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师:冷静看待美的转型

导读: 美的集团2010年经营规模首超千亿,2011年中期随即启动战略转型工作,引发媒体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当7.5%成为中国政府定调的GDP增长速度越来越被人接受时,当商务部连续几个月公布国内消费特别是家电行业内销连续多月下滑时,我们的确应该再次肯定,美的决策层敏锐的市场察觉、前瞻性的战略安排和超前迅速的
关键字: 行业分析师 冷静 转型

美的集团2010年经营规模首超千亿,2011年中期随即启动战略转型工作,引发媒体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当7.5%成为中国政府定调的GDP增长速度越来越被人接受时,当商务部连续几个月公布国内消费特别是家电行业内销连续多月下滑时,我们的确应该再次肯定,美的决策层敏锐的市场察觉、前瞻性的战略安排和超前迅速的行动措施。

如今的美的正处于风头浪尖,其在家电行业的影响力,可能已经超过包括美的管理层在内的几乎所有人的意识,全社会都在用“放大镜”在看美的。白色家电行业是中国最早市场化的行业之一,在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基本形成了一批初具全球竞争能力的数家优秀企业,其基本标志是规模接近或超过千亿(折合150多亿美元)、过往多年净资产回报率即ROE达到或超过20-30%,其中包括美的,以及海尔、格力、苏泊尔和九阳等均属其优秀代表之一。

我们需要冷静地看待美的转型。为此,中证网与银河证券家电行业资深分析师袁浩然结合家电行业和美的实际作了深入交流,袁既有多年家电行业工作经验、又有多年资本市场经验,其长期以来冷静、客观和深入的分析在市场深受认同。

话题之一,转型之战略前瞻意义

[袁浩然]:家电行业经历了多年高速发展,有城市化进程、居民消费能力、房地产发展、三四级市场迅猛增长、出口竞争力的相对优势越来越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以空调、冰箱、洗衣机为典型代表的白色家电,动则单品达到七八千万乃至近亿台的国内生产和销售规模。无论内销和出口,基本上走完了产品普及型的时代。也无论宏观、微观来深入看,今后量的持续高增长已几无可能,转型势在必行。转型,首先是商业模式的转型,即不能单纯的依靠规模导向来拉动增长;其次是产品升级,以技术创新、品质第一原则来颠覆普及型产品;再次是效率提升,去除人海战术、提高资产和管理的运营效率。

美的自2011年中期以来的一步步踏实的做法,再次体现了其多年来敏锐的市场察觉和超前的战略思维。我们宁愿相信,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得到,比如2011年上半年仍然高增长却要转型,长期分权、业绩导向文化下美的内部高层团队如何达成共识。如果做到了,就如时间本身无价一样,企业战略前瞻性的时间价值将会同样得到体现。

话题之二,盈利能力及其持续性

[袁浩然]:国内优秀的白电企业,过去很长时间都维持了20-30%的净资产收益率即ROE的股东回报,应该说,这是资本市场上表现很好的一批上市公司。具体来看,基本上的结构,是20%左右的毛利率、5-6%左右的销售净利润率,然后较高的资产运营效率和一定财务杠杆,最后的结果就是如此。在当前行业前三名企业接近70-80%市场份额的竞争格局面前,这个结构会基本稳定。

美的在目前国内空冰洗(俗称大家电)行业中,规模已基本具备,在战略转型的几个措施的驱动下,其盈利能力的持续性会相对稳定。另外,从公司治理和企业业绩导向文化角度来看,美的既有大股东和大比率的流通股东结构,大家都在看住,又有良好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我们对美的持续经营质量的进一步改善有足够信心。

话题之三,放大镜下的美的

[袁浩然]:俗话说树大招风,近期舆论对美的非常关注,其中也有不少质疑。我们要辩证的从两面性来看,一方面,美的此前规模导向、机制过度超前等原因所导致的一些问题逐步暴露,要反思;但也要看到美的具备良好的自我反省检讨、变革调整、积极向好的基因。美的已今非昔比,其影响力和受关注程度非常高,包括公司高层团队在内的相关各方,都要有此认识,要更加努力的做好经营管理、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同时也要有拿得起放得下、坦然接受批评和谏言的心态。

美的电器此前公布的年报,也引来广泛关注,部分问题被媒体放大化,我们此前在年报点评中已经有提及。举个简单的例子:关于盈利能力的增速下降问题,在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利润率前提下,增速下降是正常现象,增速下降不代表公司有问题,更何况是仍然保持接近20%左右的净利润增长率,另外,最能体现股东回报的ROE水平也基本稳定。

 

(责任编辑: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