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原油背后定价权之争

2014-10-27 8:45:50来源:华夏时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近日,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INE)与迪拜商品交易所(DME)在迪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双方签署了旨在加强合作、信息共享和促进原油期货发展的谅解备忘录。此次合作标志着双方将在多个领域展开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中东资源集中地及亚太消费集中地的原油市场联动,助力两地原油市场建设以及国际原油贸易体系的完善。

此次备忘录的签署是全球能源格局变化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结晶。当前世界能源供需格局以及贸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亚太地区能源消费比例不断提升,将形成一个巨大的石油现货市场,同时也将催生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石油期货市场。

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总经理褚玦海表示,双方的合作将有助于提升亚太原油市场地位、完善全球原油贸易体系,能源中心正致力于建设一个能客观反映亚太能源供求关系的国际化能源衍生品平台,并提升原油行业和全球参与者价格发现、风险管理、资产管理的效率。

定价权意在知己知彼

近年来,全球金融市场各类资产的操纵案层出不穷,自2012年巴克莱的Libor利率操纵案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后,各国监管机构针对各个市场操纵行为的调查巨浪便一波接着一波。然而,恰逢国际原油价格屡创新低之际,有俄罗斯媒体认为油价大跌是美国的阴谋,目的是给俄罗斯制造困难。

美国一位专栏作家弗里德曼也持这样的观点,他还指出:“在1980年代,美国和沙特就曾联手压低原油价格,使前苏联遭受重大损失,现在他们是故技重施。我们不能断言美国在有意抑制油价,但我们能看到美国对油价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由于目前全球原油市场的定价体系已经转入期货定价的时期,欧美两大期货交易所原油期货的交易量是现货流通量的数倍之多。而且,期货具有套期保值以及发现价格的作用,参与的投资者众多,资金流量巨大,更能及时反映国际市场的原油价格。因此,通常将原油期货和定价权紧密结合在一起。

目前原油价格处于近年来新低,未必见得有利于中国推出原油期货。原油期货的推出更多地应该从本地原油市场以及金融行业的成熟度来考虑,而且相关的配套设施、法律制度等也要健全才可以。当前我国原油市场配套层面工作已经基本到位,但现货市场流通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众所周知,大宗商品贸易定价的决定来自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市场参与者的力量对比,二是价格的可参考程度和贸易习惯。其中,只有当买卖双方力量基本均衡时,商品贸易才会有对称定价,才有市场定价的可能性。若卖方掌握了大量资源而买方力量分散,就会出现上世纪70年代的OPEC操纵原油价格,以及在金融危机之前三大矿山巨头操纵铁矿石价格的情况。

然而,如果买方实力强大,就会出现类似于2012年之前的中国稀土,以及目前印尼锡完全没有定价权而被迫接受低价的情况。目前主流的大宗商品、能源、农产品(11.69, -0.11, -0.93%)和金属方面,由于历经了近百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定价相对市场化,西方金融资本拥有定价权,新兴市场没有主导权。

华泰长城期货认为,以原油为例,之所以欧美两大市场会形成基准原油,一方面由于美国和欧洲本身是全球第一和第二大消费区域,又具有足以支撑现货市场成交的产量,此外,亦不对价格或市场参与者以及货物流向进行限制,这样其价格既能够表示该区域的供需,又不存在人为控制,这样才能够具有作为定价基准的足够参考性。

沙特作为第一大出口国无法形成定价权,因为其限制原油流向;中国作为亚太最大消费国无法获取定价权,因为原油市场完全被管制,无法形成足够令市场信服的价格。而日本和新加坡无法形成定价权,则主要缘于其市场太小,只能作为区域定价参考。

目前中东等产油国以及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国家政府仍过度介入石油行业,使得这些国家始终无法拥有定价权,而中国三大油企经过了近20年的壮大之后,已经成为国际上不容小觑的力量,在目前国内能源改革的大方向之下,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原油期货同步推进,这也表明中国的高层已经意识到定价权的争夺离不开政府的放权。

一般而言“低价好办事”,一方面目前能源改革的核心在于价改,但相应的社会和舆论压力较大,近期油价的回落可以较大程度抵消价改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石油行业利润的下滑,亦有助于削弱改革阻力,因而目前的环境有利于原油期货的推出。

