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钢:深化转方式调结构 提升发展品质

导读: 多年来,莱钢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升质量效益为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关键字: 莱钢 结构 品质 发展

多年来,莱钢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升质量效益为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进入“十二五”,莱钢制定实施了以“坚持系统提升、创新运营模式、推进产业协同、做强钢铁主业、支撑山钢发展”为核心内容的发展新战略,把产品升级、成本改善、创新提升作为重要举措,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走创新驱动、集约经营、内涵发展、绿色发展之路。2011年产钢142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51亿元、利税54亿元、利润25.6亿元。今年预计产钢148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

深入推进工艺和产品结构升级

我国钢铁行业经过高速成长之后,已进入高产量、高成本、低价位、低利润的特殊发展时期。近年来,行业盈利水平持续下降,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销售收入利润率从2007年的7.26%降到2011年的2.42%;今年以来形势更为严峻,1月~8月份钢材价格同比下降1200元/吨以上。产能严重过剩、产品同质化加剧、国际资源高度垄断、大宗原燃料高价位是钢铁企业共同面对的问题。促进工艺和产品优化升级是拓展市场空间、提升效益的重要举措。

产品提档升级是结构调整的核心和重点。莱钢确定了“特钢做特、型钢做强、板材做专、棒材做优”的产品和市场定位,坚持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开发相结合,发挥特长,打造精品,培育品牌。

 在推进产品结构调整方面,莱钢坚持做到“四个符合”,即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市场特别是目标用户的需求、符合周边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的趋势和符合企业自身条件;加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强度、适应专业化需求的“高专”产品的研发和销售,打造型钢、优特钢、板带新优势,提升产品价值空间,创造更多的让渡价值。莱钢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需要,全面提升技术水平、产品质量、规格配套、用户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实现从跟踪市场到引导市场消费的转变。

致力于卓越的运营管理

卓越的运营管理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只有通过管理才能实现优化配置,创造更多的价值。一个千万吨级的钢铁企业,每年物流总量达5000万吨以上,涉及资金量上千亿元,依靠管理获取效益潜力巨大。近年来,莱钢以争创“全国质量奖”为契机,全面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积极引进并推广运用全面风险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等先进理念和工具,持续创建学习型企业,运营管理步入了科学化、标准化、创新发展的轨道。

在体制机制上,建立了全面预算指标、目标评价、责任考核三大体系,产销研用一体化、产供研一体化两个运行平台,绝对量考核和相对量考核两个机制。推行以用户为核心、以销售为龙头、以研发为重点、以生产为保障的产销研用一体化,树立全员经营、全面市场化理念,建立全员目标一致、全员关注市场、全员关注公司效益最大化的经营模式。

推进营销体制改革,实现管控与操作分开,体现营销管理的决策与管控职能,赋予销售一线更大的自主权,更好地贴近市场、贴近用户、贴心服务;发挥营销一线桥头堡作用,把每一个驻外子、分公司打造成产品销售平台、信息收集与反馈平台、联系企业与用户的服务平台,促进莱钢由钢铁制造向制造与服务并重的商业模式转型。

在生产工序之间引入市场运营机制,用市场手段调节内部资源流向,用市场价值衡量单位、部门的工作业绩,实现全流程价值贡献的可叠加性。按照专业化管理和精简高效的原则,加大组织结构调整力度,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对相近业务实施整合重组,对相近管理机构实施合署办公,对相对独立的生产系统推行事业部制,对专业化生产厂实行工作部制,实现了组织结构的精简化、扁平化、高效化。

在生产运营上,把降本增效作为提高效益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坚持对标挖潜,努力打造低成本竞争优势;充分发挥大集团的整体优势,把握国内外两个市场,加强战略合作,获取更多的优势资源;按照科学经济原则,探索实践经济料运行模式,拓宽大宗原燃料供应渠道,科学调节采购比例;瞄准行业先进水平,加大技术攻关力度,持续改善技术经济指标水平;打造招标平台和物流运行平台,科学设计物流模型,降低采购和综合运输费用;优化财产和财务结构,创新融资模式,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环境经营

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自主创新水平,在于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技术上的突破是企业拓展发展空间的根本举措。也可以说,钢铁企业实现战略转型,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优化升级,最重要的支撑点就是技术创新。

