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锑都"要造三个百亿 人均GDP全省首屈一指

导读: 娄底冷水江,我省最重要的工业重镇之一,有着“世界锑都”、“江南煤海”等美誉。然而,随着境内铁矿资源采掘殆尽,锑矿资源接近枯竭,煤炭资源屈指可期,37万因矿而生的市民感受到了寒意,锑都的光芒开始黯淡......
关键字: 世界锑都 人均GDP

娄底冷水江,我省最重要的工业重镇之一,有着“世界锑都”、“江南煤海”等美誉。然而,随着境内铁矿资源采掘殆尽,锑矿资源接近枯竭,煤炭资源屈指可期,37万因矿而生的市民感受到了寒意,锑都的光芒开始黯淡。

2010年,在“十一五”的最后一个年头,该市全市生产总值达149亿元,是2005年的2.1倍;财政总收入达15.6亿元,是2005年的4倍。冷水江以湖南2‰的面积和5‰的人口,创造了10‰以上的经济总量和7‰的财政收入。

人均GDP全省首屈一指

在整体资源产业面临巨大挑战的背景下,冷水江如何得以在狭窄的市域面积创造了全省首屈一指的人均GDP、市民收入增长速度连续三年超过GDP增长速度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冷水江人民告诉我们,是“十一五”期间制定的“一转三化”战略铺就了锑都的跨越路。

2006年3月,冷水江市九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冷水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规划紧扣科学发展、率先跨越这一主题,提出了工业强市、民营富市、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质量兴企和名牌强市“六大战略”,确定了建设大工业、推进大东扩、构建大交通、实现大环保、实施大开放“五大重点”。

2009年3月,冷水江迎来了难得的国家政策扶持机遇,获得第二批国家资源枯竭城市,与此同时,冷水江还极力抢抓“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两型社会”和“3+5城市群建设”等政策机遇,为冷水江转型带来了无穷能量。同年3月,冷水江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提出了“一转三化”战略,即深化转型工程,大力推进产业规模化、城市生态化、城乡一体化。同年12月28日,冷水江市委八届四次全会上作出了《对接融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一转三化”战略的决定》。经过近几年来的实践,冷水江的转型发展思路逐渐清晰,科学跨越时机渐趋明朗。

“漂白”煤海成转型重头戏

在我省,冷水江是一座举足轻重的工业城市。

作为世界锑都,锑品曾很长时间内是冷水江的立市之基。经济转型的首个战役,冷水江果断从其锑品产业开始,做法就是“先破后立”。2010年,冷水江开展了涉锑企业关闭整顿专项行动,共关闭锑冶炼企业75家,取缔选矿手工小作坊145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17.4万吨。然而冷水江市委市政府对传统工业“大刀阔斧”的举措还在继续。“漂白”煤海成为冷水江产业转型的又一重头戏。

作为湖南重要的产煤县市,冷水江市原有大小煤矿243家,曾经安全事故频发。为了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冷水江市痛下决心,分三个阶段整顿整合到现有的65家。对保留的煤矿全部进行升级技术改造,所有煤矿必须达到安全要求,年生产设计能力达到6万吨规模后,才能恢复生产。

关闭了大批企业,资源消耗明显下降,产能产量却实现了稳中上升,经济效益更是大幅增长。煤炭行业关闭整顿,促使煤炭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极大提升了煤矿安全生产系数,以前冷水江的煤开采出来就直接运入消费市场,没有深加工,附加值低。如今冷水江开始拉长煤炭产业链,由单纯的资源开发向洗煤、选煤、配煤等综合开发利用迈进。

2015年工业产值要破600亿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冷水江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做大做强钢铁、有色、煤电、煤化、建材等五大传统支柱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发展产业园区,推进传统优势产业向两型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着力打造百亿产业、百亿企业、百亿园区,到2015年,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

作为世界锑都,冷水江提出,将继续开展涉锑企业整治专项行动,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冷水江在世界锑品市场的话语权;乘着中国五矿并购湖南有色的东风,开展锑产品的深加工技术研发,拉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冷水江锑业,使闪星锑业尽快形成50亿元产值规模,全市锑产业做成100亿元规模。

在抓好这些支撑冷水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的同时,还将兼顾其他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壮大,形成各企业齐头并进的繁荣局面。以湖南宜化、金信复合肥、金富源碱业等为核心,做大做强煤化产业,建成湖南最大的煤化工生产基地和氮肥基地。

“在‘十二五’,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5%左右,到2015年突破27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6%左右。”冷水江市又将开启下一个新征程。

分镜头

从“旅游兴县”到“旅游活县”

未来10年将建机场

今年4月1日,在娄底新化的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华蚩尤文化园的隆重奠基。它的建设,在新化、甚至娄底,都被视为旅游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近年来,新化加快“蚩尤故里 天下梅山”旅游品牌打造,推进“旅游活县”战略,去年实现全县旅游收入近26亿元。

新化是国家贫困县,又是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占90%以上。2005年,新化县对新化旅游发展战略作进一步调整与布局,将“旅游兴县”改为“旅游活县”。随之,该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来打造,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开发景区。

同时,加大资金投入。2010年,该县从国土、扶贫、移民、公路交通等部门切块资金8000万元,争取生态旅游开发资金1200万元,用于大熊山旅游开发工作;争取国土综合治理项目资金1200万元、遗产地保护项目资金1800万元用于紫鹊界梯田4A景区建设;广泛发动社会筹资5000多万元,启动了中华蚩尤文化园建设。

该县提出“文化塑县”战略,通过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活动,探索与挖掘上梅镇的古城文化、紫鹊界秦人梯田的农耕文化、大熊山的蚩尤文化和梅山龙宫的洞穴文化,充分释放旅游产业的文化魅力。

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由慢到快,新化谱写了一曲国家贫困地区旅游事业发展自强不息的赞歌。2010年,该县共接待各类游客405.5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9.1万人次),同比增长58.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67亿元,同比增长59.3%;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25.3%,增长了12.7个百分点。

“未来10年,我们要抓住娄新高速、沪昆高铁通车和新化机场建成通航3次机遇,投资30亿元,精心打造6个高等级景区,实现新化旅游的‘三级跳’。”谈及未来新化旅游产业发展,该县县委书记吴建平激情飞扬。

(责任编辑:0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