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钢铁难题 “产品过剩”倾轧钢企

导读: 合并后的山东钢铁营收增加,净利润却大幅下滑,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关键字: 山东钢铁 钢铁企业

山东钢铁虽然不是2012年上半年亏损最大的钢铁企业,但却是净利润同比下降最大的。

8月25日,山东钢铁发布由原济南钢铁和莱钢股份重组合并后的首份半年报。公告显示,山东钢铁实现营业收入402.44亿元,规模效应初现,但净利润却出现亏损,高达9.96亿元。去年同期,合并前这两家企业还在盈利。

这是我国钢铁行业几乎陷入全行业亏损的境地后又一个例子。钢铁业多年高速发展,也造成供求矛盾突出,大宗原燃料价位高企,产成品库存居高不下,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

全球经济陷入困境更使我国钢铁业雪上加霜。受欧元区债务危机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实体经济持续低迷,导致钢材需求进一步萎缩。

受大环境影响,山东钢铁的发展以2008年为分水岭。此前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逐年增长。2008年尽管营业收入继续增长,但净利润却大幅缩水。到2009年营业收入也大幅下降,净利润则持续下降,直到今年上半年出现巨额亏损。

山东钢铁近年来发展的见证人是邹仲琛。2008年3月6日,邹被山东省政府任命为山东钢铁集团董事长,这位轧钢科班出身的钢铁人开始了他重组山东大钢铁公司(下称“大山钢”)的宏伟蓝图。邹的“大山钢”梦想也一步一步逼近现实,但山东钢铁的效益却并没有走上相同的方向。碰巧的是,自2008年邹开始其“大山钢”战略布局以来,济南钢铁和莱钢股份的效益却开始下滑。

2010年济南钢铁营业收入307.41亿元,莱钢股份402.91亿元,两家钢企营业收入相加为710.32亿元。

2011年12月30日,济南钢铁和莱钢股份重组事宜最终得到中国证监会批复,今年3月2日,重组合并后的山东钢铁办理了新增股份的登记过户手续。

故事还需追溯到2008年。据公开资料显示,邹上任后的主要工作就是研究制定重组整合方案、筹备公司挂牌营运、谋划公司发展蓝图。确切些说,邹的上任就是组建“大山钢”。

邹带领领导班子从大集团的角度超前谋划,对“大山钢”的发展作出宏观大布局,初步确定了“突出沿海,优化内陆,精品与规模并重”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建设现代化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钢铁强企”的发展目标。

邹实现这一目标有两步棋。第一步棋是分别将济南钢铁和莱钢股份的母公司济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济钢集团)和莱钢股份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莱钢集团)纳入麾下。山钢集团注册成立,将济钢集团、莱钢集团和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所属企业整合到了山钢集团旗下。邹的第二步棋是将民营企业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日照钢铁)纳入麾下。

但邹的运气不佳。已经纳入旗下的济南钢铁和莱钢股份2008年当年的净利润相比2007年下降幅度均超过70%。2009年的情况更糟,两家营业收入虽然相比2008年有所下降,但总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的钢企净利润却不到1亿元。

邹收购日照钢铁的筹码在减少。2009年6月11日,中国香港交易所发布开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开源控股)对誉进发展全部股权收购完成的公告,而誉进发展间接拥有日照钢铁的子公司日照钢铁有限公司30%权益、日照型钢有限公司30%权益及日照钢铁轧钢有限公司25%权益。

这意味着山钢集团试图收购的日照钢铁已经将部分资产借壳开源控股在中国香港上市。这将增加收购的难度。但就在此前不久,邹对于日照钢铁成功上市的可能性还表示怀疑。

另一个阻力来自内部。2011年1月4日,济南钢铁和莱钢股份同时发布公告称,双方重组方案被股东否决。这意味着山钢集团组建“大山钢”的规划再次面临挑战——邹不仅要应对日照钢铁的讨价还价,而且还要着手化解旗下两家上市公司股东的巨大阻力。对于重组的再次失败,一位业内人士曾这样直指邹:“大山钢难产的根源除了客观因素之外,最根本的还在于山东钢铁的决策者缺乏大智慧。”

“产品过剩”倾轧钢企

今年上半年日子最不好过的行业是哪个?没错,就是钢铁。

终端需求乏力叠加产能过剩,钢铁行业上半年整体巨亏。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钢铁行业仅收获了23.85亿元的利润,同比减少了95.81%,企业亏损面达到33.75%。

