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海外并购等九大关键词

2013-1-31 8:57:19来源:《装备制造》杂志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时至新年,2012,这个非同寻常的年份已渐显出了向人们挥手告别的背影。蓦然回首,在2012这个让人回味、怀念的一年里,中国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阔步前行,令世人瞩目。

2012这一年,中国共产党成功地举行了“十八大”,顺利完成新老交替。过去十年中国的发展进步,正是这“黄金十年”成就了如今中国的大国自信。

2012这一年,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跌入低谷的大环境下,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未来中国经济继续稳步快速发展的基本格局将不会改变。

2012这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装备制造业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加快落实相关政策措施。

2012这一年,面对风电、光伏“双反”,面对“威胁国家安全”,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之旅一路崎岖走来,坎坷前进……

2012这一年,“中国航母横空出世”、“中国‘神九’一飞冲天与中国‘蛟龙’号潜至7020米深海创世界纪录,使‘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昔日之豪言成为今日之现实”……

回顾2012,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着哪些困难和挑战?产业运行出现了哪些新趋势、新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哪些新成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要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这又将对明年工业发展提出哪些新要求?一起来看2012年装备制造业九大关键词。

①党的“十八大”

装备制造“黄金十年”成就大国自信

倏忽而过的“高铁”,遨游苍穹的“天宫”,直上云霄的“神九”,深海探秘的“蛟龙”。十年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令世界瞩目。

装备制造业被誉为“工业之母”。它不仅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更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过去的十年,被誉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黄金十年”,得益于国家战略的推动,装备制造业快速腾飞,为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以来,我国掀起了走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热潮。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02年的44.8%提高到2011年的46.8%。

这十年是波澜壮阔、极不平凡的十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十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业经济整体实力迅速提高的十年,更是中国积极利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机遇、经济整体实力奠定国际地位的十年。

十年来,中国工业成长为全球工业经济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制造”已成为全球产业链条中必不可缺的一环,成为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国龙”,中国的高端制造业也让全世界刮目相看……

十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厚积薄发,中国工业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步伐,奔跑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

②金融危机

回归实体经济

2012年全球经济震荡加剧,引发全球实体经济回归大潮。

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的中国,早在2011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指明了“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的方向。

实体经济,中国的经济命脉。

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虚拟经济泡沫破灭,人们认识到,实体经济才是一国经济的基础,是真正创造财富的经济形态。然而,企业产能过剩、融资渠道不畅、劳动力成本攀升、技术革新滞后等,已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

在以服务经济、新技术革命、产业转移为圭臬的美国,奥巴马提出的“再工业化”口号耐人寻味。而在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实体经济”首次跃升为焦点话题。全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和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同一件事情上,迈开统一的步伐。

迎接实体经济的“回归”,最关键的是需要再创新、再发展、再工业化过程,这种“回归”并不是单纯的走过去的路,而是在注重科技、绿色、新能源等的基础上发展,升级产业和优化机构,重新占领新的科技、经济制高点。

可以说,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实体经济的未来。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服务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被提到首位,直观地说明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当前经济工作中的重要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实体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主攻方向,无疑将成为国际经济复苏的根本性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会在全世界创造庞大的财富增量,而且将极大提振实体经济。

海外并购

海外并购中国时刻

“冷”,恐怕是2012年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主基调,但它却并没有成为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羁绊。

2012年11月14日,德勤发布的2012年大中华区海外并购报告中称,尽管全球宏观经济不明朗,但中国(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企业对外并购活动依旧充满活力,前三季度海外投资额创下历史新高。

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已披露的中国企业对外并购交易约133宗,较去年同期的145宗交易下降8.2%,但涉及的交易额达到52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449亿美元上升了16.2%,并创下2005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海外并购填满了中国企业2012年的行程,几乎每个月都有一次大型海外并购发生。在这场并购风暴中,中国装备制造企业也不甘寂寞。

2012年1月,山东重工控斥资3.74亿欧元收购了全球豪华游艇巨头法拉帝集团75%控股权。

2012年1月,三一重工斥资26亿收购普茨迈斯特。

2012年1月,柳工3.35亿人民币收购波兰HSW公司。

2011年7月,徐工机械一举收购了分别位于德国、荷兰的两家液压件零部件制造商。

2012年7月,徐工机械成功将德国混凝土巨头施维英的控股权收入囊中。

2012年9月,潍柴动力斥资7.38亿欧元入股德国凯傲集团。

在经济全球发展的今天,企业要想做大做强,走向国际市场参与竞争是必经之路。中国的企业发展时间相对较短,自己去国外开拓市场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还需要有一个高效管理的团队,这其中要冒很大的风险,而直接收购拥有网络资源的同类公司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这样可以避免盲目的投入和不必要的浪费,还可以节省时间,迅速占领国际市场。

早在2012的“海外并购潮”到来之前的2008年,中联重科以2.71亿欧元为代价收购意大利混凝土机械企业CIFA100%股权曾在业内传为佳话,却也备受唏嘘。如今事隔3年,时间证明中联重科的选择没有错,在这3年中,被收购的CIFA已经成功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影响并于2011年开始盈利。2011年中旬,中联重科预计本年度自己的销售额将超过500亿元,总裁詹纯新当时踌躇满志地说,要在五年内打造千亿企业。到了2012年盘点的时候,中联重科的销售额已经超过800亿元,千亿目标指日可待。对于中联重科来说,并购使期获得了先进的技术和全球营销网络的支持而得以高速发展。除了中联重科,一同跨入800亿元军团的还有三一和徐工,海外并购成为助推企业发展的加速器。

④美国国家安全

谁在对中国说不

美国一直使用各种手段,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百般阻挠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进入美国市场,令世界咋舌。

