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国际铜业论坛纪要

2017-10-26 10:58:00来源:网络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报告要点

2017年全球供应基本平衡,四季度铜价不会出现大幅上涨或者大幅下跌。

未来,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增加铜的消费量,而铜矿投资下降将导致矿山供应增速受限。预计未来6-12个月,伦铜价格将在6000美元/吨-8000美元/吨之间震荡。

同时需要关注市场的风险因素,其中价格上行的风险主要是需求增长超预期、铜矿供应中断等,而价格下行的风险是中国经济的硬着陆、地缘政治紧张以及美国经济不确定性等。

2017年全球铜供应基本平衡,四季度铜价不会出现大幅上涨或者下跌。未来,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增加铜的消费量,而铜矿投资下降将导致矿山供应增速受限。预计未来6-12个月,伦铜价格将会在6000-8000美元/吨之间浮动。同时需要关注市场的风险因素,其中价格上行的风险主要是需求增长超预期、铜矿供应中断等,而价格下行的风险是中国经济的硬着陆、地缘政治紧张以及美国政治不确定性等。

▌1、当前经济形势分析—国家统计局

中国经济运行保持L型走势,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从增长率来看,2017年上半年经济保持L型走势,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动力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消费结构升级的驱动日益明显,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名义增速连续提高;第二,产业结构升级趋势显著,包括新材料提质与应用以及海洋工程装备等21项工程项目较快发展;第三,宏观政策的支持,其中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效,预算安排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同时货币政策稳健中性,货币闸门调节灵活;第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走向纵深,其中一带一路突出特征是海外投资的高速增长;第五,减税降费降低企业的成本;第六,基础设施投资占比提高;第七,工业品出口活力持续,中国出口占全球份额已接近14%,在国际贸易中处于较高水平;第八,补库存,周期性补库的推动效果明显;第九,PPI回升提振市场信心,经济的名义增速比实际增速更能增强企业的信心;第十,房地产市场推动明显,2016-2017年房地产销售增长远高于商品的消费增长。

2017年下半年经济稳定发展的动力依然存在,预期2018年经济增长与改革共存。消费稳健增长、技术驱动增强,是保证经济L型走势的基础力量;房地产市场的活跃以及基础设施投资的高增长,是经济突破L型,实现超预期增长的动力。同时,供给侧改革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风险防控有可能升级。

▌2、全球铜供需趋势—ICSG

从供应端来看,2000-2016年全球铜矿产量平均增速为4.7%,处于较高的增长水平,但不同地区铜矿产量差异较大,其中智利因矿山投资下降,铜矿产量趋于减少;秘鲁、墨西哥等国家新项目增加,铜矿产量持续增加。2017年全球铜矿产量负增长,主要因智利、加拿大、美国、蒙古、印尼等国家的铜矿减少量超过哈萨克斯坦、秘鲁、墨西哥、巴西、中国等国家的铜矿增加量。

精铜方面,2000-2016年全球铜产量高速增长,主要受铜需求大幅增加的拉动,其中得益于中国用铜量的提高,2016年亚洲地区的用铜量已经占全球的69%。2016年全球制造业活跃度上升,铜需求量稳步增加,但2017年上半年,主要消费国的表观用铜量较2016年同期减少26万吨,主要因中国的精铜净进口量减少近20%。综合来看,2017年全球精铜市场或有小幅短缺,如果考虑到中国保税区库存变化的调整,预计全年铜供需基本平衡。

▌3、全球铜精矿供需及展望—安泰科

全球铜精矿产量增速低于预期,产能利用率呈下降趋势。2001-2016年,全球铜精矿产能从1184万吨增长至1868万吨,年均增长3.09%。同期,铜精矿产量从1104万吨增长至1638万吨,年均增长2.67%。大型铜矿项目投产对铜矿供应影响较大。2001-2016年,全球投产的大型铜矿项目约为22个,合计新增铜矿产能426万吨,占同期新增产能的77%。从投产时间看,2012-2016年平均每年有两个以上项目投产,合计投产产能260万吨,占2001-2016年期间大型项目投产总产能的61%。

