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增速下滑 税收逆向增负担忧再起

导读: 由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今年以来全国范围内财政收入增速一直保持低位,增税担心油然而生......
关键字: 财政收入 税收逆向增负

随着各地纷纷爆出财政收入“双过半”喜讯,财政收入又将上升到一个新的量级。

“双过半”即“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按照不成文的惯例,各地除了要完成既定的预算任务,每年6月30日还要按照既定指标实现任务过半,而通常这一指标远比预算规定的数据要高出不少。

著名财税专家高培勇近日就撰文指出,不少地方规定的税收收入增长率都在15%以上,个别地方甚至摸高至25%。在有些地方,表面上虽未直接规定具体任务数值,但附加了更为可怕的抽象原则:不低于甚至高于全省或全国平均增长率。

这样一个目标无疑会给全国财政收入加码,上半年6万亿已无悬念。即便按照现有前5个月累计52755亿元的收入计算,6月份只要完成去年同期的10055.76亿元,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也将轻松突破6万亿大关。

各地力保“双过半”

江苏地税系统一位人士透露,他所在科室今年的税收任务是上一年的基础上增收30%,这让他们从年初开始就倍感压力。为了完成这一目标,他们加强税收征管,找重点税源企业配合,甚至出面给企业开动员会,“总之任务必须完成。”他说。

事实上成效颇大。7月9日召开的上半年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传出消息,上半年江苏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了12.9%,税收占比为80.7%,顺利实现了较高质量的“双过半”。

与此同时,河南、河北、甘肃、山西、福建等省也传出了“双过半”的喜讯。但不同于以往20%以上的财政增长速度,各地公布的财政增速大多在15%左右,山西甚至出现了全省财政收入减收的局面。

福建一个地级市的国税系统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近来他们经常加班加点,每周六都要下企业收税,即便这样福建全省财政收入增长也只有15.3%。

而负增长的山西,也是要求各级财税部门认真落实财税政策,积极强化收入征管,确保了财政收入的应收尽收和足额入库,而且加大了对全省煤炭、建筑业、房地产、餐饮娱乐业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骨干税源企业的跟踪监控力度,严格控制和清缴欠税,加强稽查,严厉打击重大涉税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了各项收入的应收尽收和足额入库。

但是由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今年以来全国范围内财政收入增速一直保持低位。1-5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2.7%,增幅同比回落19.3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增幅同比回落21.4个百分点。

财政部在谈到财政收入增速回落的原因时多次指出,经济增长趋缓,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企业利润、进出口等增速普遍回落,造成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增速相应回落。

再加上价格涨幅回落造成以现价计算的流转税等税收收入增幅相应回落,全国范围内财政收入增速回落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各级政府却很难坐视不管。因为在现行体制下,地方财政困难的局面长期存在,很多地方政府要完成建设规划和相关财政支出,只能采取量出为入的财政收支措施。

前述江苏地税系统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地税部门是当地政府的重要财力来源,当地政府甚至比地税局还要紧张。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干脆直接出面对企业进行项目登记、拉网检查工作。

增税担忧

财政收入增速下滑,增税担心油然而生。

7月初,高培勇撰文表示出“结构性增税”的担心。在他看来,盘点今年以来结构性减税的项目和减税规模,结果显然同目标并不那么相称。与此同时,却是在各地加强征管力保“双过半”带来的企业实际税负增加的担心。

事实上,今年以来不少人士已经感受到这种增税的苗头,不少地区更是出台了多种力保财政收入的增长措施,而税收征管正变得越来越严格。

南昌市一家税务代理机构的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近日来,当地地税部门要求当地小微企业无论是否有营业收入都必须缴税,绝对不许零报税。湖南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当地凡是申领税控机的纳税人,必须每月交税金600元。

长期从事税收筹划工作的郭伟则告诉记者,这其实在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的税负。

他认为,虽然国家减轻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的税负,但落实到基层就会大打折扣,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税负不降反升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社科院税收科学研究室主任张斌提出了“逆向调节”的担心。所谓“逆向调节”是指在经济形势好、税源充足的年份,财税部门很容易完成税收任务,所以对征管成本较高、征收相对困难的税收就会要求不那么严格,企业的税负也就相对较轻。

