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机构预测2017铁矿价将下跌42% 诡异普氏曲线揭露利润分配真相

2017-1-22 11:22:15来源:经济观察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日前,首钢京唐公司第一卷镀铝锌产品成功下线,填补了首钢镀铝锌产品领域的空白,标志着京唐公司产品结构向高端领先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与普通镀锌产品相比,镀铝锌产品镀层表面光泽度优良,耐大气腐蚀的能力是普通镀锌板的2至6倍,在300摄氏度的高温下不发生任何变色,广泛应用于建筑、家电和汽车等行业。同时,镀铝锌产品生产成本低,仅减少锌锭用量就能节省近35%成本。镀铝锌生产工艺复杂,操作控制点多,国内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镀铝锌产品企业凤毛麟角。为此,京唐公司彩涂板事业部先后多次组织技术、操作人员去知名企业考察学习,并与专家进行技术交流,解决诸多难题,确保镀铝锌项目如期完成。

在调试过程中,预融锅和主锅融锌方案的设计成为难题,传统镀铝锌融锌方案有两种。一种方案为依次使用纯锌锭和纯铝锭,另一种方案是使用成分调整好的一定比例含量的铝锌锭,这两种方案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风险较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生产技术室多次组织锌锅厂家和锌锭厂家进行交流,最终确定了最佳方案。经过试验,既满足了融锌完成后锌锅内的铝含量要求,又能够缩短工期。

试制过程中,彩涂板事业部严密生产组织,从合同评审、生产排产、设备维护到操作人员培训均详细了解进度,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组织各部门提前对生产系统进行模拟试验,力争各环节科学合理,各工序衔接顺畅,将所有可能影响镀铝锌生产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围绕工艺,生产技术室联合首钢技术研究院、镀铝锌外方专家的力量,设定最优的退火温度、工艺速度、产线张力等工艺参数,并编制完善镀铝锌操作要点;作业区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要点执行,避免出现操作失误。经过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一举获得了成功。

铁矿石价格的高企,让中国钢铁行业再次变得紧张。有人简单地算了这样一笔账:作为仅次于原油的第二大进口商品,每年中国需要从海外进口10亿吨铁矿石,按照眼下80美元的吨价,这意味着高达800亿美元的货值。一个并不夸张的事实是,如果2017年铁矿石的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中国钢铁企业将可能再一次沦为利益链条上的配角,超过400亿美元的巨额利润将流入海外矿山的口袋。

2017年1月16日,美国普氏62%铁矿石指数为84点,这已经是铁矿石吨价连续两个多月维持在这样的价格水平,一年之前的1月中旬,中国钢铁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刚刚拉开大幕,彼时这一指数还在41点的低谷中徘徊。

2017年1月9日,澳大利亚工业、创新和科学部发布季度报告表示,2017年铁矿石平均价格将为每吨51.60美元,在2018年之前将下滑至每吨46.70美元。这意味着2018年前的铁矿石价格与目前约每吨80美元的水平相比,降幅将高达约42%。报告还调低了对2016-2017财年铁矿石出口量的预测,将出口量调低2%至8.322亿吨,但同比仍有5.9%的涨幅。

该机构认为,基于供大于求的基本面和炒作因素的退潮,铁矿石的价格将在2017年下滑三分之一。2016年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既有基本面的支撑,也有投机的因素。尽管铁矿石价格目前受到市场需求的支撑,这种需求难以在未来数年内持续。

但这一观点并不能得到业内广泛的认同。部分分析人士注意到,自2014年以来,铁矿石的价格变化与钢材价格的变化始终保持高度的一致。换言之,铁矿石定价形成了锁定钢企利润的模式,只要钢价回升,钢企利润好转,铁矿石的价格便会随之升高。

铁矿石现货定价体系的固有问题和期货产品的金融属性,被认为共同造就了这样难解的局面。而作为全球铁矿石最大买家的中国钢企,对于眼下的局面,依然没有任何破解的办法。

失效的“基本面”

2012年10月,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在北京召开“铁矿石期货对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课题结题会议,研究课题具体由大连商品交易所执行。彼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相关官员在会上表示,推进铁矿石期货的条件逐渐成熟。目前国际主要矿石供应商和钢铁企业都在利用金融手段争夺话语权,铁矿石金融属性日益显现。

一年之后,也就是2013年10月,中国铁矿石期货产品业务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正式展开。三年过去,结果似乎并没有如同当初预期的那样,反而陷入一种怪圈:从2014年开始,铁矿石价格便开始紧紧追随钢价的走势,二者趋同性十分明显。而在此之前,矿价与钢价的关系还没有如此地“密切”。

一位大宗商品分析员指出,在卖家垄断集中的情况下,现货定价容易让卖家和贸易商合谋去抬高价格。例如普式指数只是靠打电话去咨询几艘船的成交以及行内人士的'盘感'而得出成交价格,在如此稀少的成交量下得出的'现货价'其实没有什么指导性,容易被卖家操控。一日一变的现货价会很容易受到期货市场的影响,被加入了很多金融属性,而金融属性多数情况下有助于商品的走高而不是走低,对买家不利。

