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通胀水平及货币政策未来走势

2013-8-14 9:46:37来源:美国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7月份的一系列经济数据已经公布。

无论是投资、消费及出口等数据,还是信贷、物价及房地产等指标都好于市场预期。

因此,有人认为,这些数据表明当前中国经济已经处于“L形”触底回升态势,中国经济开始向好。

而且这些数据,市场最为关注的是通货膨胀问题不大,这就为政府“微刺激”政策调整提供更多的空间。

首先,7月工业品生产价格指数(PPI)虽然按年下2.3%,而且连续17个月录得负增长,但其降幅已比6月2.7%收窄0.4个百分点。

PPI跌幅收缩也就意味着国内企业“去库存化”的过程正在完成,制造业开始好转,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缓慢复苏。

其次,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CPI)按年上漲2.7%,与6月份的升幅持平,略低于市场预期的2.8%。

对此,有人认为,7月份的CPI已经见顶,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已经消除,未来几年月的CPI会降低到2.5%以下,让国内整个价格处于较低的水平。

不过,在本文看来,国内以食品或猪肉为主导的CPI,其涨跌的主要因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食品特别是猪肉。

所以,7月份蔬菜价格上升11.8%,猪肉价格上升3%,同样的,这是7月份CPI上涨的主要因素。

可见,国内CPI变化的幅度并不取决于现有的货币条件及整个价格水平,而是取决于食品及猪肉的价格变化。

这就意味着如果食品价格出现季节性的因素,如果猪肉的价格进入上升性周期,那么国内CPI上涨的压力仍然会不小。

更为纳闷的是,对于这些波动性比较大的因素,在欧美国家往往把这些因素剔除出来设立有核心CPI,以便保持物价水平的稳定。

而中国则相反,不仅这些波动性大的因素作为影响物价水平的主要因素,而在欧美国家占居民CPI权重最大居住类消费却很少来调整。

在这里,就面临着两个问题要考虑。一是食品类居民消费占CPI权重高,受季度因素影响大,但为何对名义CPI影响小;二是长期涨幅过高的居住类消费为何其权重得不到调整,不让国内CPI回到真实。

可以说,就中国的情况来看,尽管食品类商品的价格随季度因素变化所产生的波动大,但是中国农产品(000061,股吧)市场是一个人口众多、完全竞争及远离权力的市场,所以在中国农产品这类产品价格往往上涨幅度最慢及最小。

如果从中长期来看中国食品类产品或农产品价格涨幅小及慢,那么中国CPI的变化就比其他国家小。

还有,对于中国CPI来说,其居住类权数远远不足发达国家三分之一,即中国居住权数只有13%左右,而美国居住类权数则在43%以上。

如果在计划经济向市场转轨的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商品房市场没有发展起来,居民的居住类这样权重没有什么不可,因为当时居民很少个人购买住房,居住类消费也很小。

但是从1998年中国住房市场发展起来之后,国内居民居住类消费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了。特别是近几年更是如此。

无论是在一线城市还是在二三线城市,居民居住类消费所占比重早就超过欧美国家了(因为,在这些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远远低于欧美国家居民,其住房价格水平远高于欧美国家)。

但是当前国家统计局的CPI居住类消费权重并没有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调整而调整,从而必然出现严重与现实相差很远的、居住类权重太小的CPI。

如果CPI是央行货币政策主要参考指数,而国内的CPI体系不科学、不规范及严重与现实背离,那么这种CPI对国内货币政策所造成错误的影响决不可低估。

可以说,近十年来,国内房价出现前所未有的上涨,有些城市的房价甚至上涨了近十倍。

而这些城市的房价上涨,必然会反映居民的居住类消费上去。

但是政府的货币政策则是以这种远偏离现实的指标作为判断决策依据,从而使得国内央行一直采取低利率政策。这就是国内房地产泡沫盛行的重要原因所在。

所以,7月份的CPI一出现少许的回落,就有不少欧美经济分析人士认为,国内通货膨胀压力降低,央行是下调利率及存款准备金率的时候了。

这样可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加国内中小企业获得信贷资金的可能性,以此来刺激企业投资,推动国内经济增长。

其实,这仅是站在欧美的CPI来思考中国货币政策。

如果中国央行听从这样的分析而让货币政策宽松,那么国内房地产泡沫继续吹大直到破灭也就不远了。

所以,在本文看来,在当前情况下,央行是不会轻易地降低利率及存款准备金率,下半年这样行为的概率不会太高,更多的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保证实体经济流动性,保证经济运行正常。

CPI的问题,估计央行已经看到问题所在。

(关键字:CPI 货币政策)

(责任编辑:00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