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钢唐钢:最接地气的方法最有效

2017-4-11 16:04:43来源:中商网撰写作者:韩镇聪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日前,在河钢唐钢热轧部1700轧机生产现场,不断转动的辊道带着火红的钢坯冲向粗轧机,巨大的轧辊轰鸣着将原本150毫米厚的板坯压缩、延展,循环往复,直至达到理想状态的厚度尺寸。

高级技术师栗建辉站在粗轧机前,认真地观察着新投入使用的粗轧速度冲击补偿功能是否满足使用要求。看着静待轧制三道次的板坯尾部徐徐通过,他拿起对讲机对着主控台喊话:“胥强,胥强,刚才这卷宽度控制如何?”“2毫米,妥妥的!”兴奋的声音传来,让同样守在对讲机前等待结果的程序员宋昱的精神也为之一振。

该部以扁平化变革为契机,结合作业长制深入推进,摈弃陈旧的传统管理模式,依托产线建立起一批以日班作业长为核心的协同攻关团队,打破部门、专业限制,将产线上的所有问题“就地解决”。1700线协同攻关团队成立后,板坯宽度控制精度的问题就被提上日程。当板坯快速通过粗轧机时,由于压下量大,坯子会对平辊转速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与之配合的立辊则以既定速度运转,其后果就是在立辊和平辊间形成一种附加压应力,导致带钢宽度控制出现波动,无法保证产品尺寸精度。

“有问题就一定要攻克!”在协同团队碰头会上,作为队长的1700线日班作业长胥强一锤定音。工艺数据的优化必须建立在过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每根钢坯,每个品种,每个厚度尺寸,每个轧制道次……经过对近半年多生产过程参数的反复比较,栗建辉将筛选出的数据资料逐一标注,并组织大家讨论。“这是150毫米的坯子,这段曲线可以作为参考,粗轧咬钢瞬间变化很明显。”栗建辉指着其中一张过程曲线图表与胥强交流着。“我觉得这条曲线更具有代表性。”值班作业长钱海插话道,“粗轧5个道次,阶梯状下降,可以尝试作为预估值调试一下。”说干就干,负责一级自动化程序调试的宋昱马上着手修改冲击值,并根据修改后的板坯穿带结果对程序进行微调。经过近一个星期的不断试验、摸索,协同团队终于按照不同道次和板坯宽度尺寸设计出了一整套粗轧速度冲击补偿值,攻关进展顺利,效果很好。

“现在,我们对带钢宽度波动的精度控制已经可以达到3毫米以内,远优于5毫米的期望值。”首战告捷让队长胥强神采飞扬,“这说明,最接地气的方法是最有效的。”

(关键字:河钢 唐钢)

(责任编辑:0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