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冷链航母将从这里启航

2020-8-24 10:54:40来源:网络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今年7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公布了2020年包括北京平谷、山西晋中、山东济南、辽宁营口、河南郑州和内蒙古巴音淖尔等17个首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下简称基地)建设名单。

消息传来,引起了业内极大反响,大家认为,这个名单的公布,受益的不仅仅是这些地区,它无异于是国家给冷链行业下达的一个总动员令。这个总动员令就是:要尽快培养一批我们自己的冷链行业集团军和行业航母。

众所周知,冷链物流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其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无疑是农产品供应链。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是多年来,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末端的“天”,即消费端的城市配送,这当然十分重要,近年来这方面的成绩也有目共睹。但这只是一个方面,老子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说,消费端的冷链物流是“二”或者“三”,那么,“一”就是食品和农产品的源头,即产地端的冷链物流。就此也可以说,食以“冷”为先。

那么,如何借基地建设之东风,充分把握国家赋予的各项利好政策,让农产品冷链物流更上一层楼呢?

1、基地-将成为农产品冷链发展的重中之重

梳理一下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对冷链物流发展的诸多政策,可以发现,大部分政策都指向了农产品冷链。

早在2010年,我国首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就已明确,要通过规划的实施,在原来基础上增加1000万吨冷藏库的能力。随后,在中央一号文件中,也多次提到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其中,2020年中央以文件更是明确提到:“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统筹规划、分级布局和标准制定。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建设一批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在国家政策加持之下,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红利才刚刚开始。随着消费升级和农产品上行的需求日益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已成为发改委、商务部、农业农村部关注的重点,也陆续出台了多项扶持及指导性政策。

也许有人会问:国家为什么要如此大力提倡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呢?从宏观上说,是因为它与党和国家的“三农”方针密切相关,具体地说,一是它可以提高农产品溢价能力;二是可以降低农产品成本价格;三是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以上三点,每一点都是中国“三农”方针的核心。

如今,很多人都听说过“最先一公里”这个词,但可能并非所有人都知道,其实,这个词最早来自农产品冷链,即农产品的产地预冷。从产地端到消费端的农产品全程冷链物流各环节中,产地预冷是第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被称为“最先一公里”。目前我国的农产品流通损耗率达30%,甚至更高,而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损耗率均控制在5%以内,美国为1%~2%。如此巨大的差距,最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冷链物流基础薄弱,特别是产地预冷发展迟缓。

为了克服这一差距,近年来,许多地方都采取了“自救”措施,诸如建设产地冷库、气调库以及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等等。这些当然都很必要,也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之出现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那就是成本太高、利用率太低。冷链物流一个有别于其它行业物流的显著特点,便是投资大,所以业内才有冷链物流是“富人的游戏”的说法,投资大,不可避免,关键是如何通过降本增效获得利润。

干大事必须集中财力、物力和精力。冷链行业的人们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只是囿于我国冷链企业和各地政府各自为“业”、各自为政的局面。斥巨资建起来的冷库老是装不满、冷藏车的货物也往往满车去、空车回,徒唤奈何?

而这恰恰是国家建设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意义所在。一个行业要实现飞跃式发展,靠各个企业的单打独斗,肯定没有出路。这也是我国至今没有出现冷链航母特别是农产品冷链航母的原因所在。

(关键字:制冷)

(责任编辑:0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