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漫忆|新疆第一座现代化有色金属选矿厂

2021-3-29 8:21:53来源:网络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通过回顾历史能够启迪现在和未来,能够汲取力量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和奋斗。

“康苏”在当地民族语言里是“甜水”的意思,解放前新疆乌恰县康苏是个没有人烟、没有草木的戈壁荒滩。1951年,中苏合营时的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决定在康苏河畔兴建选矿厂,开发附近的铅锌矿产资源,1952年开始动工建设。我于1953年8月被分配到康苏参加矿业开发,先后经历康苏选矿厂的设备安装 、生产、工艺试验研究,见证了康苏矿的一段辉煌。后因各种原因,1963年康苏选矿厂停产关闭,我调入乌鲁木齐新疆有色金属研究所工作,这一别就是五十多年。

进入新时代,南疆经济建设成就显著,交通、能源设施建设基本实现现代化,2016年8 月,多年来希望重返康苏的梦想终于成真。在康苏镇党委书记董全的热心安排下,我与杨大多夫妇(当年也在康苏矿工作)一起,回到阔别了半个多世纪的康苏镇。作为康苏第一代建设者,我们参观了新时代的康苏镇,亲眼目睹了今昔大变化,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

2019年8月,在新疆有色集团党委书记张国华的提议下,社保中心组织部分退休老同志重返南疆参观,我又有幸再次到康苏参观,目睹了新疆有色集团重返南疆迎来的大发展。

最近整理心得,现将两次参观后感受到的康苏过去的成就和现在的变化介绍如下 :

辉煌昨日

一 康苏矿区是中苏合作较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矿区的典范。

康苏地区附近铅锌资源较多,还有煤炭资源和河水,离中苏边境较近,由于南疆经济非常落后,又远离内地,无力开发。从1952年基建开始,1954年4月建成以现代化选矿厂为生产中心、许多辅助单位和民用配套生活设施的矿区,成为南疆首个社会主义新矿区。

矿区管理方面有矿管处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矿区公安局。主要生产单位是铅锌浮选厂,产品铅和锌精矿主要出口。生产辅助系统包括发电厂、煤矿、供暖房、机修厂、运输车队、供水站、氧气站、分析室、道路维修队、矿区电话总机、喀什转运站等。生活保障系统包括行政处,职工食堂(汉族、少数民族、西餐)、医院、幼儿园、子弟小学、工人俱乐部、露天电影院、百货公司、粮店、新华书店、保险公司、邮政局、到喀什班车等。

喀什地区组织许多单位前来参观。可以说,它是在一穷二白的戈壁滩上,依靠苏方的人才、技术、物资装备优势,发挥中方政治、制度、人力等优势建成的。并为1958年顺利建成康苏镇创造了条件。

二 康苏选矿厂是新疆第一座现代化有色金属选矿厂,开拓了新疆采用现代选矿工艺处理金属矿产资源的途径。

前苏联有色金属工业发达,在生产建设方面经验丰富。前三年由苏方全面负责规划并组织施工,中方则积极参与,边学边干。康苏选矿厂是由著名的前苏联列宁格勒选矿研究设计院(具有国际水平的大院)负责对一矿(沙里塔什铅锌矿)矿石进行选矿工艺研究,提出工艺设计和施工设计图的。苏方土建总工组织实施,土建工程由南疆军区某炮兵团承担。设备安装由苏方老厂长和机械师负责指挥,苏方机工带领中方工人施工。施工图纸之多、内容之全面、要求之严格,我感受较深。选矿厂全部选矿设备、全部安装材料(小到螺钉铁钉)、建筑三大材料(水泥、木材、钢材)、各种安装工具、各种车辆等全部由苏方从前苏联用货车经过新疆境内一百多公里土路,运到康苏的。

它标志南疆地区第一个现代化企业诞生,新疆第一个机械化的浮选厂的诞生,结束新疆长期依靠手选有色金属原料的历史。产出铅锌精矿产品出口前苏联,是南疆地区首次对外出口有色矿产品,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 康苏选矿厂开工典礼是当时新疆有色公司系统的重大事件。

新疆政府对选矿厂的建成投产非常重视,在1954年5月举行的隆重的开工典礼上,出席并在主席台站立的有新疆政府主席包尔汉、苏联驻乌鲁木齐总领事、中苏有色公司双方总经理、喀什地区领导和康苏矿区领导等。包尔汉、中苏有色公司双方经理都讲了话,并由翻译翻成汉语、俄语、维语,前后约1个小时。记得主席台是由三台货车组成的。