反之亦然。今年经济形势严峻,财税部门为了完成税收任务,必然要加强征管,这样导致企业在经营情况不好的年份往往要承担更重的税负。

“止血”央企 国资委开管理药方

央企利润持续下滑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日前召开的中央企业强化基础管理工作现场会上表示,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开始进入一个紧缩时期,央企要做好3至5年过寒冬的准备。

提出央企“过冬”论,邵宁并不是第一个,国资委的官员已多次在公开场合做过类似表述。

而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和官员均表示,央企利润整体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尤其是周期类行业,业绩预减和亏损的企业比比皆是,而且这种势头还会在较长一段时间持续下去。

为此,国资委在今年3月启动了管理提升活动,其中包括对标一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等13项重点提升领域,目的是力争用两年时间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精细化转变。

央企“过冬”

今年5月,国资委主任王勇在“央企强化基础管理工作现场会”上表示,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市场需求增速放缓、成本快速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一季度过半央企利润同比下滑。在这种情况下,国资委要求央企过“紧日子”,加强基础管理,杜绝“跑冒滴漏”。

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100945.3亿元,同比增长11.3%;累计实现利润总额5807.3亿元,同比下降7.8%,5月比4月环比下降16.3%。

除烟草、汽车、商贸、邮电通讯等少数几个行业外,大部分如有色、化工、建材、机械、石化等周期类行业的利润出现了较大的降幅。

一位央企内部人士称,自己所在有色行业的企业目前也是处于营业收入增加,但利润下滑的情况。钢铁行业的情况更差,整个钢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已经远低于工业平均利润水平,而且,在21家已经发布2012年中报业绩预警的钢铁板块上市公司中,显示预减、首亏、略减的上市公司占到了15家,其中武钢股份净利润预计下降50%以上。

同样是央企的中国远洋,2011年业绩巨亏104亿元,成为去年国内A股的“亏损王”。

对此,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研究部部长王志钢7月10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营业收入增长而利润同比持续下降反映出央企的成本、费用增加,而且这种下滑趋势还在持续,形势非常严峻。

邵宁更是用“紧缩”一词阐述了形势严峻的程度:“我国经济经历了持续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开始进入一个紧缩时期,这是由国内外市场形势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的。”

“在经济扩张时期,成本高低对企业来说,是赚多赚少的问题;而在紧缩时期,成本因素对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作用影响日益突显,对一些企业而言更是关系生死的问题。”邵宁说。

国资委助力

而国资委给央企开的“药方”,就是强化基础管理。

据悉,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是从今年3月正式启动的,当时王勇动员讲话时曾表示,一些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容易被掩盖、被忽视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更加显露出来,中央企业“要通过管理提升找出风险点,止住出血点”,保持生产经营平稳运行。

本报记者从国资委了解到,这项活动的时间跨度长,从今年3月开始到2014年2月结束,共分成3个阶段,分别是“全面启动、自我诊断”,“专项提升、协调推进”,以及“持续改进、总结评价”。

上述央企内部人士说,国资委已正式下发了要求企业降本增效的文件。国资委一位官员告诉本报记者,106家中央企业设立了由公司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管理提升活动领导小组,许多中央企业所属二级、三级企业也都召开了动员会和相关活动。

王志钢认为,国资委是在通过提升央企内部管理的方式来促进国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降低成本、抵御寒冬都有好处,有利于把闲置、低效的资产进行提升,同时还能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据介绍,在提升管理的过程中,国资委也会加大央企资产整合的力度,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产业链发生了变化,所以一部分资产可能会转让出去,让社会资本进行管理,过冬的时候,国有资本应该进行适当的收缩。

“这样可以增加央企在资产管理上的弹性,有进有出,进出结合,让央企真正成为资本运营有活力的主体,同时,把资源集中在优势领域,也可以更好地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王志钢说。

(责任编辑:0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