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以整治环境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2012-12-7 8:34:11来源:中国经济网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有色金属之乡”,这是十年前人们对河池仅有的印象。作为河池的支柱产业,全市11个县(市、区)均有矿藏,锡、铅、锌、锑、银、、硫、砷等9种矿藏保有储量居广西首位,不少矿藏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地位举足轻重,有色金属业占全县工业产值的57%。

“十五”初期,因为技术和安全等问题,河池全市大部分采、选、冶炼企业的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境地。2002年河池全市工业总产值下降48.08%,工业发展跌入低谷。

面对严峻的局势,河池市委、市政府立下产业必须转型的决心。市委书记黄世勇说:“河池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特色产业增量提质,方能赶超跨越。”

在这万般困难的处境下,河池市委、市政府决定采取环境倒逼机制的手段。以环境倒逼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使有色金属产业从简单的采选冶,转型到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以及综合回收、循环经济的路子上来。

同时,河池市以项目为载体、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开展工作,积极实施通道经济,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大力开发有色金属产品深加工系列,工业生产止跌回升。

经过多年的努力,河池的有色金属产业实现了由以矿产品开发为主的单一经济模式向多元化经济模式转变,由原料型工业向精加工增值型工业转变,由单一市场向国际市场转变,由资源输出型向两头在外、两种资源转变。2011年,全市有色金属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65.7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42%。

但是,2012年年初,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再次将河池的有色金属产业推到风口浪尖。事件发生后,河池市把有色金属企业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排查作为重点,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和企业统一部署、统一组织、统一行动,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开展了地毯式的大排查,做到全方位、全覆盖,纵到底、横到边,及时排查了各地各企业存在的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在抓好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的同时,河池市按照建设河池生态环保型有色金属产业示范基地的要求,积极开展产业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从根本上杜绝类似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使有色金属产业脱胎换骨、绝地逢生,确保有色金属产业科学发展。

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产业企业达63家,年采、选能力达800万吨,年冶炼能力100万吨,有色金属冶炼产品品种10个。在全市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67家企业中,有色金属企业占24家,其中南方有色公司系自治区强优企业和广西最大的有色金属民营企业、铅锌冶炼企业,年产值超60亿元。

工业发展模式实行转型,整个产业构成也需转型。去过,有色金属业是河池的唯一支柱产业,有色金属业一旦有问题,全市的经济发展几乎陷入瘫痪。对此,河池市在十年的发展中,转变产业结构单一的困境,发展桑蚕、水电、旅游等新兴产业,科学协调发展。

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广西蚕业看河池。如今,河池已不仅仅是“有色金属之乡”,“全国桑蚕第一大市”的名号在全国也越叫越响。

近年来,河池抓住国家“东桑西移”战略机遇,一跃成为我国新兴桑蚕丝生产基地。全市桑园面积68.6万亩,年蚕茧产量172万担,自2005年起,连续7年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桑园面积、蚕茧产量、蚕桑产业、品种推广、方格蔟推广均居广西第一。

2012年,河池市把桑蚕产业列为产业增量提质工程和开发扶贫工程的重点产业,从政策层面统筹推进优质桑蚕茧丝绸基地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有力地推动农业向高产、高效、优质方向发展。同时,河池市出台了《河池市新阶段开发扶贫攻坚工程蚕桑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以宜州、环江、罗城、金城江、南丹为重点的东部县(市、区)大通道高效生态蚕业生产基地,以都安、大化、凤山、东兰、巴马、天峨为重点的西部县红水河库区生态旅游观光蚕业生产基地,以基地促进产业开发,以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桑蚕产业的发展,每一步每个环节仍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蚕沙一文不值,并且污染严重,但经摇身一变却成了每吨3000元的有机肥。只能烧火的桑杆,也变身为发展食用菌的“摇钱树”……这些都得益于河池大力发展桑蚕循环经济。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产业升级,在以保护环境为大前提下,河池经济正大步向前发展。2011年,河池市有色金属、水电、化工、茧丝绸、绿色长寿食品加工等五大优势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达335亿元。
 

(关键字:铟 镉 污染 有色金属)

(责任编辑:0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