四 康苏选矿厂在全国铅锌选矿厂中首次不用氰化钠,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康苏铅锌选矿厂原设计采用铅锌优先浮选流程,按照推荐的药剂制度进行生产(选用氰化钠和硫酸锌做主要药剂)。1954年投产后,由于矿石性质发生变化 ,铅锌分离效果不好,铅金属回收率较低,没有产出合格的铅精矿产品。列宁格勒选矿研究设计院立刻派出工艺师拉科塔来到选矿厂,经过取样考查后,发现是因为矿石性质与试验时的矿石样品大不相同,认为选择优先浮选流程可行,需要重新进行小型选矿试验研究,制定新的药剂制度。幸好建厂时就设有小型浮选试验设备,他立刻制定多种方案进行研究,半个月后提出用硫化钠取代的氰化钠的药剂制度。在生产中试用后,铅锌分离较好,首次选出合格的铅精矿和锌精矿,精矿质量达到出口前苏联的要求。同时消除了使用氰化钠时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因剧毒造成的生产不安全。

1954年年底,选矿厂全部苏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撤退回国,1955年开始交给中方全面管理,主要车间三个轮转值班长全由中方技术人员担任,苏方只留下新厂长做技术顾问,负责选矿试验室工作和选矿厂技术指导工作。

经过中方一年努力,无氰法选矿生产技术经济指标逐步提高,生产稳定,效益不错。

五 康苏选矿厂试验室是当时新疆第一个从事选矿工艺试验研究的机构。

根据当时中苏合营时选矿厂生产管理经验,进入选矿厂的矿石性质经常发生变化,要经常进行药剂制度和技术条件调整,中方决定成立选矿试验室。

1956年1 月,新疆有色金属公司喀什矿管处将我从选矿厂值班长调任选矿厂试验室主任试验员,负责全厂生产工艺改进和管理工作,并陪同苏方顾问(1956年6 月回国)工作。不久我又调入二位选矿技术人员,从此选矿厂生产工艺的改进和管理全部由中方负责。

我们每天首先收集和分析选矿厂生产技术日记,发现生产技术指标下降时,及时现场取样进行化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经小型试验证实可行,再指导现场工作人员调整药剂制度。其次定期进行选矿生产工艺流程考查,发现问题进行试验解决。例如发现锌回收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浮选时间较少后,通过增加锌浮选设备,提高锌浮选回收率10%,获得了较好经济效益,收到合理化建议奖金。还要进行新矿床矿石的选矿工艺试验研究,主要是选矿厂后继矿山的矿石。

原设计处理一矿(沙里塔什铅锌矿)矿石年限为8年,为解决后续资源问题,我们先后对四矿(乌拉根氧化铅锌)及南疆各种铅锌矿石采用无氰选矿工艺进行试验研究,都获得成功。后因矿区大炼钢铁,耗费大量物资和资金,失去扩建机遇,导致矿石来源无着落,矿区不得已停产关闭。

六 康苏选矿厂在全国有色期刊上首次发表选矿技术论文,也是新疆有色系统首次发表的选矿技术论文。

当时康苏选矿厂采用的无氰生产工艺,在国内是首次,经过二年多生产实践,证明可行。为了总结经验向国内推广,试验室由扬辉执笔写出《选矿厂提高生产指标的主要措施》和《胶体硫化锌的机理》两篇论文,刊载于1956年全国有色金属期刊中。这是建国以来首次介绍无氰法进行铅锌浮选工艺的论文,开创并推动了我国铜铅锌无氰浮选工艺的发展,实现生产安全和节省外汇(文革前氰化钠全部进口)。

七 康苏矿区建筑经过七级地震考验,是值得称赞的建筑成就。

苏方了解康苏是地震多发区,前期就对选矿厂、发电厂、办公室、民用住宅等建筑,按防8级地震标准设计。选矿厂是钢架结构、外墙是砖混凝土。办公室、民用住房是厚墙、木结构石棉瓦或者薄铁皮房顶。1955年康苏地区突然发生7级地震,地动山摇,但不论在工作场所或家中,都没有发生建筑倒塌和伤人事件。

八 在全国有色期刊上发表设备运转率长期保持在95%,属当时国内先进水平。

康苏选矿厂设计安装大小选矿设备和电机各100多台,大部分是东德产品,辅助设备是前苏联产品,质量较好。主要设备可磨耗部分还有备件可换,直到关厂时,主要设备没有因故障换掉。

由于大多数选矿设备是用来处理矿石和运送矿砂的,部分零件发生磨耗时需要及时更换。选矿厂设有专职机械师和电修师,领导钳工组和电工组,全面管理和维修设备,实行计划维修。为了保障选矿厂三班连续运转,每月实行计划小修2 天,按时停车,更换易耗备件。一年一大修时间一周,保证了选矿厂设备连续运转率超过95%,在国内是罕见的。