粗铜产量与产能增速较为接近,产能利用率基本保持平稳。2001-2016年,全球铜粗产能从1431万吨增长至2104万吨,年均增长2.60%,同期,粗铜产量从1113万吨增长至1611万吨,年均增长2.50%。中国对铜精矿的需求不断提高,主要因中国铜冶炼产能持续大幅扩张。2001-2016年,全球铜精矿产量累计增加524万吨,其中中国仅增加99万吨,同期全球粗铜产量增加498万吨,而中国粗铜产量增加420万吨,占比高达84%。

预计未来两年全球铜精矿产能增长速度保持在3.5%以上。全球大型铜矿项目投产产能在2015年达到高峰,当年投产产能81万吨,此后虽然投产产能出现下降,但依然保持在40万吨/年以上,预计在不出现大的干扰事件的情况下,全球铜矿产量将保持较快增长。全球铜粗炼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中国,预计投产高峰期在2018年和2019年,投产产能分别为55万吨和83万吨。根据达产时间推断,2019-2020年,铜精矿需求将增加。

铜精矿加工费和供应关系明显。2001-2012年的大部分时间,全球铜精矿处于供应短缺状态,铜精矿加工费TC处于较低水平;2013-2017年铜精矿供应过剩,铜精矿加工费TC处于70美元/吨以上的较高水平。根据以上分析,2018年全球铜精矿供应将有可能出现小幅过剩,2019年供应过剩量将缩减,2020年可能恢复至平衡甚至出现供应短缺。相应地,判断2017年铜精矿长单加工费TC为95美元/吨,2018-2019年将高于2017年,但2020年将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

▌4、全球铜市场分析与展望—法国兴业银行

价格可使市场恢复供求平衡。2000年开始,中国工业化进程推动了国内金属的需求,中国库存水平降低到临界水平,大多数厂家无法提供实质性的额外生产力,这提高了中国基础金属的价格和矿业公司的收入。股东通过引进新技术和投资周期长、规模大的项目来增加额外生产力,为与需求失调的生产力和供应水平的快速发展做准备。

从需求端来看,中国中产阶级数量正在扩大,反映中国经济正经历结构性变革,从依赖出口和投资建造活动的经济模式转向基于消费的经济模式。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工业生产增速回升,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工业生产增长率上升至7.6%,创2014年第四季度以来新高。工业生产增速的提高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其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发展,未来5年内,铁路、公路、港口和信息技术领域的投资将增长至1500亿美元;其二,电动汽车革命,这将提振铜、铝、镍和锌的需求。

同时,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市场的需求模式逐渐向中晚期商品(有色金属)转移,曾在固定收益领域支撑超级周期繁荣的早期商品(铁矿石、炼焦煤、锰)正在被取代。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表明消费者基础正在急剧增大,支撑中晚期商品的需求模式。

从供应端来看,2011年开始,铜矿投资下降导致新发现矿山骤降,同时全球矿山资本性支出的贬值,也使得铜矿供应出现下降的趋势。综合供需来看,预计未来6-12个月,铜价将会在6000-8000美元/吨之间浮动。需要关注的是当前生产商尝试控制生产周期使市场再平衡,而库存水平是影响未来价格的重要变量。当库存处于较高状态时,需求速度高于生产速度才会对价格产生实质影响,表现为消耗多余库存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同时,需要关注未来市场风险,其中价格上行的风险主要是需求增长超预期、铜矿供应中断等,而价格下行的风险是中国经济硬着陆、地缘政治紧张以及美国经济不确定性等。

▌5、中国铜市场分析与展望—安泰科

中国铜矿产量增速放缓。2000-2016年中国铜精矿产量从59.3万吨增长至161万吨,年均增速为6.44%。虽然未来铜精矿产量依然存在增长空间,但年均增速将放缓至3%-4%,因大型铜矿项目较少,预计2017年和2018年铜矿产量分别为165万吨和172万吨。废铜回收将成为供应主要力量。2000-2016年中国废杂铜供应量从64.8万吨增长至225.6万吨,年均增长8.11%,其中,进口废铜增长显著,国产废铜增长相对缓慢。未来国产废铜供应将出现较为明显的增加,是废铜供应的主要来源。同时,认为禁止废七类进口的政策对废铜进口量的影响不大,废七类可以在国外拆解后进入中国。