中国原油库存或成风向标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不断下跌的原油价格已经成为市场讨论的焦点,各种阴谋论、阳谋论的观点层出不穷。不过有一个现象很少有人注意到,在油价持续疲软的同时,中国可能正在低价抄底原油。根据彭博报道,数量庞大的巨型邮轮正源源不断地驶向中国港口,暗示全球第二大原油进口国正在低价囤积原油。

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今年前8个月中国累计进口原油2亿吨,比去年同期增长8.4%,进口均价为每吨4796元,下跌0.8%。大宗商品信息提供商普氏能源资讯最新发布的对中国政府数据的分析显示,中国石油(7.58, 0.00, 0.00%)需求在8月份达到一年来最高增长率。8月份石油需求为4119万吨,即平均974万桶/天,同比上升3.7%。

另外,据海事情报与刊物Fairplay的数据显示,10月18日当天就有80艘平均运能为200万桶原油的巨型邮轮驶向中国,而过去两年平均每天向中国运油的邮轮数量仅为63艘。对于原油库存的持续增加,有分析人士认为,与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推出原油期货也有一定关系。

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表示,目前以纽约、伦敦为中心的全球原油定价体系未能较好地反映亚洲地区原油供需贸易现状,面对当前国内石油对外依存度日渐高企,加强与中东主要石油输出端的合作,将有助于实现“资源可控制,价格可承受”的国家能源安全战略。

从目前公布信息来看,此次与DME签署协议主要集中于投资者教育、定价机制等方面,主要还是集中于交易之外的内容;尚未牵扯到更进一步在交易方面的合作,比如仓位和仓单的相互流转之类。之所以会和DME签署协议,一方面DME和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都是新兴交易所,前者在2005年才成立,2006 年上市了Oman原油期货,但目前活跃度较低,且只是Oman和也门的定价基准,非常希望能够寻找合作伙伴。

另一方面,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上市原油期货与DME的Oman原油合约较为相似,都是中东含硫油,且预期INE的7个基准交割品中就包含Oman 原油。同时两者一个定位于成为产油国的定价标的,一个定位为进口和贸易商的定价标的,亦不存在冲突。实际上,DME是CME(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和迪拜控股、阿曼主权基金的合资企业,与DME合作已经等同于与CME合作。

目前INE与CME和ICE(洲际交易所)均有接触和一定层面上的合作,后两者对中国市场也具有极大兴趣。但因为定位差异,能够合作的空间有限,WTI和Brent是轻质原油,且定位分别基于北美和欧非,而INE原油期货定位于中国、亚太和中东,因而与其合作空间有限。

亚洲周边存在相应的交易所,比如东京商品交易所、新加坡商品交易所等等。但在原油期货方面,上述交易所由于市场相对狭小、参与群体相对有限等原因导致未能发挥必要的优势。中国与上述交易所相比,原油贸易量更大,资金实力也更强,经济和综合实力都会为原油期货发展提供推动力。而且,中国是未来原油市场的重心,这些都是中国推出原油期货的先天优势。

目前,亚太周边有众多的商品交易所,其中影响略大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日本东京商品交易所(TOCOM)的中东(Dubai/Oman)原油期货,目前仍在交易但几无活跃度;二是新加坡商品交易所2002年推出的Dubai原油期货,目前已经退市。此外,印度和韩国等国亦有原油商品交易,俄罗斯RTS 交易系统上亦有Urals原油,但基本没有关注度,成交亦极不活跃。

上述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缺乏活跃的金融市场,日本和新加坡金融市场境外资金参与度均较低,成交量清淡,价格发现的有效性不佳。此外,对于日本市场,在供需和贸易上,又只占需求一端,且多以长协订货为主,缺乏现货市场,港口现货报价毫无代表性,期货市场自然更无人过问。

而新加坡市场虽然现货贸易和场外交易量巨大,但实际完全依托于普氏纸货市场和几家大的贸易商,市场参与者太少,无法支撑期货市场。中国的优势是体现在金融市场高度活跃,中国以40多个期货品种就支撑起全球第二大衍生品市场,一旦各品种放开,无疑将赶超欧美成为第一大市场,能够承载原油定价所需的流动性。

另外,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费国,且由于市场长期管控,大量需求被抑制,一旦市场逐步放开,需求将继续上升,而贸易量则将出现井喷,中国将出现异于美欧的第三大贸易市场,基于此的原油期货市场价格也将具有极强的代表性;中国同时也拥有最大的页岩油气资源,石油公司和金融机构有较强意愿参与中国市场,这将极大丰富中国原油市场的交易主体。

(关键字:原油 期货 定价体系)

(责任编辑:0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