莱钢形成了由技术创新咨询决策层、研究开发层、生产实施层、合作应用层组成的产学研用一体化技术创新机制,先后与13所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多家战略用户,共建了宽厚板、特殊钢、H型钢研发中心和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中心等19个研发机构;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聘请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为“莱钢齐鲁学者”,推动高层次科研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

环境是资源,也是生产力。莱钢是行业内较早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之一,2005年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运用工业生态学原理,借助先进工艺技术,努力构建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的生产运行体系;认真落实国家一系列节能环保政策措施,主动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设备;加大节能环保和循环经济投入,构建了铁素资源、二次能源、固体废弃物、水资源“四个循环链”。

“十一五”期间,莱钢用于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动力能源转换等系统的节能环保项目投入达到10亿元以上,用于烧结机等烟气脱硫改造投入达到3亿多元;以氧化铁皮为原料,建成了亚洲最大的粉末冶金生产及备件加工制造基地;利用高炉、转炉炉渣,建成了千万吨级的熟料和水泥生产线;利用余热余能发电,发电量达到企业总用电量的50%以上。

近3年,莱钢投资近4亿元,与地方政府联合实施了河道治理工程,建成了绿化面积2300余亩的银山生态园,修建了“四纵四横”的交通网络,提升了厂区社区城市化水平。

坚持核心经营推进相关多元化

核心经营被国内外经济学家喻为“基业长青的经营之道”,不论经营多么困难,做强钢铁主业的战略目标不能动摇。但钢铁行业是资源密集型行业,涉及几十个相关产业,在发展钢铁主业的同时,拓展相关业务,优化主业人员结构,提高价值创造能力,也是应对困难的关键之举.

 莱钢在致力于做强钢铁主业的同时,高度重视相关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是“支持发展、强化管控、战略合作、市场化运营”。支持发展是指把改制子公司的发展纳入集团公司战略规划,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依托钢铁主业,培植主导产业,建立行业领先优势;强化管控是指按参股程度和与钢铁主业关联度,确定操作型、战略型、财务型三种管控模式,加强战略指导、运营支持和资产监督,增强价值创造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战略合作是指加强各专业、各公司、相关业务间合作,形成相互依托、相互理解、公平协调、共同发展的局面;市场化运营是指本着资源有效配置和价值最大化原则,处理好关联交易、内部市场等问题,建立公平竞争机制。

莱钢利用企业品牌、技术、产品、资金、人才等资源,引进行业先进技术,集中精力培育拳头项目,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20多个非钢子公司和辅业改制单位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每年利润都在20亿元以上。今年,莱钢同企业所在地莱芜市共同签署了“企地共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制定了《莱钢精深加工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十二五”末实现园区年营业收入200亿元、利润10亿元以上。通过做强钢铁主业,发展相关多元,把莱钢打造成为以钢铁为主体、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联合企业集团。

 面临的形势与思考

今后一个时期,钢铁行业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世界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仍在持续,国际贸易保护倾向日趋严重,国际铁矿石垄断局面短期内难以消除。国内经济触底复苏还需一个较长的过程,过高的钢铁产能始终是悬在每个企业头上的一把利剑。随着钢铁产能峰值的到来,供大于求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钢铁行业在低盈利甚至亏损的边界上徘徊将是一种常态。但随着经济的复苏,我国钢铁行业仍有许多发展机遇和空间。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主题,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坚持结构调整,坚持自主创新,将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稳定性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各钢铁企业应按照中钢协提出的实现“四个转变”的要求,着力在提高“两个竞争力新优势”上下功夫,一是加快培育和打造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和成本为核心的产品竞争力新优势;二是加快建立从占有资源到产品加工配送和服务介入终端客户完整的产业价值链的竞争力新优势。走集约经营、创新驱动、内涵发展之路,在培植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打造高档次、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建立适应市场和用户需求的技术保障和服务体系。

期望各钢铁企业进一步提高行业自律意识,坚持规范运作,诚信经营,主动淘汰落后产能,自觉控制产量,减轻市场压力;加强同钢材经销商合作,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共同维护市场秩序,保持钢材流通健康运行,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经营发展环境。
 

(关键字:莱钢 结构 品质 发展)

(责任编辑: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