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铜陵日报报道, “我们公司以前相当于‘材料供应商’,在经济下行、同行业竞争持续加大、人力成本上涨的背景下,利润十分有限。但是通过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开始逐步向‘建筑承包商’转变,公司业绩实现了每年10%以上的增长。”日前,安徽铜都流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陶善祥向记者介绍该公司因转型升级带来的变化。
在实施转型升级前,铜都流体的一部分产品为传统低效产品。“传统的中低压阀门产品缺乏竞争力,实施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势在必行。”陶善祥说,除了开发中高压阀门产品外,铜都流体已经开始涉足水工和环保行业。目前,已取得特种设备A级生产许可证,通过了美国石油协会API607产品认证,成为中石化核心供应商,高压阀门市场拓展初见成效,年合同承揽超3000万元。在继续保持专业化特色的同时,逐步向系统集成、工程总包过渡以及水务运营方向发展,目前公司已取得机电设备安装一级资质,工程总包业务已取得2000余万元的业绩,拓展了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
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实施转型升级,不仅仅只是铜都流体。近年来,铜陵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聚焦首位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产业发展绿色化“五化”发展,突出行业龙头、高成长性企业、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三个层面”,以项目为抓手,开展结对帮扶企业活动、扎实推进千百十亿工程,统筹落实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各项措施,全市工业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有升、稳中向好。
细数成绩,综合实力有新提升,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1140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898.1亿元,年均增长10.73%。“十二五”末,全市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32亿元,占GDP比重60%以上,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8.5%,拉动GDP增长7.9个百分点。发展动力有新转换,铜产业核心带动力增强,年均增长13.9%。2015年,铜产业通过产业链不断延伸,首位度达73.4%,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起到基础支撑作用。过去五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速,全市纳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口径的企业由31户增加到87户,年总产值由161.3亿元增加到625.2亿元,年均增速达到31.1%;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2.3%,全市私营企业11159户、个体工商户37743户。发展后劲有新增强,工业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500亿元,年均投资300亿元;在建拟建投资项目不断增长,快于全省工业投资增速15.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位。园区建设有新成效,铜陵经开区成为省铜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铜及铜材加工)。全市园区规上工业累计实现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50%左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比重40%左右,实现财政收入占全市比重30%左右。
“组合拳”推进转型升级
成绩来之不易,这离不开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突出抓引领。
铜陵统筹推进落实“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以及稳增长、调转促各项措施。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启动“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和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1+4”规划编制。拟订“千百十亿工程”实施意见,明确产业转型发展路线图。
突出稳增长。针对工业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增速放缓,铜陵扎实开展“三百活动”、领导干部结对帮扶企业等暖企行动,建立问题梳理、分类解决和办结督查3项工作机制,搭建服务企业平台,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今年,铜陵继续深化“暖企行动”,选派109名干部全脱产进驻规上企业,扎实开展精准帮扶,极大提振了企业发展信心。
突出抓创新。铜陵不断强化创新发展制度建设,以制度为引领推进企业创新发展,出台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工作评价体系(试行)、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等。目前,铜陵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1家,省级设计中心3家。依据国家和省新产品新技术导向目录,鼓励企业研制开发新产品并引导推广应用,目前35个新产品通过省新产品鉴定,8个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成功。推动企业品牌建设,6个产品入选首批安徽工业精品。
突出抓融合。铜陵出台实施方案,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信息消费等为抓手,着力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目前,铜陵拥有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3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2家。蓝盾光电子“合肥区域空气质量监控物联网系统研制和应用示范”成为铜陵首个国家级物联网专项,新视野科教文化传播公司防震减灾科普中心成为省首批信息消费体验中心之一,新亚星焦化入选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
突出抓节能。铜陵超额完成省“十二五”节能和国家节能减排示范市能耗目标,节能工作全省领跑。着力强化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全社会节能等一揽子措施,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率每年均在省考核目标范围内。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以合同能源管理对接平台为依托,突出供需对接、政策扶持2大重点环节,大力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突出抓绿色矿山建设,有色冬瓜山铜矿、铜化集团新桥矿、海螺水泥石灰石矿、焦冲金矿等4家企业成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
扎实落实“去降补”措施。今年以来,铜陵积极强化落实“去降补”措施。着力去产能,分类推进“僵尸企业”处置,先后关停落后产能企业14家、关停小矿山7家。着力降成本,牵头推进降成本各项措施落实,兑现企业结构性减税政策资金11.8亿元,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用能、用地、用工等各类成本6.8亿元。着力补短板,强化创新主体建设,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等。
突出增活力。铜陵持续推进中小企业希望工程,在全省率先设立网上创业“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入驻中小微企业306户,以开展创业辅导、注册登记等为内容的铜陵市中小微企业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利用中小企业博览会、展销会、地产品对接会等平台,积极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市场。与工信部电子五所合作,实施优质工程企业诊断项目,对47家企业进行全方位诊断,梳理出500多个方面的管理短板,据此提出改进建议。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组织开展1155创新创业经管人才培养和铜基新材料产业高端论坛。
(关键字:铜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