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中国不存在货币“超发”

导读: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金融研究》期刊撰文,就金融危机中政府救助问题表达其观点。周小川称,从货币投放数量看,做到了基本上没有多印、多投放钞票,避免了出现大幅度的通货膨胀。他提醒,应对系统性危机,政府还是应该及时参与救助,但同时也需要防止道德风险。
关键字: 周小川 金融危机 通货膨胀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金融研究》期刊撰文,就金融危机中政府救助问题表达其观点。周小川称,从货币投放数量看,做到了基本上没有多印、多投放钞票,避免了出现大幅度的通货膨胀。他提醒,应对系统性危机,政府还是应该及时参与救助,但同时也需要防止道德风险。

周小川表示,总体而言过去中国基于一些特殊情况比较倾向于救助。因为金融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行业,金融业出现了问题就必须救,否则意味着集体的失灵甚至死亡。其次,中国是转轨经济,金融机构承担了政策性、半政策性或者体制性的任务,因为金融机构有问题很难说清楚究竟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如果不救也是不负责任的。此外,中国改革过程中特别强调社会稳定,如果出了问题不救,容易影响社会稳定。

文章指出,救助要进行取舍、协调,取得平衡,尽可能减少道德风险。对于政府参与救助的资金来源问题,周小川认为,一个来源是纳税人的钱,一个是私人部门的救助,而更多情况是采取公共部门和私人分摊的办法。

他认为,从经济角度而言,为了防范危机以及危机的蔓延,必要时即便用纳税人的钱来进行救助也是应该的,最终纳税人的钱还是花在了公共利益上。

周小川指出,为了救助采取一些权宜之计是必要的,至少避免了危机扩散、深化,又减轻了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扩张带来的压力,避免经济马上出现通货膨胀,为经济复苏争取时间。

对于此前中国央行对外汇储备大幅增长,采取的对冲和基础货币投放,周小川指出,从货币投放数量看,每年按照经济增长对货币供应的需求,基本上按照预先设计的、相对稳定的速度投放基础货币,最终做到了基本上没有多印、多投放票子,避免了出现大幅度的通货膨胀。

(关键词:周小川 金融危机 通货膨胀)

(责任编辑:00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