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横特钢张武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2013-3-18 10:33:58来源:中商网撰写作者:刘曙光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现在还有不少企业负责人盼望国家出台扶持政策,盼望市场出现好转。在当前的形势下,这是不现实的。”“一句话,奋发自强,企业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张武宗这样说。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石横特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武宗在代表驻地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两会期间,张武宗认真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同时结合政府工作报告精神研究行业问题,并提交了提案等。作为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张武宗谈了自己的体会。

张武宗代表指出,尽管近期国家加大“稳增长”的措施力度,对钢铁行业的扭亏增盈带来利好,但是产能过剩的局面不会改变,钢材消费增幅大幅回落的局面不会改变,环保、人工等成本逐步上升的趋势不会改变。面对挑战,不能仅仅依赖于政府的政策,不能仅仅寄希望于钢材价格上涨,更不能怨天尤人、彷徨无措,钢铁企业唯一的出路就是转方式、调结构,在改善管理、改善经济技术指标上下足功夫,增强生存和发展能力。

“一句话,奋发自强,企业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张武宗这样说。

宏观以“稳”为主矿价仍是关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令人耳目一新,对于今后工作的安排,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提纲挈领。”张武宗代表在谈及学习政府工作报告的体会时表示,“科学发展仍然是硬道理,我们的发展仍然需要适当的发展速度,这是基本面。”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纲领性的目标只有两个:一是GDP的增速为7.5%;二是CPI的幅度控制在3.5%以内。“这样的两个目标,既保证了发展和稳定,又给未来的长期发展留有空间。我认为,这两个指标是其他发展指标的总纲。”张武宗表示。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2013年国家在宏观层面上仍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政府工作报告还讲了转方式、调结构,农业,民生,深化改革等四个方面的问题。“这对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张武宗认为,“有利于改善钢铁行业发展的外部宏观环境。”

张武宗进一步指出,“钢铁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产能过剩问题,二是进口矿石价格过高问题。中国钢铁企业面临内外夹攻的困难局面。”一般认为,产能过剩对于实施市场经济的经济体来说,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在钢铁行业并没有十分的特殊性,在水泥、建材、纺织等其他行业都是存在的,只能靠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来解决。“不过,这一次优胜劣汰的过程要长一点儿。”

“矿石价格仍然是钢铁行业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行业的健康发展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张武宗强调。从2009年起,中国钢铁业进入微利时代;央企、地方大型骨干企业许多出现巨额亏损。“过高的进口矿石价格导致成本上升,严重压缩了中国钢铁企业的利润,使中国钢铁企业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张武宗总结说。

转方式、调结构转变观念是关键

“企业的命运还是取决于自己,关键是靠观念转变、模式创新和要素结构调整。”张武宗指出,“从政府工作报告看,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提升。市场需求增速放缓明显,企业既不能依赖需求高增长,也不能指望国家出台扶持政策,要靠企业自己。”

“要素结构的调整潜力是很大的。什么样的产品结构,配套什么样的经济规模,上什么样的装备等,要合理、要高效、要与市场匹配。尤其是办什么样的企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同许多企业一样曾在一个误区徘徊,即在行业的地位、名次上做“文章”,实践证明这行不通,不符合市场竞争的规律。因为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其成长性,即综合竞争力,包括产品竞争力、成本竞争力、经营管理模式、人才队伍状况及企业文化等。提升综合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做盈利的企业、健康的企业、长寿的企业。”张武宗说。

“钢铁企业如何搞好转方式、调结构?这是每一个企业面对自身实际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许多企业都曾经进入过一个误区,就是把调结构理解为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但是,高附加值产品技术含量高、投资大、市场空间小,大家都搞是不可能的。此外,更残酷的教训是:越是高附加值产品,产能过剩的后果越严重。”张武宗这样理解转方式、调结构。

张武宗认为,转方式,是要从以规模扩张为中心的发展转移到提高投资质量、提高运行质量方面来。提高投资质量,即凡是项目投资,都必须以改善经济技术指标、改善产品结构、改善环境为前提,以上三个方面设计不能达到先进水平的,一律不批准、不投资;提高运行质量,即通过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达到不断优化结构,不断改善经济技术指标,实现企业竞争力、成长性不断增强的目的。

调结构,则要着眼于提高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改善产品结构。“钢铁产品是同质化竞争最严重的产品。要尽量摆脱同质化竞争的局面,就要创造自己特色的差异化之路,这就是我们产品的‘五化方针’,即小规格化、高强度化、低合金化、专业化、精品化。面对严峻的挑战,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坚持产品‘五化’方针,不断优化结构。”张武宗解释说。

提效降本增强企业活力

面对当前钢铁行业的严峻形势,石横特钢将企业的发展重心转移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在提高效率、改善经济技术指标、提升盈利能力上下功夫,即使适度的规模扩张,也是为了填平短板优化要素配置结构。

首先,他们将负债率控制在50%以内,公司的资金能力以完成300万吨材的配套为宜,即形成300万吨铁、300万吨钢、300万吨材、100万吨焦的生产能力,并完成循环经济的配套投资。其次,根据已有的轧线工艺装备,确定产品的优化方向,在现有装备条件下把长材做精做好。目前,该集团具备300万吨钢的生产规模,其配套的设备能力利用率在炼焦和炼铁环节高达100%,炼钢环节达97%,轧钢环节达95%。同时,考虑到区域市场因素,其产品的70%在400公里以内区域销售,30%的专业化产品在特定市场销售。

“这也为降低成本创造了条件。”张武宗解释说,2012年,在钢铁行业大面积亏损的严峻形势下,石横特钢的吨钢利润仍位居行业领先水平,其重要原因就是降低成本。近两年来,该集团重点经济技术指标的改善贡献率为73%,财务费用降低贡献率超过10%。

据介绍,在成本控制方面,石横特钢确立了全员成本意识,并将其作为低成本战略的基础。一是从决策层开始到各个管理层均坚持艰苦创业的思想;二是从上到下把不断改善经济技术指标作为工作目标的重点,年年有进步,竞相上水平;三是凡构成效益链的环节,均与降本工作紧密相连。

同时,该集团致力于实现从成本控制型向成本开发型企业的转变。所谓“控制型”,就是领导定指标,下面被动执行,或以堵塞“跑、冒、滴、漏”为主要内容,从上到下以勤俭办企业为特征的成本管理型;而“开发型”的成本管理,则是以员工自觉积极参与降低成本工作为主要特征,全面、系统地依靠技术和管理的不断进步推动降低成本。后者具有前者不可比拟的活力,是实现低成本战略最有效的形式。
 

(关键字:石横 特钢 张武宗)

(责任编辑: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