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贸融资劫:反复质押获得资金将结束

导读: 出现了大面积集体违约,钢贸业从银行反复质押获得资金的故事快讲完了。
关键字: 钢贸业 反复质押

[导读]出现了大面积集体违约,钢贸业从银行反复质押获得资金的故事快讲完了。

8月底的一天,下午4时,位于北京东南的兰格百子湾钢材市场一片静寂。自大郊亭桥起,这座北方最大的钢材交易市场一直延伸到广渠路东,占地约20万平方米,鳞次栉比的商铺大多已锁上了门,行人寥寥。

“现在就算有生意,单子也特别小,基本是50根、100根(钢管)地要。一个月能有一两个客户上门拿货就不错了。”北京万润利达钢铁有限公司的乔经理说。另一位市场人士说,现在还在市场里的都是真在做实业的,只想着拿钢材做融资的人早就走了。

五年间,他活跃于此地,还从未遭遇过这样的处境。过往的五年,这里是一片喧嚣与躁动的场景。早上八点开门,营业部一直要忙碌到晚上八九点才下班,而仓库则要到凌晨一两点才能把当日货发完,发货的卡车从仓库一直排到大马路,甚至有客户早上六点就上门排队等货。

从北到南,冷清已经成了钢材市场的共同特征。

钢贸企业最喜欢说的一个词是“走量”,这和钢贸企业资金密集型的特征有关。在金融危机后,海外订单严重受挫的情况下,钢贸业与银行更为紧密地绑在了一起。脱离了实际需求,钢铁制品一度成为受到银行青睐的一类融资抵押品,银行再通过以贷转存、存贷挂钩、浮利分费、承兑汇票、配比购买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基金保险产品等方式,进一步加大钢贸业的杠杆,短期内扩大了钢贸的繁华,但副作用已出现,那就是在钢材市场继续萎靡时,放大了亏损。

一位总部在上海的钢贸企业人士向财新记者透露,在钢贸企业内流传着一种说法,只要有1000万元,就能套出4000万元的银行资金。例如,先有1000万元贷款作联保联贷,从银行贷款2000万元,2000万元下单购货,拿货抵押,然后再运作20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然后拿着这张银行承兑汇票跑到另外一家银行做贴现。

导致目前上海钢贸企业大面积违约的一个导火索就是联保联贷的模式。上海钢贸企业相互担保的情况较多。这项制度的优点是,企业不用向银行提供抵押物,通过联保能得到更大的银行资金,但反作用也特别明显,市场不好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出现大面积集体违约。

需求不振

钢贸圈发出了一份名为《关于要求紧急应对与妥善处置上海钢贸市场抽贷危机和维护社会安定稳定的特急报告》写道,“2011年,上海钢贸企业向各类银行融资贷款总额达1510亿元,钢贸担保公司在保余额289亿元,钢贸企业年负担将近250亿元利息和费用。”

但求救信并没有换回银行的慷慨。财新记者多方获悉,在上海地区,钢贸企业从小额贷款到银行都已经四面楚歌。浦发银行一位信贷人士称,“近一两个月,内部已经发出风险提示,不做钢贸企业贷款。”

目前,在上海,已有30多家钢贸企业被银行集中告上法庭。今年8月底到9月底的时间里,在上海不同区的中级人民法院有30多场的庭审。

上海钢铁服务协会会长周华瑞介绍,据估计,2011年全年钢材贸易贷款1.89万亿元,而同期全国贷款总额54万亿元,钢材贸易贷款在整个银行贷款中的比例高达3.5%。

据上海市银监局和金融部门数据统计,截至2011年6月底,上海钢贸企业在各类银行的贷款余额达1510亿元,钢贸企业作为主发起人的担保公司在保余额为298亿元。

十年间,产量和销量形成了巨大的剪刀差。上海统计局的数据显示,钢铁产量由2000年的1778.70万吨,增至2010年的2214.27万吨;而销量却由2000年的201.11万吨降至2010年的39.68万吨。

