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有色:不仅要保护,更要鼓励发展

2018-10-26 8:19:39来源:网络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我们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保护民营经济发展。”这是今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忠旺集团考察时强调的一句话。这是他对忠旺这家民营有色企业的肯定,也是对整个民营企业的肯定。这让之前唱衰民营企业或者鼓吹“国进民退”的论调销声匿迹,也让其他行业的民营企业家同有色行业民营企业家一样,心中的焦虑与茫然一扫而光。

目前,国家面临着关键的深水区改革和转型,且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西方国家十分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我国有色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自称“资深金融人士”的吴小平发文表示,私营经济的任务是“协助公有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已初步完成;因此“下一步,私营经济不宜继续盲目扩大”,即使扩大,也是国有控股型的“混合经济体”。这一观点的出现,使艰难生存或拼搏前进的私营企业的思想上出现混乱,严重打击了包括有色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家和民营资本的信心,用“惊呆了”来形容民营企业家的心情和表情并不为过。这篇文章发表后,《经济日报》《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重磅发声予以批驳,认为这种以形势严峻为名否定民营经济的言论,其危害性不仅是挑战常识、开历史倒车,更是制造市场恐慌情绪、扰乱民营企业家群体对中国经济的稳定预期。

曾作为民营有色企业员工的笔者明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这两个“毫不动摇”,十分明确地说明了国家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与保护,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发展民营有色等非公经济的信心与自信。有色民营企业也十分争气,不少企业如辽宁忠旺、浙江海亮、山东魏桥、宁波金田等在行业排行中名列前茅,成为了同行的领军企业或技术领先企业,杭州、温州、珠海、深圳等地的民企已成为当地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这是不可忽视、不能抹杀的重要部分。

数据显示,党的十四大以来,民营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民营经济创造的GDP占比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发展为2015年的50%以上。2017年,民营企业对我国GDP贡献率高达60%以上,并且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新增就业90%在民营企业,来自民营企业的税收占比超过50%……这都充分显示了民营企业的实力和地位。若硬起头皮非要拿掉这一块“蛋糕”,我们国家的经济规模和实力也将会大大缩水。因此,“私营经济离场论”是要“挖”国家经济的“墙角”,是万万要不得的。

之所以有人对民营企业有偏见,笔者认为这源于近几年来国家倡导实施的“混合经济”,其初衷是希望借民营企业等非公经济体制的灵活机制来改造国有企业,给臃肿步缓、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国企以刺激,从而激活国有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即“国退民进”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不少“僵尸”般的国有企业经过民营体制的注入焕发了“第二春”。不过,笔者认为,既然是市场经济,仅仅是“民混国”这样的单行道是不行的,国有企业中有优势企业也有所谓的“僵尸企业”,民营企业同样有好有坏,因此不论是现在的“国混民”或者“民混国”,应该是“双向通道”,只要通过兼并重组,发挥了企业运营的最大效应,谁混谁其实无所谓,都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因此,作为市场经济中有活力、潜力、创造力的民营企业,必须受到鼓励和保护,而不是“国进民退”混合经济的牺牲品。另外,我们也要明白,中央所鼓励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产权多元、自主经营、治理规范的市场微观主体形态,绝非计划经济时代“一大二公”的翻版。

肯定民营企业地位和作用的同时,从“私营经济离场论”的论调中,我们也发现了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比如,我们部分的有色金属民营企业存在治理结构不健全、竞争力不强、可持续发展差等内部问题,也存在因全球贸易战、反倾销等因素导致民营企业效益下滑的问题。在经济增速放缓、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情况下,面对产能过剩严重的整体环境,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无保证的产品质量、无门槛的降价倾销、无底线的偷税漏税等阴暗举措就会显现,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还损人不利己,导致了国企民企同行竞争的无序状态和不利地位,导致了不少人对民企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看法。

因此,面对有色金属民企在内的非公企业发展的困惑,我们要做的不是让非公类的民营经济“逐渐离场”,而是要通过彻底的改革鼓励、支持民营企业,让他们和国企借机“混”在一起,有问题逐步解决问题,没有问题的考虑发展,互相学习,互相融合,让民营企业在相互借鉴中发展得更好。根据目前的情况看,当前民营企业首要解决好的是企业内部产权单一或者产权不清的问题,进一步使产权关系明晰化,消除民营企业内部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是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客观来讲,除了个别的大型民营企业之外,能在经营中得到国有资本的扶持或者国有银行贷款的民营企业并不多,不少企业需要资金时,大都使用高利贷资金或者靠自有资金滚动,严重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利好;另外,在进入垄断领域无望、实业整体环境严峻的情况下,很多民间资本仍然集中在楼市和股市,没有意愿投入实体企业。这是中国经济的软肋,也是中国经济未来面临的风险。

技术方面也同样如此,目前国内的民营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其优势是“船小好掉头”,但由于民营企业不少是得益于“低成本产品制造”机会型增长,属于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如今亟需技术和资金,使企业从拼价格的思维转变成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集约创新型增长的思维,以实现企业转型。这对资金缺、管理弱、技术低的民营企业来说,确实需要花一番大力气实现发展,这需要民营企业抓住转型契机,苦练内功,提高创新能力,在未来展现更多活力和更强韧性。只有这样,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民营企业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两者齐头并进,民众与国家都将是受益者,“私营经济离场论”也将不攻自破。

(关键字:民营有色 发展)

(责任编辑:0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