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受期待

2013-10-28 9:01:50来源:金融时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据金融时报消息,在中国,房地产的涨跌正在强烈地左右着大多数人的“神经”。一边是一些地区的房屋无人居住;另一边则是一线城市仍在“抢房”、“抢地”。房价飙升令“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一词迅速走红,更让大众对新一届政府是否出台新措施调控房价增添了期待。虽然,间或有来自海外、国内的各种声音对中国的楼市泡沫频频发出警告,但是,来自统计局的官方数据却难以让人对中国的楼市表现冷静。

国家统计局最新一期的数据显示,中国70个大中城市9月份房价同比上涨9.1%,涨幅高于8月份的8.3%。其中,一线城市的房价涨幅尤其明显。在北京,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20.6%。上海、深圳则紧随其后,涨幅分别为20.4%和20.1%。房价飙升令“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一词迅速走红,更让大众对新一届政府是否出台新措施调控房价增添了期待。

一直力主征收房产税的财税专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微博)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有关管理部门的改革文件,已多次明确要扩大房产税改革试点,表明这一改革方向其实已经被锁定。

一语激起千层浪。由于多地房价快速上涨,业内普遍认为,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房地产调控升级预期可能将增强,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将浮出水面。

在多方压力下,9月份房价涨幅位列全国第一的北京,10月23日推出北京市“自住型商品房”政策。其中明确住房以90平方米以下为主,售价比周边商品房低30%左右。两类家庭可优先购买,一是京籍无房家庭,其中单身人士购买要满25周岁。二是已在轮候经适房、限价房的家庭。按照北京住建委的说法,今明两年北京将推出7万套自住型商品房。

由“限价房”,换成“自住型商品住房”,在市场分析师的眼中,这只是词汇的转换,实质仍是经济适用房,但其准入门槛明显低于经适房,且供应量大,肯定将对明年北京房价起到一定影响,或许有望稳住房价。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房地产研究员夏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如果地方政府愿意把土地出让金中的部分让利给中低收入人群的话,市场的基本面就会出现变化,对平抑房价将会起到效果。“这届政府与往届相比,调控思路是推进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在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已经看到政府调控的动作。譬如北京已经增加了土地和自住型商品房供给,这就是一个信号。”

虽然新一届领导人自3月上任以来,没有针对房地产市场推出任何重大政策,基本上没有就房价上涨作出评论。但是,我国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措施并未停滞。

货币信贷的一些数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从货币信贷政策角度来看,当前的房地产信贷政策依然是贯彻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积极满足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购房的合理信贷需求,不断加大对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

根据央行数据,前三季度,保障性住房开发性贷款继续快速增长。9月末,全国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6863亿元,同比增长31.3%,增速比住房开发贷款增速高16.8个百分点;余额占全部住房开发贷款的26.9%,比2009年末提高了22个百分点。

在支持居民购买首套自住房的贷款需求方面,前三季度商业银行新增的个人住房贷款中,首次购房贷款占比达到76.5%,也就是说,超过了四分之三的个人住房贷款是首次购房贷款,客观上抑制了投资需求。

由于传统的观念,我国城市居民相当多的人还是重“买”轻“租”,这也会导致市场供应、需求结构的畸形。对于普通工薪阶层,买房意味着可能要倾入几代人的积蓄和努力。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范剑平23日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组织的“经济每月谈”活动中表示,预计政府对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和方向可能会有不同思路,可能改变过去“就房地产调控房地产、就房价调控房价”的机制。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房产税并非调控房价的最佳政策工具。在白景明看来,中央政府房地产调控的第一目标是要保障中低收入者的基本住房需求。

“我国出台的房地产调控的文件,多次均提到保障房土地的供应。中央政府规定‘十二五’期间要建设3600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2008年至2012年,全社会共投入资金1.92亿元,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1260万户。在过去5年大规模改造棚户区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今后5年还要再改造棚户区1000万户,其中2013年改造304万户。这些措施的目标是让社会中最弱势群体能够有安居的住处,有基本的保障。当这些目标达到,更多的土地划归到保障房,商品房资源减少,房价平抑的目标才能达到。”白景明说。

白景明再三强调,房价只是房地产调控目标的派生物。中央政府房地产调控的第一目标是要保障中低收入者的基本住房需求,而房地产价格应是第二目标。但“居者有其屋”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要有产权,这也是世界各国政府房地产调控的目标。
 

(关键字:地产 调控 机制)

(责任编辑: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