所谓的供需基本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失灵。事实上,2016年初,澳大利亚政府就曾对这一年的铁矿石价格做过预测,彼时预测铁矿石价格为每吨44.10美元,但铁矿石最终在该年最后两个月冲到了80美元的高价。“中国期货存着参与者结构失衡的问题,自然人和机构投资者多,钢铁相关企业的占比低。大型国有钢企参与度很低。”来自宝钢的一位业内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表示,“资金在助推期货产品的价格上起了不小的作用,而且这是个恶性循环,参与的钢企越少,期、现脱节越严重,对钢企来说套保业务的风险就越大,钢企也就越不愿意参与;而波动越大,反而越受投机者喜欢,投机者比例就越大。”

这位宝钢人士同时指出,在价格上升中,钢企买入的现货铁矿石是预赚的,生产后卖出的价格也是预涨的,这也使得传统意义的严格套保不符合钢企的利益。

有分析人士发现,2016年美国普式62%铁矿石指数曲线图与全年中国市场钢材价格的波动曲线,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性。从年初到年末,中国市场的钢材价格指数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从1月初到3月初,钢价低位平稳运行;从3月初到4月21日左右,钢价呈现震荡式上升;从4月21日到6月1日,钢价经历了一个快速的下跌过程;从6月21日到8月24日,钢价又经历了一个缓慢的爬坡;从8月24日到10月10日,钢价出现小幅震荡下滑;从10月10日到年末,钢价开启强势反弹。而这一年普氏指数走势几乎是同样的走势。

前述大宗商品分析员表示,这一现象与铁矿石期货市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期货市场不让钢厂享受利润扩张,资金把钢厂利润限制在250-400元/吨之内,结果就是铁矿石跟随螺纹钢不断上涨。”

这位分析员同时表示,决定现货价格体系的普氏指数因为询价样本量小并且不具有代表性本已颇受诟病,容易遭致价格哄抬,期货资金则加剧了铁矿石的金融属性,最终让铁矿石的价格脱离了基本面。

定价乱象

业内人士担心,作为2017年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持续进行的一个成果,如果钢价依然能够维持一个良好的态势,那么铁矿石的价格势必步步尾随,改革的成果最终落入的是海外矿山的口袋。

眼下,中国的钢厂似乎拿不出什么有效的应对办法,普氏指数依然在定价体系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尽管,这一指数因为采集样本的局限性早已广受诟病。“普氏的编辑方法虽然透明公开,但还是以报价采集为准,自然会受到市场心态的影响。”上述宝钢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表示。

目前,中小钢企和贸易商与海外矿山的铁矿石交易是以现货为主,中国大型钢企则主要以年度长协为主,但是与过去的长协有所不同的是,如今钢企签订的长协只定量不定价,定价还是以指数为基础,加上一定的升贴水,采用月结。

根据经济观察报的了解,宝钢即根据几大国际铁矿石价格指数加权之后加上升贴水,其中,普氏指数、TSI指数等都会参考。而有的钢企则只采用一种指数。

2011年,就在TSI刚刚通过掉期市场获得一些影响力之时,却被普氏收购。国际三大铁矿石价格指数(普氏指数、TSI指数以及MBIO指数)的信息采集方式,原本就被钢铁行业认为更倾向于铁矿石企业,普氏的收购,使得钢铁行业担心,原本就不利于钢企的指数将加剧铁矿石企业的垄断。“虽然矿石供大于求,但进口铁矿垄断地位仍在提高,定价权不在中方。”一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简称中钢协)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表示。

包括中钢协在内的行业组织在此之前不是没有做过努力。2011年9月,中钢协、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联合推出了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

前述宝钢人士向经济观察报介绍说,上海清算所的铁矿石掉期就采用了中钢协的指数,但是因为业务没怎么开展起来,所以影响力带不起来,包括北矿所在内的机构的影响力也不够。“中国的配套金融体系和制度还在摸索过程中,证监会方面也以求稳为主。指数的影响力在于被使用的多少,如果金融体系不能使用该指数做出有交易量和影响力的产品,那指数影响力自然受限制。”该人士表示。

“中国钢铁企业是最大的买家,但是数量大,又分散,这使得谈判很难形成统一的力量。不像日、韩,一个国家的大钢企就一两家而已。而且,日本的资本在不少海外矿山中都有投资,他们对于铁矿石的高价,远不如中国那么敏感。”上述宝钢人士表示,早年,国内钢企也有过投资国外矿山的做法,但成功的案例较少。看起来,铁矿石的价格难题,在2017年将继续给中国钢铁企业带来巨大的困扰。

 

(关键字:2017铁矿价 将下跌42%)

(责任编辑:0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