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收官 湘潭百年锰都实现涅槃重生

2017-12-26 9:41:01来源:网络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一棵棵挺拔的桂花树静静地沐浴在暖阳下,碧绿的叶片折射着迷离的色彩。几位老人安详地坐在新修的亭子里,一边聊天一边晒着太阳,脸上溢满了幸福。几个小孩子在草地里玩耍嬉戏,不时发出的银铃般的笑声使这个午后显得格外美好。

然而,如果你不了解这片土地的过去,就无法理解这种美好的来之不易!

“这里很久以前也是青山绿水,后来由于开采锰矿石,造成植被破坏,千疮百孔,触目惊心,矿石采完后被废弃,成为倾倒电解锰矿渣的场所,从此这里的土地被黑色的矿渣覆盖,低洼的地方被填平,人迹罕至,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在亭子里休憩的一位姓彭的老人向记者讲述了这里的前世今生。

在曾经饱受污染和各种地质灾害困扰的土地上建起风景优美成为休闲好去处的公园,这只是从2012年启动的湘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使百年锰都发生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

“锰矿地区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区域。历史上,湘潭锰矿曾盛极一时,然而随着湘潭锰矿的倒闭,使得该地区的发展一时陷入萧条和停滞。”湘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湘潭锰矿倒闭后,各种非法开采、非法冶炼、非法洗砂、非法选锰等活动相继出现,且因过渡开采引起的地质塌陷滑坡、废渣废水污染、植被破坏、农田污染、基础设施损毁、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突出,致使湘江水质污染,矿区环境满目疮痍。当地百姓面临“无路可行、无水可喝”的窘境,生态环境治理迫在眉睫。

转机发生在2012年,经国家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批准同意,湘潭锰矿地区列入国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项目,锰矿地区环境治理的序幕由此拉开。示范工程项目包括锰矿地区重金属电解锰废渣及尾砂治理的一期工程项目、涉锰企业综合整治二期工程项目、含锰固废综合整治工程三期项目,治理历史分散无主废渣,以彻底解决锰矿地区的废渣。

据统计,经过5年的综合整治,锰矿地区截至目前共处置废渣近900万吨;恢复建设用地2500余亩,复垦农田约5000亩,重金属土壤修复3000亩,植被复绿约2000亩;探索出种植桑树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模式,并成功推广,种植面积已达3000余亩,预计将来可达10000亩。淘汰关闭涉锰污染企业28家,取缔“三高”企业26家,新引进湖南一力物流等近50家两型企业,新材料、休闲旅游、现代农业等一批两型产业来势较好,两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年实现税收超2亿元,新增就业岗位近30000个;将2500余亩废弃用地开发为建设用地和商业用地,按建设用地30万元每亩估算,带来的土地增值高达7.5亿元;农田基本恢复了耕地功能,人均收入增速超20%,真正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除了居住条件的改善,湘锰地区还分类建立地下矿涌废水处理场、地表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厂,具备13000多吨污水日处理能力;过去每天只能给当地居民供一两个小时的生活用水,现在已经能够全天候供水;对采空区等地质灾害区,在对地面附着物进行搬迁的基础上,施工单位进行回填和加固处理,防止次生灾害;对镇区内环境开展集中综合整治,对老镇区实施美化、亮化等提质改造;整合环境治理和开发建设资源,建设白云路、潭锰路、春兰路等路网交通,形成园镇“环境同治、交通同网、发展同体”的建设机制。

“五年的综合治理使锰矿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一些已经离开多年的湘锰老职工在目睹了锰矿的变化之后,竟然感动得热泪盈眶。” 湘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负责人告诉记者。

持之以恒的治理,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今年11月22日,湘潭市人民政府、雨湖区人民政府与华夏幸福股份有限公司在郴州市体育中心正式签署雨湖产业新城PPP项目合作协议。合作期间,华夏幸福将投入资金,完成委托区域的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公共设施建设与维护、产业发展服务、其他与委托区域开发建设相关的工作,重点打造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三大产业集群,努力将雨湖产业新城建设成为湖南的“三湘会客厅、创智新引擎”。

如果仅从字面上还难以对湘锰地区巨变产生直观感受。那么长期生活在湘锰地区的“原住民”无疑最有发言权。

“我现在住的是一套8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宽敞、舒适,周边环境也好,而在2015年以前,我们一家住在不到6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低矮破旧,没有内厕,没有浴室,夏天闷热,冬天阴冷,一家人挤在一起,极不方便。”对比过去、现在的住房条件,年近70的原湘潭锰矿职工王英鹏感慨万千。与王英鹏一家有相同感受的家庭在锰矿有3000多户,这得益于2013年启动的湘锰独立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

(关键字:锰矿石)

(责任编辑:0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