“现在还不是最困难时期,估计四季度或者是明年要比现在更困难一些”。近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王晓齐在相关会议上表示,当前钢铁行业的困境是由产能过剩和集中度低造成的,并指出1月至7月吨钢净利润仅为1.68元。

但王晓齐也认为,就全球而言,中国钢铁行业仍是有竞争力的,无论从装备水平、技术水平,还是满足国民经济的需要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铁业都具备一定的优势。尤其在能耗方面,我国的生产能耗要远低于美国、欧洲钢铁工业,基本同韩国、日本一流企业整体处在一个水平。

他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其实这对中国钢铁行业的调整升级而言,更是机遇。

王晓齐认为,目前是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历史上最困难时期之一,但同时钢铁工业加快行业调整,实现产业升级的外部环境基本已经形成。

钢铁业这么困难的直接原因是主要用钢产业需求萎缩。第一大用户是建筑,占比为55%至56%。这当中房地产占一半,它的表现不好直接影响到对钢材的需求。其他是公路桥梁,水利设施,机场建设用的。第二大用户是机械,现在主要制造行业也不景气,上半年由过去两位数增长基本回落到个位数以内。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1到7月份水泥回落13%,机电产品出口回落至9.8%,固定资产投资回落5%,房地产开发回落18%。

后市也不太好。换句话说现在还不是最困难时期,估计四季度或者是明年要比现在更困难一些,就是说用钢量将进一步减少。

钢铁行业最突出的问题是产能过剩问题。现在我们全行业有炼钢能力的企业452家,其中产量在100万吨以上将近200家。其次是集中度很低。前十位的钢铁企业集中度不超过40%,前五位不超过25%,造成我们钢铁行业对上游原材料涨价缺乏议价能力,对下游又不能将上游涨价的因素很好传递下去。

王晓齐坦言,过去这些年我们也想过很多办法,比如说要淘汰钢铁行业当中的落后产能,就是把那些能耗高,对环境污染严重的部分产能淘汰掉,这样就达到均衡。但实际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不可能实现。

而钢铁行业要想真正达到结构调整,总量上供需平衡,一定有一批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关门,退出市场。现在小高炉换成大高炉,400立方米高炉建成1000立方米高炉。结果可能是没有减少产能,还会使产能进一步扩大。

其实,解决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些企业退出,使行业达到新的平衡。但企业退出,说来容易,实际是很痛苦的。关门,职工怎么安置?怎么再就业?对地方经济什么影响?会有一大堆问题,解决起来很复杂,很痛苦。

钢铁业的出路就是调整升级,而这个外部环境已经具备。

这些年我们钢铁行业讲结构调整,讲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上世纪90年代开始讲,讲了20年;产业升级也讲了10多年。应该说进步不小,取得的成绩不小,但没有实现根本转变。长期以来钢铁行业都是供不应求的,即便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一段时间呈现供大于求,但很快由于刺激政策出来又是供不应求。钢铁行业这些年不断地扩张。而这个过程当中企业也赚了不少钱,但赚的钱没有用在真正增加企业发展后劲的投资上,更多还是用在简单地扩大规模上。形成我们现在固定投资在行业当中占比重过大的产业结构。那么,如今需求萎缩从客观上抑制了企业再扩张的冲动,而这正是思考实施升级的时候了。

王晓齐说,企业目前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首先,虽然局面艰难,但我们要看到钢铁行业这些年的发展,对克服困难还是有基础的,有条件的、要坚定信心。钢铁行业十年间由1亿吨钢产量发展到10亿吨,成绩非常大,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应该要采取三项措施,首要的是要进一步保持较低库存水平,而且要淡化生产的观念。第二是应该开始注重怎么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改善品种,改善质量。钢铁行业过去老讲用户至上、质量第一、改善品种,由于供不应求,我们那时候实际并没有树立这样的理念,对很多工作不屑一顾,不太注重对用户服务,这个理念基本没有,现在困难了,订单不够了,其实也是一个机会。第三点,我们要采取的措施就是要广泛开发好的煤炭资源,进行性价对比,在配煤结构上进行优化。我们现在有一些比较好的煤炭品种主要集中在几个大的煤炭生产企业中。现在配煤上进行优化,谁的性价比好用谁的,绝对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希望我们几个大的企业有降价空间,虽然煤好,应该卖好价钱,但是应该卖一个合理价钱,不要皇帝女儿不愁嫁。

(关键词:山东钢铁 钢铁企业)

 

(责任编辑:0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