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钢从“追随”到“超越”

2017-4-10 13:55:51来源:中商网撰写作者:韩镇聪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时间是标注前进步伐的刻度。

8年,一个企业能向前走出多远?

从人人皆能生产的“大路货”,到高性能建筑结构用钢、汽车结构用高强钢、铁素体不锈钢等“高端货”;从一直落后的行业“跟随者”,到独立自主研发锌铝镁合金镀层板,填补国内此类产品空白的“领跑者”;从全年新品开发“屈指可数”,到2016年全年开展科技项目222项,完成产品开发与批量生产20.43万吨。

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一个企业的自我超越和真正崛起。

中共酒钢第六次代表大会以来的8年,科技兴企、创新驱动、新品研发、全员创新。一个个关键词载入企业经营发展大词典,成为酒钢创新8年的思想坐标,更成为酒钢发展8年的动力之源。

关键词:观念“转”新

曾经,奥运“鸟巢”工程成为酒钢的骄傲。

在“鸟巢”全部用钢量11万吨中,酒钢提供的就有近7万吨,占了六成。

荣耀之余,也有人很快泼了凉水:“酒钢供的再多也都是低附加值的‘大路货’,剩余四成那可是武钢自主创新研发生产的高附加值产品啊。”

“低附加值”与“高附加值”两个词,一下子就道出差距。

自建厂以来,酒钢的产品都是螺纹钢、高速线材等“大路货”,缺少独家产品。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钢铁行业是爆发式增长,钢企生产什么都赚钱,甚至是高附加值产品的盈利水平赶不上低附加值产品,所以“大路货”也从不愁卖。

显然,这是不平衡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过去那种只要生产出来产品就不愁卖的日子已经远去了!”2009年3、4月间,中共酒钢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之前,酒钢兰州和西安销售公司的销售人员明显感受到了彻骨寒意——普钢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冬,建材由最高峰的每吨6000多元降到当时的3000多元,但市场货源依旧充裕,各厂商为促销降低库存频繁打起价格战。

竞争要靠实力说话。市场上酒钢有的产品,八钢、包钢等企业基本都有,而人家有的酒钢却没有,如八钢的齿轮钢、汽车内板、IF钢等。

更让人不安的是,一批生产螺纹钢、高线的国企、民营企业逐渐崛起,以更低成本和灵活经营的方式在市场上呼风唤雨,形成了气候。酒钢的板卷、建材优势难以保持,占有的市场份额不断受到蚕食,而口碑叫得响、客户离不开的“拳头产品”几乎没有。

前有狼后有虎,生存堪忧。

其实,作为有着五十余年发展历史的老牌国企,酒钢并不是装备简陋的“小作坊”,企业绝大部分工艺装备在国内处于先进或中上水平,特别是2000年以后建设的诸多生产线,均达到了先进水平,具备生产高级别钢种和高附加值产品的能力。

但彼时钢市的火爆,让酒钢几乎无暇顾及“耽搁产量”的新品研发。就生产而言,当时普遍存在着“增产先增普碳、减产先减品种”的观念,大家对于品种钢生产的积极性并不高。更有技术人员表示:“一个新的品种至少要小批量试生产合格三次以上,才能最终排定生产。耽误生产不说,甚至会带来销售损失,费力不讨好。”

在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下,酒钢第六次党代会召开,对今后五年的任务进行了定调——酒钢绝不能在钢铁业战略调整和市场严峻挑战面前,因为坐等观望而丧失机遇,因为前进中遇到困难和问题而徘徊落伍。

要想不落伍,唯有不断创新。

“十一五”中后期,在诸多的质疑声中,酒钢相继建设了碳钢冷轧工程、镀锌线和不锈钢炼钢二期工程等产品结构调整项目。

2009年6月,碳钢冷轧酸轧联合机组开始试生产,2010年6月镀锌线开始试生产,2011年酒钢碳钢冷轧工程竣工投产。

自此,酒钢的产品名录上,除了螺纹钢、高速线材等“老面孔”,多出了建筑用板、轻工家电板、汽车板等“新名词”。

喜讯仿佛还在耳边回响:2010年9月,碳钢薄板厂高级别汽车大梁用钢实现批量生产;2010年10月,酒钢冷轧板顺利通过吉利汽车“入门关”;风电工程用钢占领“家门口”市场。

观念“转”新,让酒钢在微利时代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关键词:技术“追”新

前路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

“十二五”前期,酒钢产品结构调整的各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这些中高端的设备和产线,投入资金是“大路货”产线的数倍之多,但却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

曾有数据显示,2011年,酒钢先进装备生产线给企业带来的收入占到钢铁产业总收入的57.7%,只是略高于普通装备水平的生产线。

高投入得不到高回报,赔本的买卖曾让质疑声此消彼长:“上这么贵的设备真成了没用的‘花架子’,没有利润一切都是白搭!”