中国铜冶炼产能扩张高峰将出现在2019年。2000-2016年中国铜粗炼和精炼产能增长迅速,其中粗炼产能从105万吨增长至650万吨,精炼产能从169万吨增长至1087万吨。2016-2020年,中国有200万吨铜粗炼和精炼项目投产,其中大部分在2019年投产,但随着中国冶炼产能基数的扩大,铜冶炼产能增速将放缓。

中国铜消费动力充足。2000-2016年,中国铜消费驱动主要来自:工业化快速发展;基础建设投资;加工贸易;房地产投资;生活水平、科技提高等。2000-2016年,中国精铜消费量从187万吨增长至1031万吨,年均增速11.3%。其中2010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转型调整期,铜消费增速下滑,2012年跌破10%,2013-2016年为3%-6%,预计2017-2020年中国铜消费维持低速增长,年均增长率为3%-5%。支撑铜消费增长的因素主要有:电力、清洁能源投资、新能源汽车、新型城镇化建设等。

总的来看,2000-2016年,中国铜精矿和精炼铜供应缺口都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其中铜精矿缺口从42万吨扩大至399万吨,精铜缺口从50万吨扩大至266万吨。2017年-2020年,预计铜精矿缺口有可能扩大至500万吨,而精铜产量有可能超过消费,供需缺口将有可能缩窄至200万吨甚至更低。

▌6、关于中国铜产业发展的思考—江西铜业

中国铜产业结构不合理,铜加工、铜冶炼、铜矿产能呈现倒三角结构,表现为铜矿资源缺乏,铜冶炼及铜加工产业庞大。这暗示了中国铜产业发展根基不牢,具体表现三个方面:(1)矿产资源缺乏,严重依赖进口。从储量上看,中国铜储量占全球的4%,但仅智利、澳大利亚、秘鲁等3个国家铜储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从产量上看,受原矿资源匮乏和原矿品位低的影响,中国铜原料自给率不足30%,成为制约中国铜产业发展的瓶颈。(2)冶炼产能可能存在过剩风险。“十二五”期间铜冶炼产能高速增长,铜产量与消费之间的缺口逐步缩窄。随着后期新产能的投放,冶炼产能有可能存在过剩风险。(3)中低端铜材加工严重过剩,而高精尖端铜材加工薄弱。中国铜材加工粗放发展,以中低档产品居多,如国内铜杆、铜板材等产能严重过剩,但精加工铜材产品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中国铜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未能掌握核心技术和核心装备,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专有技术和工艺装备。在冶炼方面,中国主要使用国外的冶炼技术。铜杆加工生产亦主要引进国外技术,缺乏核心技术优势,2016年中国铜杆产能为1145万吨,但从国外引进的生产线比例高达76%。

中国铜产业出现趋势性变化:(1)铜冶炼从粗放到集约发展。随着环保标准不断提高,铜冶炼企业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生产工艺,大力发展高效、清洁、低耗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铜冶炼集中度不断提高,大型优质冶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和收购,使得铜冶炼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冶炼产能的布局更加合理,随着中国对国外铜原料依存度上升,铜冶炼产能逐渐从资源地逐步转向沿海、沿江和消费地;(2)中国铜加工从追求规模到追求质量;(3)中国铜企发展重点从加工延伸至资源投资。中国铜企不断走出去,通过收购和参股控股等资本运作方式,加大对铜资源的投资力度;(4)中国铜进口从精铜为主转向原料为主。中国冶炼产能不断扩张,推动铜精矿需求持续增长,到2020年中国仍有超过百万吨的粗炼计划投产,意味着“十三五”期间中国原料需求将大幅增加;(5)中国铜消费从高速增长到中速增长。中国已经度过了用铜高速增长期,将迎来中速增长期;(6)中国铜消费应用从传统领域到新兴领域,新兴领域主要包括海水养殖、海水淡化、太阳能(000591,诊股)集热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空气源热泵等;(7)增长驱动力从资源驱动到创新驱动,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等多方面提高铜产业的竞争力。

对铜行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主要有:(1)深化供给侧改革;(2)政府加强监管;(3)规范废铜回收;(4)加强行业自律和合作;(5)积极拓展海外投资;(6)遵循市场导向,推动高端产业发展;(7)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全产业链及多元化发展;(8)提升企业管理水平;(9)深化创新领域,拓展应用领域;(10)深化国际合作,扩大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

(关键字:铜)

(责任编辑:0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