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带“化工财富圈”遭破坏

2013-4-27 8:49:40来源:经济观察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尽管彭州石化项目距离芦山县近200公里,但此次的“4·20”雅安地震依然让当地民众重拾担忧。这一投资400亿元的项目曾因汶川地震而被重新评估——项目所在的彭州市丹景山镇与隆丰镇是5年前汶川地震时的极重灾区之一。

与5年前一样,雅安地震同样是龙门山断裂带的一次地质活动。彭州石化项目所在地就处于这一断裂带的边沿。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对龙门山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利水电工程、重化工项目、基础设施、工业园区等造成了严重破坏。

龙门山山脉与龙门山断裂带高度重合。资料显示,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带,西南起于泸定附近,向东北经宝兴、汶川、北川、青川入陕西境内,长500余公里,呈西南向东北展布。龙门山山前的成(都)德(阳)绵(阳)地区是目前四川省工业最为集中的分布区。

这意味着,龙门山断裂带的每一次剧烈活动,都将影响四川省工业经济的走向。

预判的地震

历史上,龙门山断裂带就是地震多发区。根据《四川地震全记录》一书记载,近300年来,龙门山-岷山断裂带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23次。1900年之后,龙门山断裂带进入地震活跃期。

随后的100年间,5级以上地震共发生14次,汶川地震之后,曾有专家表示,由于龙门山断裂带已发生过大的地震,内部能量已“释放完”,未来百年甚至数百年内不会再发生地震。对此,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表示,这是媒体的误读。他称专家指的是龙门山断裂带的中段和北段。

而此次雅安地震,震中芦山县位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南段。“这条断裂带本身是活动断层,不排除未来这里还会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徐锡伟说。事实上,汶川地震之后,科研人员已经对龙门山断裂带的地质活动做了很多监测和研究。

今年1月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上刊登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秦向辉等人的《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现今地应力状态与地震危险性分析》一文。文章指出,龙门山断裂西南段,尤其是断裂西南端部的康定地区,地震后仍然积累有较高的地应力。

这一结论的基础是,秦向辉等人对比分析了2003年、2008年和2010年在宝兴、康定地区4个钻孔的水压致裂应力测量资料,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西南端的最大水平主应力已经达到断层活动应力临界下限值,具有发生逆断层活动的可能性。

当然,这篇论文更多地强调了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康定地区,而没有重点关注相距不远的宝兴县、芦山县等此次“4·20”地震的雅安地区。但从他们的研究结论来看,专家们已经明确指出了龙门山断裂西南段特别是西南端部有大震的风险。

四川省地震局预报研究所所长杜方透露,汶川地震之后,专家对龙门山断裂带的南段做了很多研究。专家们达成的共识是,龙门山南段比较危险,不过难以确切地研究出引发强烈地震的具体时间。据称,学术界此前对该区域的发震上限判定是7.5级。

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早在5年前他提交的政府内参中就指出,汶川西南约100公里宝兴县所在地的破裂“亏空”区(即迄今基本上没有发生过破裂的地方),是很有可能发生7级左右强余震的地方。

川工的“龙脉”

龙门山断裂带之所以成为汶川地震之后重点研究的区域,除了汶川地震是中共建国之后最大震级的一次地震,还因为龙门山断裂带以及周边地区被称为四川省工业的“龙脉”。汶川地震时,成德绵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已占四川省工业增加值的43.10%。

四川省主要有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三大地震断裂带。这些工业主要集中布局在都江堰-向峨-蓥华-汉旺-安县-江油这一龙门山的前山断裂带上。由于当年的三线建设以及龙门山本身的矿产资源优势[-0.89%],依附在龙门山断裂带的是四川的“化工财富圈”。

龙门山矿产资源丰富,仅清平、金河和天池3个磷矿的产量就占四川省总产量的95%,占全国总产量的10%以上。水泥产业则密集分布在龙门山东侧北川、安县、什邡、绵竹等地;工业硅产业以汶川为核心;大规模磷化工以及塑胶产业则以什邡绵竹为核心。

