上购买现货铜,以填补与其他公司的长期铜合同缺口,同时缓解此前国内融资铜压港给价格带来的压力。”

与此同时,国内多数银行已经收紧了对大宗商品融资的信用证政策。汇丰银行分析认为,市场高估了中国用铜抵押融资的风险。不管融资铜是否已经松绑,由于其所占新产铜和进口铜的份额有限,因此不会产生太大的融资风险。今年第一季度铜价格下降了430美元/吨,将2014年的价格预测由7750美元/吨调低至7200美元/吨。

从铜需求规律来看,通常铜在3月需求很高,5月是销售旺季,但此前中国宏观数据并没有为铜的未来走势打下很好的基础。

今年一季度,国内GDP同比增速由2013年四季度的7.7%下滑至7.4%,虽然3月份经济活动略有改善,但瑞银证券特约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评论认为:“最近项目审批和财政拨款加快,基建投资同比大幅反弹,推动3月经济活动温和改善,但不足以打消市场对经济增长前景的忧虑。”

至于第二季度铜市场情况,瑞信则预计,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趋势下,尽管中国政府采取“微刺激”保证经济增长,但与中国需求相关的金属—铜的基本面并不看好。尽管3月各项数据稍微有所好转,但总体政策面趋紧,以及铜行业整体对未来销售信心不足,铜在二季度难以逆势反弹。

 

(关键字:融资铜 国储)

(责任编辑:0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