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去年底,全市完成工业投资达到381亿元,是2010年50.1亿元的7.6倍。全市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685.8亿元,是2010年的4.18倍;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67亿元,是2010年的4.2倍。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33.24%(现价),增速排位从2010年的全省倒数第一位上升到全省第二位。全市2000万元口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530户,是2010年的2.6倍。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五年间,工业投资、工业产值和企业数量都实现了成倍增长,后发赶超形势喜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工业固体资源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新型生态工业体系逐步形成。
铜仁工业基础差,底子薄,曾一度受大龙火电厂能源消耗的增长影响,工业能耗增长较快,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到2007年达最高值5.04吨标准煤/万元。
然而,“十二五”期间,我市紧紧围绕主基调主战略,积极抢抓机遇,敢闯敢干,先行先试,通过招大引强,运用先进技术、高端装备对传统产业实施技术改造,引进并应用锑汞分离技术、进口锰矿替代技术、煤电锰一体化技术等,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铜仁新型生态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优化结构推动产业绿色化受传统工业的影响,我市的工业能耗和固体废弃物的利用一度很不理想。
为此,我市坚守生态和发展底线,积极探索新路,从扩总量和调结构两方面入手,全市的工业能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到2015年,全市累计淘汰落后产能240.54万吨,涉及企业51家,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1.3吨标准煤/万元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11个百分点,达到35%以上。大龙经开区、碧江灯塔工业园区被纳入省级清洁生产试点示范园区。
而今,走进铜仁,可以看见铜仁艺丰节能环保制砖有限公司等10户加气混凝土蒸压砌块生产企业,松桃汇丰锰业有限公司、贵州松桃中联环科工程有限公司对粉煤灰、锰渣进行再利用,生产砖块。2015年,全市综合利用粉煤灰100多万吨,综合利用锰渣20万吨。
产能低下一度是我市工业发展不前的重要因素。如何改变高能耗、高污染,实现高产出、低污染是市工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考题。
为保护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良好生态,市委、市政府以产业升级为契机,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对落后产能实行该淘汰坚决淘汰。
水泥行业——立窑已全部淘汰完毕,建成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6条,总产能700多万吨,6条生产线全部配套余热发电设施,每年合计节能6万多吨标准煤,辖区内水泥企业充分消纳粉煤灰、铁合金渣、脱硫石膏等工业固体废物,掺渣率在30%左右。
铁合金行业——实行矿热炉技改升级,共完成13台6300KVA矿热炉升级改造到12500KVA以上,并大部分转产高碳铬铁,能耗大幅降低。
汞化工企业——纷纷技改升级,逐步使我市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精细汞化工产品生产销售集散地、精细汞化工产品研发检测中心及含汞废弃物回收处置基地,产品涵盖汞触媒、氯化汞、硫酸汞、硝酸汞等30余个品种,年回收处理含汞废弃物超过2万吨,工业产值占全国汞化工行业的50%。
走进我市的重点能耗企业,便会发现有一个重大的转变,各家企业的节能意识从应付考核向主动出击转变,重点企业大部分设立了能源管理岗位并聘任能源负责人,实施了能耗定额管理。
“十二五”期间,我市各个行业纷纷实施技改,对产业优化,产能升级,涌现出了万山恒兴矿热炉余热利用、武陵冶化电解锰无铬钝化、电解锰行业生产线能量系统优化、兴隆锰业低品位锰矿利用、远胜钾业含钾页岩综合利用等一大批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立足资源推动生态产业化对于工业基础薄弱的铜仁来说,要想进一步加快发展,必然要找到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之路。
市委、市政府结合经济新常态下的业态变化,利用独有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营养健康产业,努力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尽可能地依托铜仁优质的土壤、水、空气及气候等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养殖及观光农业,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用现代商业经营模式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对石阡苔茶、松桃黑茶、印江绿茶等生态有机茶,思南黄牛、沿河黑山羊等生态畜牧品牌;天麻、太子参、银杏等中药材进行重点打造开发,形成铜仁养生健康的特色生态品牌。
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以“个改企、企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模式,实施灵活的扶持政策,支持企业走产品研发、原料基地生产、园区加工、市场营销一体化发展路子。
在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企业、生物制品和制药企业、营养保健品生产企业以及其它功能性食品生产企业,培育出农夫山泉(贵州)武陵山饮料有限公司、贵州梵锦茶业有限公司、贵州石阡大关酒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
2015年,全市共有特色食品规模以上企业121户,实现产值85.42亿元,同比增长18%。
转型融合推动生产低碳化抢抓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动生产低碳化,是铜仁加快新型生态工业的又一发展理念。
我市自然资源丰富,有待开发的风、水资源较多,发展水电、风电、生物质能发电是我市适时提出低碳工业的一大亮点。
在乌江干流建成思南思林电站和沿河沙沱电站两座二等二级水电站,总装机217万千瓦,设计年均发电量86亿千瓦时;在石阡大顶山、松桃盘石分别开工建设5万千瓦风电场。在松桃建成3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厂,成为全省首台建成发电的生物质能发电机组。
“十二五”期间,全市电力装机容量340万千瓦时,其中水电、风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清洁能源装机容量280万千瓦时,占全市82%。
随着绿色发展,低碳生产逐渐深入人心,我市的循环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蒸压粉煤灰砌块企业从1家发展到10家,俨然成为全市建材行业新的生力军。
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引进雷士照明、康南光电等LED产业龙头集团打造光电产业基地,这是我市发展低碳生产的又一例子。
据了解,雷士照明在铜仁高新区科技工业园区投资建设户外照明系列产品生产基地,正式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至5亿元。
同时,紧紧抓住东部沿海产业梯度转移机遇,近年来,我市引进了农夫山泉、好彩头等知名食品企业,碧江百丽、大龙富华、松桃玖鑫、玉屏必登高等一批知名的制鞋企业,大龙奇辉、大龙金顺电子、大龙东亿、大龙金轮五金、大龙康宇塑料等一批打火机生产企业,万山银泰铝业、大龙领航新材料、玉屏安泰再生资源科技、玉屏旭阳石化科技、松桃水晶灯饰等一批加工制造企业,很多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聚,进而实现集群发展,通过这些低能耗企业的带动,我市轻重工业比重从2010年的13:677调整为2015年的33:67,轻工业占比提高了20个百分点。
推动产业绿色化,推动生态产业化,推动生产低碳化,我市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转型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之路,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具有铜仁特色的工业转型升级之路正在形成,为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字:汞化工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