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流动性将面临阶段性双紧

2013-5-22 8:44:03来源:第一财经日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基本延续了之前弱势格局,基本面的变化并未有太多改观,对债市而言,宏观形势仍是支撑之一,当前值得担忧的是流动性整体格局会否生变。

当前,欧洲、日本、澳洲、部分新兴市场国家进一步加大货币宽松力度,对国内流动性格局有利,但国内流动性局面是否能够持续宽松,需要关注更为重要的几点因素。一是,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加大和美元的持续走强。最近几个交易日人民币的波动明显加强,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和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呼声越来越高;在人民币强势升值几个月,同时美元指数持续反弹的背景之下,不排除央行适时扩大人民币波动幅度,并推动人民币对美元适度贬值的可能性。二是,利差优势在下降,很多投资机构基于利率平价认为周边国家都在降息,人民币的利差优势扩大会进一步导致热钱流入;事实上国内的存款利率作为管制利率对市场利率的引导作用并不强,外部资金流入配置的资产很少会转化为定期存款,而是收益率更高、流动性更强的资产,如理财产品、过桥贷款类融资;近期监管机构持续对理财产品进行监管,导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出现明显下降;与此同时,由于资产端的利率下降较快,产品端的预期收益率也被迫下降,当前国内低风险、高流动性金融资产的预期回报在下降。三是,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和贸易虚增规范;一季度以来香港、台湾等地的转口贸易虚增造成了贸易数据的失增,外汇管理局近期出台20号文对银行的外汇贷款和贸易商的进出口空转行为进行规范和治理,通过贸易项下的资金流预计会受到阶段性的限制,并导致资金流动的交易成本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在目前推动人民币流动性的内外部双紧策略,为下半年政策向外紧内松过渡奠定基础;特别是2014年的物价的上升压力会比较大,前瞻性地看,国内政策的空间整体十分有限。

流动性对经济扩张的拉动效应并不足,产能过剩需要有效需求,但下游需求向中上游需求的传导链条不畅,导致货币宽松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一些是受政策制约,如房地产行业、汽车行业的传导;一些是下游需求本身对中游、上游的传导效应就不强,如食品行业、医疗行业;一些是传导主体的问题,由于整体负债率过高,财务约束强化,导致下游需求改善带来的盈利首先用于修复资产负债表,而非继续传导为新的需求。

因此从大的格局来看,未来一个季度,经济整体形势仍偏弱,但货币宽松的格局可能会出现明显变化,流动性面临双紧格局,市场收益率也会存在上行压力。

 

(关键字:经济 流动性 基本面 宏观形势)

(责任编辑: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