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低油价的时代变迁

2015-6-8 8:41:33来源:中国石化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上世纪后半期以来,油价经历了二战后到1973年平稳的特低油价期,1974至1985年间迪拜原油年均价为21.30美元/桶的需求减退期,1986~1999年有起伏的较低油价期,2000年至2014年上半年剧烈起伏的高油价期。油价较平稳、供需相对平衡的第一、三阶段共42年,油价动荡、供需间出现某些问题的第二、四阶段共26年。近70年来,国际石油市场处于相对平稳的时期更长。而去年下半年以来发生的油价暴跌,也是在历史长河中种种因素堆砌而导致的必然现象。

日趋明显的供需格局变化

本世纪,在石油产量低速增长的背景下,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美国的产量却在快速增长着。

众所周知,该阶段美国油气产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页岩气产量和随后的页岩油(美国往往将其归并入致密油)产量的急剧增长,由其带来的巨大变化常被称为页岩革命。

仅以石油为例,美国页岩油产量的快速增长在2009年弥补了原有油田的递减并使总产量转降为升,至2013年的5年间年均增长率高达8.1%。目前美国已开始油气出口,并展现出由最大油气进口国转变为重要出口国的前景。

页岩革命带动了多种非常规油气(如储量巨大的加拿大沥青砂岩和委内瑞拉超稠油)的发展,使很多过去的难开发油气田(如深海-超深海和超深层)、低产油气田降低了经济可采下限,大大提高了产量,延长了经济开发年限。

总之,页岩革命使世界从百余年仅局限于常规石油的时代,开始迈入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开发并举的新时代。

经合组织国家在石油危机后开始的开源节流、调整优化能源构成的步伐在新世纪不但没有停止,反而在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的压力下、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大大加快了。其1997~2005年间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仅为0.91%,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使石油消费量进一步降低,2006~2013年间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率降为-1.4%。但是,本世纪初经合组织国家石油消费的降低被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度)的消费快速增长抵消了,从而出现全球石油消费和生产的低速增长。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已开始走向复苏和发展,但欧洲却仍笼罩在经济增长停滞的阴影下。令人关注的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陷入明显的经济困难中。特别是作为拉动石油消费主力的中国已开始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经济增速由高速向中高、继而中速转变,与之相应,油气消费增速必将明显降低。此外,新能源加快发展,也不断压低着油气在能源中的份额。显然,从经济和能源发展趋势分析,都使研究者做出世界石油消费增长将更加趋缓,甚至将降低的判断。

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和消费长期低迷的叠加,打破原有供需平衡局面,使之日趋宽松,乃至供大于需的世界油气新格局已开始形成。

供大于需的两个明显标志

油气为易燃流体、难以低成本大量保存的特点,使之仅从全球年产量、消费量变化的数字上,还难以明确传达出上述供需关系宽松且供大于求的结论,而很少被业界研究者注意的“剩余产能变化”却能给予人们明确的启示。

油气工业上游的勘探开发之间往往划分出一个带有相对独立性的阶段,即产能建设。在花费大量经费和时间完成了勘探和产能建设后却不允许进入后续的开发阶段、或已开始生产却被要求关闭井口阀门而停产时,这部分闲置的生产能力便被称为剩余产能。其少量存在可视为应对意外的必要储备,但大量剩余产能长期存在便是供应能力过剩的直接标志。

从目前来看,剩余产能几乎完全分布在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国家,主要是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海湾国家。本世纪初欧佩克国家的剩余产能变化在100 万~650万桶/日之间。它们为了影响油价或抢占市场份额,也曾主动以降低或提高剩余产能为手段,使产量在短期内有明显增加或减少。

例如,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后,因经济衰退而导致全球性需求低迷。为了推高油价和抢占市场份额,欧佩克发起“油价战”,沙特在1982年下半年主动再减产10%左右,使剩余产能扩大至540万桶/日,占其当时产量的约51%。2008年后金融危机使需求降低,为了抬高油价欧佩克又采取类似手段,剩余产能从2005~2008年的平均约150万桶/日,提高到2009~2013年的400万~500万桶/日。

供大于需的另一个明显标志是过量的石油储备。对于石油进口国来说,一定数量的石油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必要保障。为此,在经历了石油危机后,经合组织规定其成员国必须有相当于3个月石油进口量的储备。许多成员国不仅完成了这一要求,而且有的甚至已达到120天左右。美国能源信息署(EIA)今年初称,其商业石油总库存已达11.637亿桶,创下1990年有统计以来的新纪录,较过去5年均值高出20%以上。此外,美国还有6.9亿桶的原油战略储备,备储总量相当于2013年200余天的消费量。中国有关方面表示,到3月底现有战略储备设施已接近满仓。显然,希望这些国家以大增储备使消费量抬升已无大可能。

在供应能力大于消费需求日趋明显的情况下,以沙特为首的海合会国家承担的减产保价的负重也就越来越大,但市场形势的发展使这种扭曲的局面难以为继,沙特等国坚决不再减产而要去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去年11月的欧佩克会议否决了委内瑞拉等国要求减产的建议,这也断绝了已出现的油价下行逆转的最后希望。

金融因素的助推作用

本世纪以来盛行的原油期货交易使石油变成了金融衍生品之一,金融危机以后各种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皆趋低并持续至今,交易市场上的投机炒作更加集中于最容易影响舆论、牵动人心的石油上。它助长了油价起伏且往往使其形成叠加在油价变化背景上的次级峰、谷,甚至形成脉冲式的升降。

如果说金融炒作对油价的影响还是低级次、相对短期的,那么本身就有较长周期的美元汇率变化可以对油价产生更重大影响。在美元与黄金价格脱钩以后的国际贸易中,美元指数与油价呈负相关就成为必然现象。当美元贬值、含金量降低时,以美元为货币计算单位的油价就要升高,反之亦然,这就是最基本的市场规则。 2008年油价出现尖峰时美元指数跌至低谷的73左右,而当2014年因美国经济复苏而欧元、日元等许多国家货币贬值造成美元指数快速上升到100上下时,相伴随就出现了油价的急剧下跌。如果说金融炒作造成的油价波动从某种角度上可被贬义地归为“不合理”现象,那么美元汇率变化带来的油价起伏便是正常的、合理的。

显然,无论是供大于需的凸显还是美元指数的快速增高,都是国际石油市场合乎逻辑的变化,它说明这次油价大跌是经济形势发展的必然,是长期积累的供应增速大于消费增速的结果。如果再深究一个层次,这些都肇始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普及。(张抗)

(关键字:石油 产量 油价)

(责任编辑:0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