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业迎来大整合新思路决定新发展

导读: 几年前,我国钢铁业曾迎来过一波整合大潮,诞生了多个特大型钢铁企业。不过随着行业进入微利时代,钢铁业整合后的磨合期也开始面临着盈利能力差、成本控制力有限、整体协调性不佳等问题。显然,新时期钢铁业的整合需要有更多新思路。在加强行业集中度的同时,应严控产能增长、调整产品结构,增强企业的盈利内功。
关键字: 钢业 整合

几年前,我国钢铁业曾迎来过一波整合大潮,诞生了多个特大型钢铁企业。不过随着行业进入微利时代,钢铁业整合后的磨合期也开始面临着盈利能力差、成本控制力有限、整体协调性不佳等问题。显然,新时期钢铁业的整合需要有更多新思路。在加强行业集中度的同时,应严控产能增长、调整产品结构,增强企业的盈利内功。

国务院在2009年出台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曾提出,推动鞍本集团、广东钢铁集团、广西钢铁集团、河北钢铁(3.87,0.05,1.31%)集团和山东钢铁集团完成集团内产供销、人财物统一管理的实质性重组;推进鞍本与攀钢、东北特钢、宝钢与包钢、宁波钢铁等跨地区的重组,推进天津钢管与天铁、天钢、天津冶金公司,太钢与省内钢铁企业等区域内的重组。规划还提出,力争到2011年,全国形成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武钢集团等几个产能在5000万吨以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形成若干个产能在1000万-30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企业。

该规划为当时钢铁业的重组指明了方向,行业整合风起云涌。宝钢重组宁波钢铁,同处山东的济钢、莱钢和日照钢铁重组到山东钢铁集团的麾下,总产能超过3000万吨。2008年6月,唐山钢铁和邯郸钢铁(5.29,0.00,0.00%)合并为河北钢铁集团,并以当时3175万吨的产能规模成为全国第一大钢铁企业集团。

整合后各个钢铁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运行效力如何?是否已经顺利度过磨合期?这些恐怕是业内最为关注的话题。不过如今看来,行业提交的答卷却未必都令人满意。

中钢协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下旬国内76家重点企业粗钢日均产量为159.3万吨,旬环比下降2.47%。同时,钢价也连续两周呈下跌趋势。协会人士罗百辉认为,上述状况反映出在高温及雨水交替天气下,建筑开工受影响明显,需求趋弱。而且,近期国内制造业发展仍不乐观,7月汽车产量与3月的年内高点182万辆相比,已下降30%。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国清还指出,现在面对市场旺季,钢贸商心态的变化也影响了市场的繁荣程度。钢贸商已从以往的囤货赌行情、等待行情大涨转变为一种更理性的控制库存量、有需求再补充货源的态度。再加上今年商家囤货要比往年资金成本高,钢贸商为了规避风险,预计不会出现大的补仓行为,这也导致今年钢市一直“不温不火”。

近期首钢京唐项目被曝光陷入巨亏的消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有关数据称,京唐钢铁自2009年投产至今,净亏损已超过50亿元;2011年一季度已净亏损9.13亿元。华菱钢铁(3.25,0.06,1.88%)也曾因子公司华菱涟钢大幅亏损而严重拖累了公司业绩,今年前三季度,公司仍预计亏损1.64亿元至1.84亿元。

造成各家公司亏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当前行业景气度低迷,市场供过于求的大背景无疑加大了企业的经营压力。目前我国钢铁业效益较低,行业平均销售利润仅为3%左右,在各行业中排名末席,很多钢企都徘徊在亏损边缘。而产能过剩依然是悬在钢铁业头上的一把利剑。2009年行业规划曾预计,到2011年粗钢产量5亿吨左右,表观消费量4.5亿吨左右。然而根据中钢协的数据,今年1-9月国内粗钢产量已经达到5.26亿吨,同比增长10.7%,全年有望突破7亿吨。显然,如此的产量规模已经极大超出了当初的发展预期。

在这种背景下,钢铁业兼并重组就更应该严格谨慎,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形成新的投产即亏的案例。由于长期粗放型发展积累的矛盾依然存在,我国钢铁业需要在兼并重组的同时,加强结构性调整,提高附加值高的产品研发、生产力度,避免造成新的同质化竞争。协会人士罗百辉建议,在提高行业集中度的情况下,应严控产能过快增长,同时行业应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建立一批重大共性技术的研发平台,整合钢铁产业技术资源,从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责任编辑: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