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闭潮席卷 中小陶瓷企业突围考题难解

2015-9-16 10:14:55来源:网络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一家陶瓷企业最近关闭结业给全体员工的通告将陶瓷行业的倒闭潮推到了风口浪尖。

8月25日,佛山市高明吉利陶瓷有限公司因经营不善,无法继续经营生产,定于当天正式关闭结业。该公司一张企业内部通知文件在网上流传。

高明吉利陶瓷的倒闭是陶瓷行业困局的一个缩影。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已有20余家有规模的陶瓷厂倒闭,小型陶瓷厂更是不计其数。2015年7月15日,计划投资16亿元,位于广东清远市的豪帮陶瓷因资金链断裂停产,并由当地政府进场清算,正式进入倒闭程序。据知情人士称,企业拖欠工人四个月工资,且欠下不低于10亿元的债务。

广东蒙娜丽莎新型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合作业务部苏南区总经理邓嘉乐,一语道出了目前陶瓷行业发展的弊端。“从去年开始我们的压力很大,原先的运作模式和很多传统行业都差不多,大规模生产,拼品牌,拼价格,到处都在砸钱。”

佛山是陶瓷企业倒闭的“重灾地”。几年前,在国家倡导节能减排、环保政策下,佛山有很多陶瓷厂已实现搬离。

陶瓷企业倒闭潮究竟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低迷的陶瓷行业如何才能重获新生,这是摆在行业面前的严峻考题。

陶瓷之都被迫迁徙

佛山曾经被誉为“陶瓷之都”,当时仅一个南庄镇,最鼎盛时期就有75家陶瓷生产企业、400多条生产线,陶瓷年产量超过6亿平方米,占全国1/4.

这个全国最重要的建筑陶瓷产区在2007年启动产业升级,随后关停外迁了一大批高污染的陶瓷企业。

佛山市2007年环境质量通报中,大部分的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工业废气排放量源于陶瓷行业。

陶瓷产业把佛山带上了一个高度,也把佛山逼入一个必须进行抉择的“绝境”。2008年4月,佛山决定动手整治陶瓷行业,连续出台三个文件,提出“赶走污染,做强陶都”,把佛山陶瓷产业定位于“打造世界级的陶瓷之都”、“打造世界级的产业基地”。

在官方统计中,佛山陆续有220家陶瓷企业转产、转移甚至关停,仅剩下60余家企业还保有生产线。在主产区禅城,就有90家企业的生产环节实施关闭或向外迁移。

广东清远、四川、江西、湖南、河北等成为主要转移地。

邓嘉乐的切身感受是,“现在真正在佛山的生产型企业已经不多了,大批企业迁移,但小型企业在迁移过程中考虑到运作成本问题,直接改行了。”

羸弱的产业链

陶瓷圈最近一直都在讨论:这两年房地产行业不景气,地产和工程的账款都要不回来,导致很多企业资金链断裂。

从蒙娜丽莎的业绩可以窥见陶瓷行业的低潮。

蒙娜丽莎今年上半年业绩同比持平,没有实现增长。终端渠道市场销量下滑比例为5%。之前蒙娜丽莎每年的增长率都保持在20%以上,去年环比增长率只有9%左右。

在陶瓷行业深耕了十多年,邓嘉乐总结出了大批小型陶瓷倒闭的普遍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地方政府对于产能过剩的限制和节能减排的要求提高,导致一些企业在管理不达标,或是需要达标的成本太高最终不得不关闭。二是资金实力顶不住,经营模式转身太慢,导致原先的很多应收账款无法回笼。

不过大型知名品牌同样难逃覆辙。邓嘉乐说:“某知名品牌瓷砖企业,内部面临重大变革,导致市场门店批量关闭现象,不过这种真正原因多半也在于自身经营管理,同样情况下,倒闭更多的都是小微型企业。”

大部分企业倒闭的原因在于,它们的经营模式就是从前的传统经营,对应收账款控制松懈。

在行情好的时候,其实一个企业的资金都是滚动起来的。在前几年房地产市场繁荣的环境下,陶瓷行业坐了顺风车。不过一直以来,现金流在这个行业里似乎一向都比较吃紧。

对市场即将来临的风险没有预判,长期发货给对方,导致货款吃紧,最后资金链断裂。邓嘉乐解释,“按照我们行业平均毛利15个点来计算,如果连续做七八个很好的生意,只要其中有一个资金出问题,那就等于白做了。要是有两个甚至三个形成坏账,那就铁定亏损。”

 

(关键字:陶瓷)

(责任编辑:0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