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近10年 石拐:一个矿区的转型之战

导读: 如今,“石拐列入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石拐区开始谋划经济转型,布局高载能工业园区。
关键字: 石拐 资源枯竭 镁 转型

在时间的烟雨中,赵长城只剩下一条带状石垣在阴山南麓群峰丘陵之中时隐时现。自赵长城处沿青五线蜿蜒前行20余公里,穿过一片山丘,便进入石拐境内。

石拐是一个因煤而建、依煤而兴的传统资源型矿区。

上世纪50年代,作为与包钢配套建设的“一五”计划国家重点项目大青山煤田的开发,石拐区成为包头市能源基地。

如今,“石拐列入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的条幅被悬挂在城市的醒目位置。当地发改委人士说:“比起资源枯竭的现实,这个资源枯竭城市的名头迟到了将近10年。”

资源经济枯荣

石拐地区煤炭资源开发可追溯到清雍正年间,当地居民掘煤燃火,大青山煤田被唤醒。1913年,辛亥革命先驱孔庚创办漠南矿业有限公司,以石拐地区煤炭开发为重点,掀开内蒙古煤炭规模化开采的历史。

《石拐区志》记载,当时从石拐区到包头市市区的山路上,运煤的骆驼、牛、马、二饼子车、花轱辘车昼夜不停,驼铃声、车倌的吆喝声不绝于耳,一片繁荣景象。

至今当地,还流传着“大大的石拐、小小的包头”的说法。因为在资源丰富之时,石拐财政收入居于包头地区前列。

煤炭采掘业主导当地产业发展曾达半个世纪之久。由于长时间、大面积的开采,石拐区的煤炭资源不仅逐渐枯竭,而且留下“地上不平,地下采空”的生存环境。

吕文彪是石拐区对外合作局局长,其本人在石拐区工作20余年,见证石拐区从煤炭繁荣到枯竭、老城区高载能产业的兴盛和衰落、新城区规划和发展。他同时兼任包头市原材料物流园区管委会主任。

1958年,包头矿务局在石拐建成投产,石拐区也成为单一服务于原包头矿务局的工矿区。石拐区在国家“一五”计划实施中裹挟进国民经济的起伏。

“当时,石拐是包头市所辖区经济发展领先的旗县。但进入90年末,随着国家煤炭产业政策的调整和资源枯竭,煤炭产量减少,各大生产矿井相继停产。”吕文彪说。

“那段时间,石拐地区就业压力增大,财政收入锐减,地质灾害的频发,单一的依赖型经济让石拐区的发展陷入困境。”吕文彪说。

此后,石拐区开始谋划经济转型,开始布局高载能工业园区。2004年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开始招商引资。到2006、2007年高载能园区的贡献开始显现出来。随之而来,高耗能、环境污染等矛盾也开始出现。

说到这里,吕文彪不禁感叹,资源地区经济转型的压力和困惑很大。煤炭资源枯竭后,显而易见不能依靠原有产业。城市发展必须重新探索新的发展方向,这意味着另起炉灶。

2007年,《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按照国家安排,石拐区今后5年每年将获得1亿元中央转移支付资金。

在此政策背景下,石拐区开始着手编制产业转型规划,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之路。

当地官员介绍,石拐工业园区已经形成“硅铁-金属-镁合金及应用”、“煤层气开采-煤-洗精煤-焦炭-煤焦油深加工”、“铁矿石-铁精粉-钢铁冶炼-特种钢深加工”三条产业链。2009年,工业园区被列为内蒙古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2011年工业产值与销售收入双双超过百亿。

转型试验

石拐区无论是城市转型,还是新区建设都需要拓展城市地理空间。

2008年,包头市进行新一轮区划调整,石拐区新增区域面积147平方公里,石拐迎来发展的契机。石拐新区也在这里规划建设。

在包固东路东侧、原马场子学校院内,石拐区规划局董凯和同事们的临时办公室便租用在这里。据此不远便是石拐普惠区安居工程、市政办公楼工程,以及工业园区招商项目。

“新区是石拐区未来的中心城区,承担着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地区扩容提质的诸多使命。更要承担现代商务、生活居住、行政办公等城市功能。”董凯介绍。

石拐新区定位是包头第五个城区,规划分为南部、北部和中部三个区域。规划用地面积16.1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10万人。其中,南部是现代化原材料物流园区,以一类工业、商贸、物流为主体功能。

根据规划,南部将建设包头市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原材料生产加工物流园区。同时,配套物流业发展的加工制造业、原材料产业、物流及安检行业将纳入园区版图,成为石拐地区发展的新引擎。

北部是行政商务区,石拐政府机关新址将迁移至此;中部集居住、生态、休闲、娱乐为一体,是新城的城市名片。

吕文彪说:“新区主要引进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非资源产业,这也是资源型转型试验的开始。”

除工业转型外,石拐区正在唤醒当地沉睡的旅游资源。在包头大青山深处,隐藏着内蒙古最大藏传佛教寺院五当召。

2011年,五当召旅游开发项目启动,计划总投资二十多亿元、分三期用六年时间打造石拐新名片。

(关键词:石拐 资源枯竭 镁 转型)

(责任编辑:0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