问题就摆在眼前:受生产设备和技术力量的影响,现有的工艺装备存在一些瓶颈环节,严重制约着部分钢种的开发与生产,一个系列中的品种钢酒钢能生产低档的,可中高档牌号的生产不了。

就这样,“高价”产线的价值连一半都发挥不出来。

眼前的困难,并没有动摇酒钢的决心,反而加快了技术“追”新的步伐。

攻克不了的难题请教专家,拿不下来的产品去别的钢厂学习,怕耽搁生产就建立工业研究室,抓住关键技术指标啃硬骨头。从“大路货”到“货齐全”,如果说,观念的“转”新,为酒钢生存与发展寻到一丝生机;那么,技术“追”新步伐的加快,则让酒钢以“奔势”追赶行业“领跑者”。

行业寒冬的阵阵冷意中,技术创新的火热风潮充盈在企业内部。

“十二五”期间,酒钢大力推进技术攻关、装备升级、产线调整,主要产品由单一的线、棒材逐步扩展到碳钢和不锈钢两大类,热轧光圆钢筋、热轧带肋钢筋等九大系列,容器钢、桥梁钢等30余种产品,钢材品种基本实现了“门类齐全”。

为了发挥出先进装备的最大效应,近几年,酒钢还不断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成立了线棒、不锈钢、资源、板带、铝业、能源研究所,建成了材料、铁前、选矿等试验室,这也避免科技人员口中一再强调的“影响生产”问题,创新的基础条件获得极大改善。

目前,酒钢中心实验室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大型科研设备已得到普遍应用,粉末冶金、材料成型、腐蚀与防护等领域具有95%以上科研检测能力。

有了“金刚钻”,才能赢得“话语权”。近年来,酒钢充分发挥自身在汽车大梁钢研发方面具有的技术优势,首次主持修订《汽车大梁用热轧钢板和钢带国家标准》。这在酒钢50余年的发展长河中,是史无前例的。同时,也意味着酒钢“追随者”的身份在悄然发生转变。

随着技术“追”新步伐的加快,曾经被人诟病的“高价”产线也逐渐体现出它的别样价值。特别是在企业陷入巨亏的窘境中,高端化、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为酒钢创造了非凡的价值。如,宏兴股份公司生产的2205双相不锈钢,2015年开发量达到9500吨,市场占有率达到20%,却给公司创造了3000万以上的利润。

2016年11月8日11时28分,酒钢锌铝镁稀土合金镀层板第一卷产品成功下线。据了解,目前全球只有日本能生产高镁超耐蚀金属涂镀层锌铝镁钢板。在没有任何国内成功经验借鉴的情况下,碳钢薄板厂历时三年,通过实验室模拟试验和研究,成功试生产全新一代锌铝镁稀土合金镀层板,实现了我国此类产品零的突破。

这是酒钢从“追随者”到“领跑者”的可喜转变。

关键词:面面“俱”新

2016年10月25日,宏腾科技公司注册成立,标志着酒钢技术创新工作的全面“升级”。

8年来,作为刚迈进科技强企门槛的“迟到者”,酒钢主动出击,融入市场,效益优先,调整结构,不断释放技术创新对企业强大的驱动力。

这是推动酒钢可持续发展的“命牌”,也是企业融入经济新常态的要举。

难能可贵的是,创新并不局限于主业,而是向装备制造、酒业、现代农业等领域延伸,2016年,“求新”的触角扩展到了集团各大产业板块——在钢铁主业,焦化厂通过工艺研究与技术进步,成功引进9个煤种,实现了部分主焦煤替代,拓宽了焦煤资源渠道;炼铁厂采取系列经济配料和优化配煤措施,生铁成本较2015年降低219.74元/吨;炼轧厂通过工艺优化和技术应用,进一步推进低成本制造,材综合加工成本降低62元/吨;不锈钢通过研究实验,436L、439和443钢种成功实现去筋板焊接工艺,热线生产效率提高了27%。

在铝业板块,东兴铝业通过对钢砂铝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目前生产线已经具备年产脱氧铝线杆1000吨的能力。同时,依托电解铝资源和集团公司内部需求,研发试制铝铁合金1200吨,拓展了产品种类。此外,通过持续的技术攻关,氧化铝单耗、炭阳极净耗、铝液交流电单耗3项指标,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在能源板块,能源中心火电锅炉突破设计煤种,非设计煤种掺烧比例可达到90%左右,锅炉稳定安全运行,创效显著;通过不断优化技术经济指标,其125MW以上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6514小时,同比增加424小时,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414小时。

酒类及乳制品方面,酒业完成20吨北冰红葡萄酒的罐装及上市工作,产品符合国标要求;乳业成功开发出多种风味的酸奶产品及为针对性人群开发的无糖型酸奶,产品种类由原来的2项增加到13项。

此外,西部重工钢丝绳紧固器产品取得兰州铁路局生产许可证书,具备日产1000件的能力;宏电铁合金公司有效解决硅铁冶炼工艺难点,并降低原料成本22元/吨;科力耐材公司利用周边碳素制品除尘灰作为碳素材料替代品成功开发了电极糊,吨产品原料成本降低700元。

这时候,酒钢真正体会到“科技兴企”的强大推力。

数字便是最好的证明——8年间,酒钢共开展科技项目1384项,资源利用和产品研发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部分产品进入中高端应用领域,集团公司评定优秀技术创新成果125项,获得政府及行业成果奖励238项;共申请专利1023项,获得受理926项,其中已授权659项,形成了2205双相不锈钢、锌铝镁合金镀层板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冰冷寒冬,散发着光和热的“火苗”弥足珍贵。

面对行业形势低迷,酒钢还全面推进全员岗位创新创效活动,激发全体职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热情,为企业扭亏增盈和生存发展点燃了“一把火”。

8年,对于发展历史来说,不过一瞬;但对一个奋力追赶创新浪潮的企业而言,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8年前,酒钢的产品还只是“大路货”,8年后的今天,我们各领域的“高端货”越来越多;8年前,酒钢还是行业的“追随者”,8年后的今天,我们也成为填补国内空白的“领跑者”;8年前,酒钢的创新仅是昙花一现,8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技术创新成果终于“百花齐放”。

这,不仅仅是“大路货”的逆袭,更是一个企业发展理念的“逆袭”。

(关键字:酒钢 “追随” 超越”)

(责任编辑:0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