周华瑞曾表示,20年间,上海的钢材年贸易总量已逾2亿多吨,工贸总收入上万亿元,为地方带来近100亿元的税收,其下各类企业达到三万多家。

贸易环境的骤变和钢材价格突如其来的转折,让众多钢贸企业措手不及。国内各地方政府收入的减少导致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量下滑,而连锁反应到钢材现实与预期需求的下限从而带动钢材价格的大幅下跌。

一家总部在无锡和上海的钢贸公司,今年初在武汉设了办公室。该公司国内贸易科科长表示,他们公司“现在武汉是业务的重点”。中西部开发所产生的预期需求产生了新的盈利点,但好景不长,由于政府的财力较弱,今年开始已经有很多项目停工了。“在中国的钢贸企业中,新疆的钢贸情况算是最理想的,去年几乎供不应求,但是今年预期会余下一定的存货。”

对于2011年钢铁行业的惨淡经营,机构对2012年的预测唏嘘一片。2012年每个季度中国钢铁业都将遭遇亏损,这也将是该行业史上首次全年亏损。

需求下降导致行情急剧下跌,螺纹钢已经由2011年5000元/吨的平均价格跌到现在的3500元/吨,甚至比螺纹钢的原材料的价格还低。

在全线亏损情况下,钢贸企业的资金链极度紧张,由于抵押物价值下降,导致银行要求追加抵押,或收回一部分贷款,从而加剧了资金匮乏的程度。

不过,在整体行业情况下滑的情况下,北方和南方其他地区的钢贸企业相对要好过一点。主要原因可能是他们的杠杆率并没有像上海那么高。

滥用资金

一位熟悉钢贸企业的申万期货交易员对财新记者举例称,“钢贸企业预计今年的行情将有100点的升幅。若以螺纹钢4000元/吨计价,资金成本为月息1%,那么每吨螺纹钢的资金成本为40元。因此,钢贸企业的利润将为60元/吨。”

由于钢贸行业的这种特质,银行会根据企业一年的交易量有多大,来决定授信额度。所以,即使是产生亏损也必须走量。“只要钢厂还在,现在就算是亏,也必须得进行一定的交易。”北京钢材交易所一位河北沧州的钢贸老板坦承。

北京瑞森钢铁有限公司经理张长河告诉财新记者,以往与银行的贷款模式为:拿一批货和贸易合同到一家银行,获得了银行承兑汇票后,过两个月,又用同一笔货和贸易合同去另一家银行开银行承兑汇票。然后拿票到银行贴现后,去购入房产。

他强调,在2007年至2010年,这种操作方式非常普遍,而且非常容易获得银行的支持,但是近两年相对较紧。于是,他曾经只还半年的利息,就不还了。他认为,不还钱的成本就是去申请破产,这时“银行会说,还是别破产了,能还多少还多少”。

银行承兑汇票本身已经被监管当局列入表内,算做贷款。银行在给企业进行了信用条件的核实后会开出银行承兑汇票的额度,在此情况下进行货物抵押,或者仓单质押,或者缴纳一定的保证金。但是保证金实际上并没有太多实际上的作用,对于银行来说体现为一部分存款,风险敞口依然是对外的承兑金额。

中行一位审贷人士表示,银行承兑汇票最重要的是有真实的贸易背景。但在钢贸圈,“这种贷款模式显然是被滥用了,且助长了钢贸企业的投机行为”。此外,他表示,贴现由于是低风险业务,所以利率相比贷款利率要低,同时贴现的金额并不占用银行的贷款额度,只占用银行的机构额度。因而,并不受银行信贷额度的控制。

在众多因素中,钢贸行业的乱象值得深思。财新记者获悉,钢贸行业是一个低门槛行业,但也因此竞争太激烈,全国有多达 20万家的钢贸企业。一级代理商属于国有钢厂下属企业,从钢厂进货,然后再分销给二级经销商。

在竞争中,这种模式变得极为畸形。国泰君安上海虹口营业部钢材市场负责人韦正安向财新记者透露,钢贸商在价值传递的过程中没有话语权,一级贸易商只能去协调,不能定价,而且别人定多少,他们都得要,对于钢贸企业,他们的工作就是搞关系,琢磨如何赚快钱。

