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锻造新亮点 陕煤化全力探索煤化工新路径

2015-3-16 8:46:40来源:中国经营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2014年,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提出“大力推进煤炭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并将其作为能源供给革命的内容之一,为今后我国煤炭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毫无疑问,这一重要讲话,为西部煤炭企业的领跑者陕煤化集团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发展方向。

“我们很早以前的名称叫陕西煤业(6.32, 0.24, 3.95%)集团,后来改成了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仅仅从单位名称的变化上,就可以看出陕煤化集团矢志做大做强煤化工产业的信心和决心。”陕煤化多位高管人士介绍情况说,发展煤炭清洁能源,推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不仅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陕煤化应对煤炭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和最终选择。

布局煤化工

早在上个世纪末期,当国内煤炭市场如日中天之时,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就列在了陕煤化集团的未来规划中。

“十一五”期间,陕煤化集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煤炭为主体,煤化工为主导,多元发展”发展战略。五年间,固定资产由153亿元增加到1330亿元,增长769%;煤炭产量由3082万吨增加到10039万吨,增长226%,跻身全国亿吨级企业;销售收入由90.8亿元增加到515亿元,增长467%;利润由6.5亿元增加到80亿元,增长1131%;人均职工收入由14768元增长到56000元,增长279%。中国企业500强排名由2005年的353位提升到195位;中国能源集团500强第43位。全面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另一方面,在“十一五”期间,陕煤化集团通过积极参与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初步实现煤炭战略北移。以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为主,加大神东、黄陇两个基地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建成2对千万吨级、6对500万吨以上级大型现代化矿井,集团300万吨以上矿井的产能占到总产能的70%,有力推进了大集团建设、成功跻身全国亿吨级煤企“俱乐部”。

同时,技术装备水平取得质的飞跃,采煤机械化程度由不足60%提高到93%以上,掘进机械化程度由不足10%提高到73%以上,红柳林、柠条塔、张家峁、黄陵二号等大型矿井采掘机械化和规模、效率均达国内行业领先水平。

煤化工产业的一系列升级改造,以及煤清洁高效分质利用、甲醇制烯烃、精细化工三大煤化工方向关键技术的突破,为陕煤化集团公司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筑施工、装备制造等产业板块的改制重组,形成了主业突出、主导明确、多元并举的产业结构,有力促进了集团公司的跨越式发展。

陕煤化集团主要负责人介绍,也正是“十一五”陕煤化集团对煤炭企业发展煤化工定位准确,从而使得在“十二五”期间,陕煤化集团坚定信念立足陕西,着眼全国,参与国际;优化结构,凝练能力,提升价值,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自身在国家能源供给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技术领一流

陕煤化集团总经理严广劳介绍说:“科学技术一直是我们集团转型升级的助推器。目前,我们集团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研发出的DMTP 、DMTO 、DMTO—Ⅱ等工程化技术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这依然满足不了我们转型发展的实际需要。”

按照“支撑煤炭、引领煤化、拓展多元”的发展战略,陕煤化集团聚焦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紧贴产业发展需求,全面持续推进核心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工作,科技成果丰硕。2014年,陕煤化集团公司建成省级技术中心2个、省级技术转移示范中心1个,目前已在煤炭开采、煤炭分质利用、煤制化学品等领域建成了5个国家科研平台、40个省级科研平台;由集团主导建设的国家级彬长矿区瓦斯零排放示范项目和“黄陇侏罗纪煤田煤油气共生矿井耦合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等科研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

近一年来,陕煤化集团共获各类省部级奖项24项,其中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国家能源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新获权专利270件。集团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增强,目前共拥有驻站院士6人、入站博士3人、千人计划2人、长江学者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三秦学者岗位4个、省“三五人才”12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8人。

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14年5月25日,集团所属的黄陵一号煤矿“较薄煤层(1.4~2.2米)国产综采装备无人化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成果鉴定,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在陕煤化集团的成功推广应用,不仅实现了矿区开采技术的升级换代,推动了行业核心技术的进步,也为整个陕西煤炭行业赢得了国内乃至世界同行的尊重。“智能化无人开采在黄陵一矿实现”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中国煤炭报评为2014煤炭行业十大新闻。

(关键字:煤化工 陕煤化)

(责任编辑: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