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煤化工机遇在产业链延伸

2015-4-29 9:01:44来源:第一财经日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煤化工产业往何处去?如何形成规模化优势、发展下游产业?政策制定、规划上怎么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带来的恶性竞争?

  市嘲寒冬”促使潜在产能过剩、环境威胁严重的煤化工产业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4月15日,由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举办的文津圆桌——“新型煤化工产业新机遇与技术革命”召开。

  在过去的2014年,我们看到我国的煤化工政策几经变化。

  先是《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中删除了现代煤化工项目,然后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规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产业科学有序发展的通知》,要求各地控制煤制油气盲目发展势头,对违反政策规定上马新建项目的行为进行问责。

  接着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下达煤制油、煤制气核查监管任务书的通知》,核查各地煤制油气项目的规划、审批、投资建设情况,重点摸清“未批先建”的项目。

  再到后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对煤化工的论述,对煤制气产量目标进行压缩,被市场解读为国家对现代煤化工发展的态度开始转向。

  政策上的谨慎无疑给煤化工产业发展泼了一盆冷水。与此同时,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波动导致煤化工产业的经济性也逐渐成疑,使得行业发展越发艰难。在前期一些煤化工事故的影响和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企业投资煤化工项目的积极性出现变化,很多项目处于搁置或观望状态。

  不过,随着国家能源局努尔·白克力局长上任后到煤炭大省调研煤化工项目,释放出政策转向的新信号。

  发展煤化工的必要性

  吴吟:我国煤化工发展走在世界前列。国内煤化工发展并不是国家战略,而是在高油价背景下企业的选择。油价高企业就有动力做煤化工,油价低时煤化工发展就受到影响。目前油价比较低,企业上马煤化工项目比较谨慎。

  我国煤化工大发展是一个不断研发新技术、产业链持续延伸的过程。多家企业联合多方研究机构投入研发,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现象。按照煤化工产品发展方向看,目前还属于煤化工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链还可以延伸,不断生产出附加值高的产品。

  煤化工发展无论从国家安全角度,还是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煤炭行业转型、产业升级的角度,都很有意义,发展的前景和潜力很大。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煤化工衍生的问题也不少,突出表现在:耗水量大造成的水资源问题和生产排放造成的环保问题。

  国家要从战略上考虑水资源问题。我个人认为海水淡化今后要有所发展。煤化工面临的环保难题需要企业加大投入,通过技术进步捕捉碳,并配之以绿化活动。

  金涌:国内发展煤化工首先要认识到这样一些背景:中国鼓励在西部投资煤化工的政策已经转变,大唐煤化工板块整体出售,国际油价在低位震荡,渐趋严格的环保标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达到顶峰的预期等。

  我国现在每年进口石油接近3亿吨,对外依存度接近60%,如果算上进口化工品折合的原油,会更高。2014年煤制油总产量为190万吨,在3亿吨原油缺口中占比很校

  从化石能源含能量计算,一吨煤和油是1比1.5,油的含能比煤高50%以上,可是按煤价300元/吨、成品油价6000元/吨计算,两者比例就是1比20,按能量计算煤炭价格被低估。这是造成煤化工有赚头的原因。

  所以我认为,煤化工的发展方向没错,要利用劣质煤高质高用、低质低用,进行分质利用,提炼出价值更高的产品。

  煤炭企业要发展煤化工,不要止步于初级的燃料,初级的燃料只能卖给石化企业,钱被石化企业赚了。应该引导煤化工企业做产业链延伸,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会大,比如做成芳烃产品。

  我们正在做煤制芳烃装置,可以躲开气化环节,避免气化过程中的污染以及废水处理。还要放宽视野,不仅仅做成品油,燃料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甲醇、二甲醚都可以直接用作燃料,需要企业不断去摸索。

  魏飞:中国缺油,但我们有巨大的市常如果算上进口化工品消耗的原油,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在80%~90%。所以中国的产业总是随着国际油价波动,像是在坐“过山车”。所以我们有必要发展煤化工,补上化工行业的一条腿。

  全世界石油比较丰富的地方都是石油化工发展好的地方,但像日本缺油、化工却发展得比较好。日本起初也受到石油危机的冲击,但企业往化工高端走得比较好,工程塑料和碳纤维基本上由日本企业控制。中国正在工业化进程中,石油对外依存度又高,日本在石化产业上走过的路值得我们借鉴。

  煤成为原料是方向

  王秀江:现代煤化工是我国石化领域的一大亮点,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技术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但是确实存在过热的迹象,驱动因素一个是高油价,一个是石油和化工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煤化工还有一些确实的好处。

  煤化工可以做到煤的清洁高效转化,通过CCS(碳捕捉)技术将二氧化碳用于生产用途。煤化工还可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资源禀赋决定油气非常紧缺,可以用煤基化工替代原来石油化工的产品,作为石油化工路线并存的多元发展的有利补充,同时可以化解现在煤炭的过剩。

  煤化工还可以生产现在紧缺的能源产品和高附加值化工,走原料多元化的路径。比如煤制油可以做柴油。煤化工的发展一定要做到差异化、高附加值、大型化。现在国内多数石油化工产品都已严重过剩,企业都在同质化竞争,要选择差异化的路线。

  煤化工企业还要精确高效,依据各地区的水资源红线和温室气体排放容量,确定煤化工发展规模。

  煤化工发展要不断创新。我们认为一个方向就是发展煤的热解技术,我国现在每年低阶煤产量大概为19亿吨,低阶煤富含油和气,通过热解可以产生1.38亿吨的油。相对于我国石油年产2亿吨的规模,着实不小,但目前这部分煤炭就白白烧掉了。

  如果煤炭发电、燃烧之前都经过热解工艺,既可以获得油气,然后还可以去发电,还可以代替民用的蜂窝煤。

  还有一个趋势,是煤化电热多联产。煤化工可以供热的同时联产电,还可以做成化学品,产品中包含二甲醚,用于居民燃料。煤化工生产过程有气化的空分环节,可以提供氧气、氮气为很多气体工业配套。二氧化碳可以做可口可乐,所以多联产是个很好的方向。

  国内一些院士和煤化工专家都倡导煤化工多联产,但因为煤炭是一个行业,化工是一个行业,电力又是一个行业,行业之间壁垒森严。如果做到煤化电热在一起,整体能效可以达到80%以上。

  陈新华:煤化工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石油产品和化工产品的需求,同时充分利用煤炭资源,特别是低质煤炭资源。煤炭资源和水资源的分布也是讨论煤化工的一个前提,中国人均水资源大大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煤炭资源丰富的地方水资源非常短缺。不考虑水资源,光考虑煤化工是没有前途的,水资源是煤化工规模的决定性因素。

  煤制油、煤化工都应视为技术储备,发展规模主要是看——在全球市场上,我们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经济方面有没有利可图,有没有足够的水资源来支撑,还有二氧化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很难解决。

  我们建议,尽快出台规划,引导与规范煤化工产业发展;加快制定煤化工行业的环境政策;打通煤化电热一体化的途径,提高煤炭综合利用率;研究试点煤炭和石油综合炼制;开发节水技术;开发能源节约利用技术;提高煤化工的高端精细化产品比例;提高煤化工和烯烃高端设备制造能力;利用我国的技术开发海外煤化工市场,比如说印度尼西亚、俄罗斯、乌克兰等。

 

(关键字:煤化工 产业链延伸)

(责任编辑:00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