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国内LED企业通过债务链条,即应用企业向封装企业欠债,封装企业向芯片企业欠债等,目前这条债务链已经到达极限,国内LED行业经营环境恶化达临界点。
外销进入寒冬
自从2010年G20峰会各国联合施压致人民币升值以来,人民币对外币汇率不断升值,使国内出口企业遭受重创。欧洲、日本、美国作为国内LED照明产品出口三大地区,从2010年8月至2012年11月29日人民币对欧元升值15%,对日元升值4.9%,对美元升值7.6%,使得LED出口企业不堪重负。
同时,2011年4月世界两大评级机构惠誉与标准普尔,把中国AA长期本币债信评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导致大量资金从中国撤出,造成2011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人民币升值的结果就是我国出口减少,自2011年以来,广交会的出口规模一届不如一届。
目前,中国LED出口企业基本上都是替欧洲、美国、日本做代工,受到人民币汇率波动冲击,企业利润大幅减少。另外,金融危机致使欧洲订单大幅下滑,迫使大量出口欧洲的LED企业纷纷转内销。
外销型LED企业贝晶照明董事长叶进荣向记者表示,“转内销发现国内市场比国外市场更难做,08年国家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投入,造成国内与房子、钢铁有关的行业全部产能过剩,消费者购买能力大不如前,LED产品进驻终端市场因为价格高根本卖不动”。
外销代工企业有个特点,企业规模会迅速扩大,而且风险不大,但是如果去做自主品牌,就要面对很大风险。
因为,前期投入大量金钱去砸广告,建设销售渠道,由于缺乏品牌建设经验,起到效果可能不大。所以自去年以来,大量外销企业转内销时,发现打造自主品牌太困难,又只得为国内LED品牌做代工。
万家企业拼内销
外销LED企业转内销除了替国内LED企业做代工外,也有部分选择走自主品牌路线。
深圳又一居灯饰城怡高灯饰店长丁霞向记者表示,“去年年底,平均每天有近8批不同LED外销企业业务员上门推销产品”。
目前,传统照明企业、内销型LED企业,外销型LED企业都欲深耕经销商渠道,经销商渠道被企业挤爆。对此,不少灯具经销商表示对LED业务员频繁上门推销很反感。
对于国内LED企业而言,选择加盟经销商很困难,不少外销企业选择直接在终端开设品牌直营店,但是目前终端市场销售普遍乏力。
贝晶照明总经理叶进荣表示,“目前主要问题不是因为LED产品价格过高在终端难销售,而是整个终端市场都处在寒冬中,各大专业灯具市场基本上客流量稀缺。如果没有人过来买产品,不论LED产品价格降得再低,基本上也都是摆设”。
高工产研研究数据显示,目前国内LED企业将近10000家,自去年以来LED照明行业早就步入产能过剩,却没有出现大量LED企业倒闭。高工产研研究院张小飞博士表示,“自去年以来LED行业大量出现产业负债链条,即应用企业向封装企业欠债,封装企业向芯片企业欠债,芯片企业向设备企业欠债等,这条债务链条支撑着LED企业运行到现在,但是这条债务链条已经到达极限”。
人民币到升值极限
在内外销市场急速恶化的情况下,国内LED企业经营已经不堪负重。人民币也到了升值极限。11月27日,美国奥巴马政府对外表示,“人民币汇率仍被‘明显低估’,但未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这让中国制造业包括LED行业松了一口气。
美国经常拿贸易顺差逼迫人民币升值,而当年日元被迫升值后导致制造业的溃败则是前车之鉴。日本神奈川大学经济学部教授吉川元忠在《金融战败》书中指出,1985美国召集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在纽约饭店签署“广场协议”,日元兑美元升值。由此,造成日本出口商品价格大幅上升,企业收入减少,最终导致日本制造业全面溃败。
吉川元忠把因日元大幅升值导致制造业溃败的变化轨迹归纳如下:
日元升值——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工矿企业生产下降——劳动生产率停滞——单位劳动成本上升。
日元升值致使日本单位劳动成本对外大幅度上升,不仅导致“产业空洞化”过度发展,还造成进口价格降低,进而带来通货紧缩压力,使得日本制造业难以生存。
目前,国内LED行业经营环境已经恶化到临界点,人民币已绝不能再升值,否则或将重蹈上世纪日本制造业败落覆辙。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表示,“去年以来中国出口型企业损失惨重,今年上半年中兴亏1.8亿元,华为亏7亿元,这些损失跟企业的运行能力无关,是纯粹因汇率导致的损失。目前国内企业缺乏一个预防机制,因汇率导致的波动企业没法对冲,结果损失惨重,所以国家应该允许国内企业储备他国货币,建立对冲机制”。
(关键字:LED 芯片 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