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脸谱模式背后:中国企业全球化加快

2016-12-15 10:10:11来源:家电圈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万亿",令人颤惊的天文数字。出自2016年中国企业逐鹿全球化海外投资。资本的魔力,比任何时候都来得更加猛烈。原因无他,全球资源配置正走进每个企业,无论是被动抑或主动,全球化正在深远影响每一家中国企业。

就在今年的全球市场上,作为中国家电一哥的美的集团上演一场"跨界三连购":要约收购机器人巨头德国KUKA中,与日本老牌家电巨头东芝达成战略合作成为其家电业务的控股股东,收购意大利老牌中央空调企业ClivetS.p.A.80%股权。当外界惊叹于美的全球化并购的"大手笔"之际,一些了解美的集团的知情人士看来,这是美的在全球化过程中坚守"务实稳健、循序渐进、小步快跑"水到渠成的引爆。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以美的为首的中国企业亮出独特的脸谱模式:中国式进阶走出去、无边界经营创新走上去,从而按下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快进键"。可以预见的是,美的在全球家电行业探索的一系列并购与整合外,还助力整个中国企业的全球化。

黄金期:中国家电登上世界之巅

2016年,可谓中国企业出海史无前例浓墨重彩的一年,涌现出来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热潮,不断刷新峰值:

腾讯以86亿美元收购国际游戏巨头Supercell84.3%股权;美的一路高歌三次发起海外并购,4.73亿美元收购了东芝白色家电业务、40亿欧元要约收购德国KUKA,之后又收购了意大利中央空调Clivet的80%股权;海尔55.8亿美元收购通用电气家电业务,创下了中国家电产业迄今为止的最大一笔海外并购单……

这一波并购热潮中,中国家电制造业成为了世界资本市场的新生力量,逐鹿全球顶尖的家电制造资源。而在30年前,中国家电才刚刚起步,技术、人才均引自国外,可谓一清二白。起步晚、底子薄、抗风险能力低、利润低,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底端,中国家电业鏖战多年迟迟难以成为全球市场的主导者。
但中国家电企业并未受制于人,在完成依靠庞大内需、低成本优势获取了规模效益后,众多中国家电品牌眼光转向从管理要效益,奋起直追,不管是并购日本东芝,还是美国通用家电,中国家电已然切入全球家电顶级资源整合轨道,开启效率驱动的新商业模式,架构全新竞争力。可以说,中国家电用30年走完了国外家电上百年的历程。

11月23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6)》显示,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流量首次位列全球第二,对外投资首超吸引外资,开始步入资本净输出阶段,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

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进入"黄金期"。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无论是并购宗数还是并购金额都创历史新高。由此,进入中国企业产业链全球化、技术研发顶级化、品牌竞争国际化的高速通道。

新通道:无边界经营的实践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热带来的国际运营"黄金期"背后,无疑是中国经济与中国国力的崛起和强盛。但"黄金期"倘若只是黄金出去了,那叫得不偿失。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中国经济进入全球经济新圈层,中国品牌如何"走上去",让企业与品牌融入全球主流价值圈,才是终极考题。

有人说,"走上去"首先要借势于中国制造的"走出去",比如远渡重洋madeinchina的各式货物上架全球货架。话虽如此,但是"走出去"≠"走上去"。中国企业要在世界经济舞台"走上去",不仅仅要求中国企业要从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资本输出、品牌输出转变,更要求具备中国智慧,带来基于全球运营战略的顶层设计和独有的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

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说,"过去五百多年,所有重大事件、问题是西方人提出来的,解决方案也由西方人提供,东方人最多是配角。中国人有这个智慧,也有这个能力,在未来不仅仅解决中国的问题,有能力解决全球性的问题,为全球挑战贡献智慧与解决方案。"

显然,消弭文化差异,打破"国内"与"国外"的潘篱,向世界输出中国特色的创新经营理念,成为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新通道。"美的模式"正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样本。近30年来,通过资本配置、技术装备、人才收纳,以中国式进阶的主动出击姿态,美的带领中国企业践行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无边界"科技与经营创新。

积极拥抱世界优势资本配置,以科技创新作为将来布局全球市场的基点,美的打破产业的边界,建立起新的差异化的竞争力和商业模式。与开利合资,辐射东南亚和拉美地区;并购Miraco,在埃及完成布局落子;并购东芝白电,进入日本及高端精品家电市场;发起对KUKA的要约收购,意图向欧美发达市场进发。

技术与研发可谓企业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在资本发酵下,美的开始应用全球化资源,加快在全球的技术研发布局,以中国的全球创新研发中心为依托,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既能网罗全球顶尖研发人才,又能接触全球创新科技的前沿地带,捕捉最尖端的技术。

目前美的已拥有德国VDE、德国LGA认可实验室、美国UL认可实验室等国际一流实验室,并于2010年拥有智能家居研究院,加大对全球白色家电先进性技术、前瞻性技术和基础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

海外并购"嫁娶"中,最难以处理的当属"适应"与"平衡",中外并购案中,失败案例无不与此有关。美的集团的"无边界经营"不仅仅在于打破产业的边界,更在于对中外文化交融的包容和吸收。美的并购东芝,允许东芝生活电器实行自主经营。在位于川岐市的东芝生活电器总部,也看不到令人联想到美的东西,与之前相比并没有什么改变。这种强大的包容力,不是每一家企业都能够有的。

大格局:上演全球轻舞飞扬

最近发布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6》,通过企业跨国并购金额以及跨国并购影响力这两项指标,评选出"2016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十强"榜单,美的入选榜单前十强。

这一硬实力,源于美的铁腕推动"制造向创造"转型+互联网的深度变革。从"先做减法,再做加法"到"双智战略"新引擎,不断突破家电竞争力的上限,打破家电产业发展的"天花板"。过去5年,美的大刀阔斧地推进企业内变革:从引入小米、结盟阿里、华为,协同腾讯、京东,引导组织内部与互联网思维真正对接;投入30亿元在顺德建立具有世界级先进水平的全球创新中心;产品型号从2.2万个精简到2千个,实现精简聚焦战略,打磨精品家电。

坚持产品创新,聚焦效率提升,美的集团转型初效见成:今年前三季度,在行业一片下跌通道中,美的集团再次取得"量增利涨"。在此基础上,美的双智战略加速落地,将美的未来定位成科技型企业,以智能家居、智能制造为两翼。

通过对东芝、Clivet等外资巨头的收购,美的更实现在科技和商业模式上的布局。如今,美的在顺德、深圳、上海已设立研发中心,美国硅谷的研发中心也于9月完成奠基,且成立中央研究院、智能研究院,一年研发投入40亿-50亿元。

如今,美的集团在9个国家建立12大海外生产基地,分别位于越南、白俄罗斯、埃及、巴西、阿根廷、印度、日本等地,构建从"技术、人才、市场到品牌"的一体化、可持续全球运营体系。2001年,美的集团海外销售收入不足2亿美元;到2010年,这一数字已经超过50亿美元。2015年度报告披露,美的海外销售已占公司总销售近40%。

这证明中国特色的企业"无边界"科技与经营创新,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不能代表美的已经成为全球公司,更不代表美的全球化终极胜利。商业格局、基业长青、环境责任、社会责任等众多挑战,正等待着美的去征服。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尤其是全球优势资源的配置中,虽然中国经济与中国企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动力和中国话语也进一步增强,但是中国品牌全球化道路任重而道远,与全球的顶级企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模式,尚待中国优秀企业一一征战!

(关键字:美的 脸谱模式 全球化)

(责任编辑:0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