2012年9月2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发总统令,以涉嫌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中止三一集团关联公司美国RALLS公司在美开展的位于俄勒冈州ButterCreek风场的风电项目。

同样是以“国家安全”为由,北京时间10月8日,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布报告称,华为和中兴通讯可能威胁美国国家通信安全。

三一、华为、中兴在美国的拓展代表着中国企业、中国管理、中国商品进入美国的崭新模式,他们已触及到美国的“帝国梦”,削弱了美国的领先优势,让美国感到了真正的竞争,这才是他们在美国遭排斥和封杀的根本原因。

这一趋势表明,迅速崛起的中国公司,正在成为美国跨国公司全球扩张的主要障碍。为保证其跨国公司的利益,美国不惜动用国家力量,对中国公司进行限制和打击。正如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宋国友所说,妖魔化中国公司的背后原因是议员们希望通过这种强硬的方式来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

在试图削弱中国国企的同时,美国还通过对市场、资源、产业链以及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控制,企图扼住中国企业的喉咙,阻止中国企业的成长。

美国封杀华为、中兴、三一从本质上讲是其对中国大企业的阻击战。只要中国企业不放弃发展,这种战争就随时可能爆发。

在中国商务部召开的例行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谈到三一集团起诉奥巴马一事时表示,这是中国企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利益,商务部密切跟踪事态进展,希望美司法部门公平、公正、公开的审理。他指出,美国这一做法影响了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的积极性,损人不利己,希望美方能猛然醒悟,迷途知返。

在全球化大潮不可抗拒的今天,我们应该有足够的智慧对贸易保护主义说不!

三一用了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手段回击美国政府,中国企业挑战世界头号经济体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其法律裁决上的胜负已经不重要了。如果能够由此启迪更多的“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不仅要依靠资本、技术的力量去开拓国际市场,还要依靠法律的武器和诚实、自信、公平、正义的道德力量去真正赢得国际市场的尊重与信赖,这对于我们同各国一道分享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使中国发展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才是更具有深远意义的。

⑤“双反”

新能源装备走出去再遇双反大棒

⑥核电

核电重启大门半开

欧美国家逐步停止核电建设之际,我国的核电建设将何去何从?

在《核电安全规划(2011—2020年)》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于10月24日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意味着国内核电项目建设的正式重启。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让中国新建核电站的建设被叫停。紧接着3月16日,国务院出台核电“国四条”,规定在“核安全规划”批准之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

经过长达18个月的“蛰伏”之后,政府选择重启核电,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经过世界各国核电站运行经验表明,核电相比较其他电源具有发电成本低、发电小时数长、零碳排放等众多优势,在发达国家能源结构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日本福岛核电事故后,除德国、意大利和瑞士少数发达国家提出弃核计划,其他国家如法国、美国、俄罗斯等均表示将在对现有和新建核电项目进行全面范围的安全检查、提高核电安全标准等措施的基础上,将继续发展核电。

在2011年3月,国务院颁布核“国四条”,要求对在运行的核电站进行全面的安全审查。其中规定《核安全规划》批准之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核电“冻结期”开始。2012年2月,中国国家能源局全面启动核电安全技术研发计划,旨在结合福岛核事故的经验反馈,进一步提高中国在运和在建核电机组安全技术水平和应对极端灾害叠加能力,力求将福岛核事故的经验反馈转化为能够切实提高中国核电机组安全性和极端灾害抵抗能力的先进核电安全技。5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远景目标》(以下简称《核安全规划》),此番《核安全规划》的获批,意味着中国重新开始审批核电项目的信号。核电重启时间临近的预期开始升温。

⑦辽宁舰

步入航母经济时代

航母能够作为一个“龙头产业”来推动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升级换代。

⑧西气东输

国产化装备支撑能源国脉

从西气东输一线工程建设之初,国内装备制造企业就一直在等待机会,希望能用中国“心”驱动能源国脉。

⑨高铁

2012,高铁的春天

高铁,一个时代的交通运输格局之变。

2012年10月8日,哈尔滨至大连的高速铁路(哈大高铁)G328次列车从哈尔滨出发,在921公里长的全线上试运行。12月1日上午9时,四列CRH380B型高寒动车组分别从哈尔滨西站、长春站、沈阳北站、大连北站同时首发,中国首条、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条投入运营的新建高寒地区长距离、大运量高速铁路哈大高铁开通运营。

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在高寒地区建设的设计时速为350公里的高速铁路,预计列车运行全程仅需4个小时左右。

哈大高铁是中国中长期铁路规划中“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的“一纵”,是京哈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车后将成为世界上第一条投入运营的穿越高寒地区的高速铁路。

此前国内动车组列车只能适应-25℃到40℃之间的环境,在东北地区运营的最快时速为200公里。而世界范围内,也只有俄罗斯和北欧地区在-40℃低温环境下运营3条高寒铁路,总里程不到700公里,行车速度较慢,并不是高速铁路。

中国高铁不仅将核心技术学到手,用到位,而且还不断自我超越,根据中国国情、路情,不断填补高铁技术空白,将高铁理论与技术发展到新的高度。

如今,中国高铁不仅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还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高铁技术标准体系。由系统集成、动车组、线路工程、通信信号、牵引供电、运营调度和客运服务7个子系统组成的中国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系统掌握时速300公里高铁技术的国家。

高铁,低碳经济的“宠儿”,能耗是汽车六分之一,使用电能,碳排量几乎为零;高铁,高端技术的集成,每投入1元,将会带动9元;高铁,城镇的“催生婆”,沿线将崛起一座座新城;高铁,经济的大动脉,城市乡村的连接与聚合,释放出的将是难以想象的能量……

 

(关键字:装备制造业 海外 并购)

(责任编辑:00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