九 康苏矿区带动了喀什地区经济发展。

康苏矿区建设时全部建设和生产物资,都从苏联运来,当时只能依靠矿区运输车队到中苏边境运到矿区,靠近矿区近十多公里道路也由矿区进行了维修。投产不久,喀什专区成立外运公司,全面负责精矿从矿区到口岸、及前苏联供应材料和大量选矿药剂从口岸到矿区的运输工作。从此减轻了矿区的运输压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喀什专区运输行业的发展,吸纳大量人员就业。

同时,康苏矿区对外公路也转给喀什公路局负责,提高了车辆出行效率,带动了当地民族人员的就业。

康苏矿区建成投产后,生产所需的物资逐渐由前苏联转向由国内、新疆和当地解决 ,也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由于当时康苏矿区有职工和家属2000多人,一切生活物资全部来自喀什地区,也带动了相关工农业、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十 康苏选矿厂为新疆有色系统和其它行业输送大量专业人才,促进有关事业的发展。

由于康苏选矿厂生产建设起步早,同时也培养大批有经验的选矿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从1956年开始到关闭,康苏选矿厂先后向后建的新疆锂盐厂、新疆有色金属研究所、可可托海选矿厂、新疆矿务局、甘肃辉铜矿选矿厂调去众多选矿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成为这些单位的骨干力量,促进了这些单位的发展。

灿烂今朝

一 康苏镇外部基础设施实现现代化。

我从1963年8月调离后,一直关注南疆的发展。进入新时代终于在耄耋之年再次踏上回访康苏的路,得益南疆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回想1953年8月从乌鲁木齐到康苏时,要乘坐货车在高低不平的戈壁滩上经过七天才能到达;1963年从喀什调到乌鲁木齐时,乘坐货车,道路虽然好点,也要五天才能到达。2016年8月那次,我们乘坐乌鲁木齐直达喀什的火车,下午上车,次日中午即可到达,共计16小时,再乘坐轿车,沿喀什至康苏高速公路,约一小时到达目的地,一路干净、舒适。2019年8月,集团公司组织曾在南疆工作的老同志重返参观时,安排的乘坐飞机。由乌鲁木齐飞往喀什,共计2个多小时。然后再乘车沿高速公路,经过一小时多到达康苏,全部行程只半天多。今昔对比,亲自体验了交通设施发生的天翻地覆大的变化。

现在康苏不仅有高速公路与外相通,还有全疆电网进入康苏,结束企业自建电站的历史 ,消除了煤电的污染。

二 康苏当年的荒漠生态变成如今的绿树成林。

1952年开始建设时,康苏多风干旱,没有树木和花草。矿区领导重视绿化,每年安排职工义务劳动,从1954年开始,在矿区主要道路旁挖坑,装入从5公里外的花园运来的泥土,种上100公里外的喀什运来的树苖,浇上选矿厂工业排水,经过三年,基本上完成生活区的绿化,到处可见成活的树木花草。

近70年来,在几代人的持续努力下,如今全镇绿化面积逐年扩大,不仅建成绿树成林的宜居小镇,通往康苏花园4公里的道路两侧还建成树木带,空气质量较好 ,加上作为文物保护起来的苏式建筑群,许多人都愿意在此居住。

三 原康苏四矿、现在的乌拉根锌矿已经建成为新疆最大的有色金属选矿厂。

乌拉根矿是康苏选矿厂的后备矿山,早在中苏合营时就对乌拉根矿石进行过选矿试验研究,对矿山南边大量氧化锌矿石,提出先选硫化锌后选氧化锌的工艺流程。由于矿石品位较低、生产规模小,需要选矿厂扩大生产。但由于大量资金用于大炼钢铁,失去扩大采选能力的机遇,康苏选厂因矿石供应问题,不得不于1963年停产关闭。100多公里外的三个基本探明的铅锌矿,更无法开发。

进入新世纪后,紫金矿业集团收购乌拉根矿,实施露天大开采。在矿床附近建成大型选矿厂,2013年投产后只选硫化锌,由于实行规模经营,处理低品位锌矿石仍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终于实现了乌拉根矿床的大开发。

2017年赴该厂参观时,该厂日处理矿石10000多吨,全厂实现信息化管理,职工共70多人。联想过去的康苏选矿厂,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多倍,这是新疆选矿工业经过几代人持续艰苦奋斗的结果,看到新疆金属矿产开发进入大型化、信息化阶段,感到无比欣慰。

(关键字:有色)

(责任编辑:0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