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朝:铜冶炼扩产高峰或已过

2017-3-30 8:31:43来源:网络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供给侧改革做减法再生铜产量难回暖”,在2017年3月23-24日举办的《第十二届上海铜铝峰会》上,铜陵有色金属集团上海公司高级分析师张志朝先生表示。

精炼铜冶炼产能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国外冶炼项目较少:

近几年国外精炼项目扩产主要集中在2016年,计划精炼产能投放为45万吨,实际产能比计划更低。从公开数据信息来看,2017年新增的冶炼产能增速大幅放缓,不足6万吨,2018年仅有四个新建项目,总体产能较小。

整体来看,新建项目主要以冶炼为主,远期来看,智利国家铜冶炼精炼项目较大,2024年新增20万吨,但是因智利铜业资本开支的收缩,该项目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

国内铜冶炼项目扩产或已过高峰期:

中国冶炼产能扩产于金融危机之后的2009年开始,随着2010年新增的产能投产和达产,新增产能高峰期出现在2013年左右,2011-2013年中国新增铜冶炼和精炼产能平均在60万吨/年和110万吨/年的水平,2014年之后产能趋势就放缓了。

2016年新增粗炼和精炼产能各28万吨/年,年末总产能将分别达到650万吨/年和1087万吨/年。2017-2018年期间新增产能还将维持在较低水平,预计2017年新增粗炼和精炼产能各30万吨,总产能分别能达到680万吨/年和1117万吨/年。在无法确定现有项目能否完成预计产能的情况下,保守预估2018年粗炼和精炼产能分别能达到710万吨/年和1160万吨/年。

反观过去几年的新增产能量,新增的产能趋势和实际增加的量有很大差距,尤其在2012年、2013年。当然一个项目进行新投产,需要一到两年的运行周期,因此在2014年、2015年这些新增产能逐步体现出来。而2016年的差距一方面受一些项目延迟的影响,但同时也因整个大环境下中国产能要做一个减法的考虑。实际上一些冶炼厂的项目面临升级改造,项目要迁厂、迁址,导致其2016年的产能均处于停止状态。

所以预计2017年新增30万吨,做完减法之后,2017年就处于持平状态,2017年比2018年相比水平较低,远期来看,2019年中铝、黑龙江齐齐哈尔等潜在项目的投产,使得2019年会迎来小高峰期。总体上,从国外冶炼项目和国内金融业拓展两方面来看,中国投资产能的高峰期已过,增速放缓的趋势明显。

供给侧改革对铜冶炼行业带来的影响

供给侧改革的效果显现:

2016年大宗商品价格涨幅比较惊人,一方面,与房地产需求、基建项目的刺激导致需求的回暖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又跟供给侧改革密不可分的。去年商品经历了上下游的错位,上游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过程,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企业盈利有一定改善。下游房地产、基建、家电、汽车行业的超预期表现,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状况,工业增加值包括PPI和年底公布GDP数据均整体超预期。供给侧改革效果主要显现在三个方面:

产量: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铜产量一年增加6%至844万吨,铝产量增幅不大,约1.3%,锌增产2%,铅增产5.7%,黑色系受影响更大,粗钢增长1.2%,焦炭增0.6%。

价格:从各商品指数来看,截至去年,工业指数铜上涨24.6%,全年铜指数最低在三万四千元附近,12月底达到四万五千左右。铝上涨18.6%,锌上涨56.3%,铅上涨34.3%,镍上涨21.6%,黑色系中螺纹钢价上涨60.4%,焦炭上涨139.5%。

上市公司业绩:整个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均有明显修复,资产的负债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股价处于上涨趋势,整体效果非常明显。

供给侧改革对于铜冶炼规模的影响相对较小:

供给改革是是习近平对于中国结构性问题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补短板的共性,它对于钢材、煤炭、玻璃等过剩库存行业的影响是非常明显,这些行业对应的大宗商品涨幅也相当惊人。有色行业中,供给侧改革最大受影响者是铝,其次从环保角度,铅产量也受较大影响。铜冶炼工艺和回收技术较高,供给侧对其影响较小,同时因我国铜资源匮乏,铜进口量较大。

从减产方面来看,2015年整个大宗商品呈现疲弱、低迷状态,在这之前国内已经倡议减产,但各冶炼厂实施减产计划的同时,却未对全国新增产能形成阻碍。宏观政策环境下,发改委在“十三五”规划中,关注铜产能快速扩张的问题或者潜在问题,并在政策上采取约束措施。所以预计2019年之后,整个中国铜冶炼产能大幅增长趋势即将结束,可能在2020年或者不远的几年,铜业将达到一个峰值。

深化供给侧改革路径共享:

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工艺效率;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降成本、增收益,因为降成本主要体现降低各种社会融资成本、交易成本,包括税费成本以及社会保障成本。成本降低之后,才能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生产效益,所以供给侧改革的方向还是提供有质量的经济增长,就铜冶炼行业举例,落后产能一般产能较小,总体运营成本较高,工艺较为落后,其以赚取加工费为效益劣势逐渐明显,被淘汰已是必然趋势。而具有公共效益的企业则需要跟进新的节能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益。

减少中端无效的供给,扩大中高端供给;从铜加工环节来看,我国有色金属发展的初级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紧缺,因中低端的产值较低,对于地方政府短期利益较为明显,容易得到政府支持,而中高端产品,特别是高科技领域主要受制于技术不过关,中高端产品依然靠进口,整个国际市场情况并未改善。

积极探索“混改”试点,推行员工激励计划;借助供给侧改革推出的计划,推进激励的机制,提高公司的凝聚力、竞争力。混改方面,2016年央企率先在民航、电力、电信、石油、铁路等积极进行体制改革,打出了改革的突破口,今年的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公共领域投资,这对于国企的过剩产能减轻,或者缓解资金压力,以及分担金融的风险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推动了整个国际企业产能升级的契机。

再生铜市场变化及产能发展趋势

再生铜市场难有明显回暖:

首先,矿产铜产量增速加快,而再生铜产量增速相对较慢。未来2-3年新增冶炼产能中几乎没有废杂铜为原料的项目,再生铜产量还难有明显的回暖趋势。

其次,电解铜与废铜的替代优势方面。2017年铜价大步攀升之后,内外的比价也是出现了好转,进口商也看到了电解铜和废铜之间的价差替代的优势,由SMM定期跟踪的消费优势对比可发现,从2016年11月到2017年2月价差逐渐扩大,下游生产铜杆或者铜加工材料的企业开始以废铜进行替代,废铜的替代优势增加了。

3月以来,价差逐渐回落之后,这种优势开始消失,这也是结构性的机会,同时,比价好时进口商也会增加废铜进口,所以2017年废铜进口量比2016年会有很好的改善。

最后,展望整个再生铜市场,短期来看,两到三年中国再生的原料增幅有限,加之全球再生铜面临老化及回收率的问题,硫的比例上升,明显的回升有点困难。但再长远点看,铜精矿采矿的成本上升是大势所趋,废铜市场替代优势会出现,所以我们判断未来五到十年再生铜的市场还是可预期的,特别是中国的汽车市场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其报废预期及回收率会周期性地显现。

(关键字:铜冶炼)

(责任编辑:0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