她指出,在沪的福建籍钢贸商,一开始也是规规矩矩做生意,但是后来也可能是自身特别偏好风险,他们后来订钢材就放到银行质押,贷款后再投向别的行业,“钢材价高是实现了增值,今年的期货主力合约跌了有将近1000元,钢价大幅下跌,他们的抵押货物一直在贬值、缩水。银行就要求钢贸商把价差补回来,但是钢贸商根本就补不回来,他们投的都是房地产”。

“现在就是滚不动了。”一家钢贸企业的国内外贸科长说。

更为严重的是,在此情况下,钢材产能持续上升再加上原有未消耗的库存,在需求急剧减少之时,钢材的行情只能越滚越严重。

“问题是,钢贸企业的盈利只有靠看涨行情,却没有看跌的对冲。”前述上海钢贸人士称。

联保联贷

最初,联保联贷常见于中小钢贸企业。由于中小企业融资无抵押物,所以银行就创新了这种模式。

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和建行最早涉入这类业务。在贷款申请人不能提供足值抵、质押物时,银行为降低风险,而开发的新产品。联保联贷业务一般由三家到五家企业自愿组成一个互助小组,小组成员协商借款金额,联合向银行申请授信,联合对贷款提供担保,每名成员均对小组授信承担连带担保责任。

钢贸圈资深人士向财新记者透露,北京钢贸商贷500万到600万元系较小规模,但上海钢贸商一般贷2000万、3000万元。这种方式主要集中在2007年到2010年。

理论上,这种模式希望通过相互监督、相互约束,以降低交易成本和担保风险,实现钢贸商和银行“双赢”的局面。

一位曾经在股份制银行参与制度设计的人对财新记者指出,“当时在推出这种贷款模式时,银行内部就有争议,在同一个市场同一个行业做联保联贷,风险就非常集中。然而,如果是不同行业、没有关联的企业,尽管风险被分散,又为何承担联保责任呢?”

另外,在具体操作上也存在困难,同一市场内企业参差不齐、经营情况良好的那部分最优质的企业,不愿与同行业一般企业结成联保体,彼此不了解的企业一般较难成联保体。

尽管这种模式存在争议,但还是有银行愿意做,“只要有一家银行做了这种业务并且在行情好的时候赚钱,其他银行也随之跟风效仿。整个市场的繁荣被杠杆放大。”前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说。

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河北分部分析师郑光明认为,北京联保的模式相对较好,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北京的钢贸商主要还是在实实在在做钢贸。这边靠着很多现货,靠着实业,他们想把市场做大。上海出事的这些企业主要是想融资,出发点就是错的,当时所谓的审核应该是经过处理的”。

抵质押盲区

财新记者多方获悉,在上海的众多钢贸企业的贷款中,存在重复抵质押的违规操作。这与钢材货物的特性、银行监管仓库的模式关系密切。

一位银行审贷员对财新记者表示,在上海存在同一批货物抵押给一家银行获得贷款后,再重复抵押给另外一家银行,甚至还出现同一批货物在不同法人名下,由不同的法人进行抵押,申请贷款的现象。

他表示,原因之一是钢材并非不动产,所以不需要办理抵押登记,进行公示,非常容易造成企业和银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此外,钢材由于没有产品编号和生产批号,容易混淆视线。

浦发银行公司业务部相关人士向财新记者透露了个中细节:在企业找银行开信用证的时候,钢材在仓库里,仓单提货单也放在仓库,但是钢贸商与仓库的库管员可以互相勾结,制造假仓单。比如一批货开五六个仓单,第一家银行贷款时库里还有货,后面几家实际上抵押的是空库。

“银行只认信用证,信贷员一般来说是最了解情况的,因为他要定期去查库存,但也可能不了解情况。”浦发银行人士说。

上海市钢材仓库的混乱已被政府所关注,在钢贸企业集体违约爆发之后,包括宝山区的一些仓库被查, “政府介入仓库监管的事,足以说明上海钢贸仓库的乱象。”上述申万期货人士称。

(关键词:钢贸业 反复质押)

(责任编辑:0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