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涨价吃不起,你竟然要怨环保?

2019-9-5 8:38:57来源:网络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在各种各样的观点中,有一个比较有代表性:有人认为,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是环保标准过高,导致养殖企业难以维持,从而催高了肉价。该观点获得不少人的赞同,传播范围也挺大。

不过在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包存宽看来,“这个观点是比较偏颇的”。

国家对畜禽养殖的污染治理从几年前就开始了,猪肉价格并没有因此就大幅度上涨,从长远看,养猪业和污染治理一定是相辅相成的。

先来看看影响猪肉价格的几个重要因素:季节性因素、“猪周期”、猪粮比,尤其是今年的突发性因素——非洲猪瘟,多重因素叠加才导致了猪肉价格上涨。至于环保,不吹不黑,肯定有一部分原因,但并不是主导因素。

用“侠客岛”的话来表述:这次猪价波动,直接原因和非洲猪瘟影响有关,但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更为复杂,它涉及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环保、土地等综合因素。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消费国,最新预测显示,今年我国的猪肉缺口是1000万吨。猪肉供应紧张以及价格上涨与环保有什么关系,咱们来捋一捋。

非洲猪瘟无疑是最直接导火索,从2018年8月开始,非洲猪瘟一路向南,受此冲击,许多养猪场户信心不足,从而“不敢养”。

直接导火索的背后才是环保,提到环保对生猪养殖的影响,可以追溯到6年前。

2013年,全国范围内对生猪养殖强调环保,提高环保标准,各地划定禁养区,散户、部分中小养殖场淘汰出局。

2014年,我国农村和农业环保领域第一部国家级行政法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实施,对散养户的管理趋严。

“饭统戴老板”在《中国养猪往事》中提到,全国开始在南方水网133县、京津冀等区域划定禁止养殖区,养猪逐渐成为各地“嫌弃”的低端产业。

2015年,“史上最严”新环保法启动实施,环保政策进一步收严,许多地方压缩养殖规模,通过环保、土地以及猪舍拆迁补偿等综合政策杠杆,清理一批养殖户。

有数据显示,仅2016年一年时间,就有超过3500万头存栏生猪因为环保治理而减少。2017年,环保再次淘汰了约2000万头生猪。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禁养限养“不让养”,对养殖场“一刀切”关停拆除,又让不少个体养殖户甚至小规模的养殖户退出。

的确,污染治理推进,环保标准提高,大量散户退出,但因此就把本轮的猪肉价格上涨的“黑锅”甩到环保头上,显然是片面错误的。

“在环保去产能的背景下,大量散户出局,但是养殖行业的集中度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规模化养殖又让猪肉供给并没有受到环保的太大影响。”有专家分析说。

站在环保与养殖业的长远角度来看,对不规范的养殖方式以及废弃物进行处理整治是必然趋势,而且养殖业采取严格的环保措施将是一个硬约束。

毕竟既能吃上价格适中、健康美味的猪肉,又能享受蓝天碧水的美丽环境,这才是我们要追究的生活常态。

(关键字:环保)

(责任编辑:0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