此次雅安地震的龙门山南段与中段,矿产资源主要是大理石矿及部分煤矿、铅锌矿。其中,宝兴县境内大理石探明的储量超过四川省大理石探明储量的一半以上,有“大理石王国”之称;芦山县也曾是中国著名的石材产地。

这一地区因此成为中国重要的化工走廊,以及高危行业相对集中的区域。资料显示,区域内有45家国控或省控重点化工企业、59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18家有毒有害化学品进出口企业。四川的重化工业发展经历了两轮机遇。

第一次是在上世纪50年代,龙门山的矿产资源给四川的化工厂带来了原料,在当年的“四小”风潮中,龙门山谷里建起了四川省最初的国有磷化工企业。上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也让龙门山区内积聚了一大批重化工企业。

第二次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这里的磷化工业如雨后春笋般繁茂。在还没有环评规范的情况下,庞大的化工产业链,密密麻麻分布在江河上游。到上世纪90年代,像其他内地省份一样,四川对污染性化工企业保持了宽容。

另外,岷江作为龙门山的命脉之水,其流域内水电站遍布。资料显示,岷江上游干流已有紫平铺、太平驿等10座梯级电站,开发程度接近80%,远高于20%左右的全国平均水平。而目前在岷江上游由省级开发公司开发的电站就达到了29座。四川省电力公司的数据显示,整个龙门山地区所有电站的装机容量为目前四川全省总量的1/5左右。

当大大小小的水电站、矿山和工厂密集地分布在龙门山间时,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的大量迁入以及生态的日趋脆弱。经济观察报记者曾在龙门山区看到,在山脉上架设的各种人工管道,如水泥运输管道,都在改变着龙门山区的生态平衡。

震后的影响

地震给龙门山区域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根据当年汶川地震后四川省经委的数据,汶川大地震造成德阳、绵阳、广元、成都地区的501家化工企业受损,占全省化工总量的48%。

具体而言,磷矿生产严重受损。当时磷矿企业集中的汉旺镇和蓥华山是汶川地震的重灾区,地震对该地区磷化工产业形成了毁灭性打击。据《四川省矿产资源年报》,2005年全省磷矿产量492万吨,2008年产量251万吨,2009年产量259万吨。

再比如,什邡市巴蜀电站在地震山崩时被彻底掩埋,而其建于岳家山山坡上、直径8米的大型输水管道,在地震中爆裂开来,汹涌的水流喷射而出,加剧了山体的高速崩塌滑坡,2亿多立方米的崩塌量,让山下的两个电站、两所小学、四个生产队处于险境。

一些企业甚至遭遇灭顶之灾。汶川地震时,东方电气[-3.14%资金研报]集团下属的东方汽轮机汉旺基地彻底损毁。308位职工和家属的生命被夺去,设备损坏达2000多台,整个厂的经济损失达27亿元,而在震前,汉旺基地的产值要占整个东气集团的70%。

芦山县与杭州锦江集团在地震前签订的总投资50亿元的铝土矿勘探及深加工项目协议,也可能受到此次地震的影响。这一项目预计投产后年产值将达到百亿元,年利税10亿元以上。对于一个年均GDP收入十几亿的县来说,这是不可抵挡的诱惑。

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总工程师范晓称,如果龙门山区域聚集了大规模的重化工企业,地震灾害可能会被急剧放大。彭州石化项目就已因汶川地震做了妥协,只保留核心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其下游产业项目均被放在了远离断裂带的成都市和眉山市交界处。

汶川地震也成为四川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契机——逐渐从资源型重化工业转变为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原来分布在龙门山区的化工企业和大型制造企业在重建过程中规划外移。比如,天府新区的选址就考虑了远离龙门山断裂带。

在四川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艾南山看来,作为地质灾害多发区,龙门山断裂带内不宜大兴土木,除了作为旅游胜地的价值还依然存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人口负载本来就已超量,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减法而非加法。”艾南山说。


 

(关键字:雅安地震 汶川地震 工业经济 化工项目)

(责任编辑:0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