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协发布钢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导读: “评估报告”在工信部的指导下,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精心组织、大力推动下,在有关企业的积极参与下,在相关专家的帮助下历时一年终于完成。这是中国钢铁工业走新型化工业化之路,转变发展方式历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钢铁工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件成就。
关键字: 中钢协 钢铁业

“评估报告”在工信部的指导下,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精心组织、大力推动下,在有关企业的积极参与下,在相关专家的帮助下历时一年终于完成。这是中国钢铁工业走新型化工业化之路,转变发展方式历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钢铁工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件成就。评估报告的产生标志着钢铁行业在实践党中央大力推进两化融合、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方面取得了积极的阶段性成果,也是钢铁企业自身求变图强的新起点。在这个”评估报告“形成的基准指导下,行业、企业在今后的两化深度融合的推进过程中将会得到积极的、有序的帮助和指导,下面我就”评估报告“的形成要点作一个回顾式的总结。

2010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了2011年度工业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这是第二次启动评估工作,第一次评估工作于2009年启动,2010年完成,采用2008年度数据;本次评估工作2010年启动,2011年完成,采用2010年度数据。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第二次参加了本次评估工作。根据工信部评估总体组的要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明确提出了钢铁行业要以两化融合评估工作为契机,从行业的战略角度出发,大力推进信息化与钢铁工业的深度融合;抓机遇、促转变;要总结吸取经验,明确方向,全面、客观地评估行业两化融合发展现状。

2011年两化融合评估共收集了76家企业数据,选择其中的71家企业作为样本企业进行分析。样本企业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北、西南、华南等全国各大区域,既有大型钢铁企业,也有中小型钢铁企业,样本企业钢铁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2.5%。样本企业的规模与产品种类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反映了目前钢铁企业两化融合的发展水平。

本次评估以工信部总体组的指标体系框架为基础,结合钢铁行业的特点,透过调查问卷和上报信息系统,收集了样本企业的指标数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

根据分析和特征值要求,将样本划分为四个阶段,依次为基础建设阶段、单项应用阶段、综合集成阶段、协同与创新阶段。其中处于基础建设阶段的企业14家,处于单项应用阶段的企业20家,处于综合集成应用阶段的企业22家,处于协同与创新阶段的企业15家。得到的主要结论包括:

(1)整个行业两化融合水平处于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应用发展的过程中;(2)处于协同与创新阶段的企业数量明显高于第一次的评估结果;(3)处于协同与创新阶段的企业发展水平比较接近,但整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具体从指标体系五个方面分析:

1. 就绪度方面:企业普遍对信息化的组织、规划重视程度较高;企业对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基本稳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在硬件、网络、系统环境等资源配置方面与其发展水平基本匹配,部分企业已经具备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资源能力;IT最新技术(如云计算、物联网等)基本没有得到应用。

2. 单项应用方面: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已基本普及,但数学模型的应用稍显不足;车间级制造执行管理基本实现信息化,但是能源管理、环保监测、设备管理、安保管理的信息化还需加强;多数企业的ERP系统已基本建成,但预算、电子商务、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尚存不足。

3. 综合集成方面:由于对信息化规划与组织的重视,以及钢铁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的模式比较成熟,半数以上企业基本实现了管控衔接、产供销一体化、业务与财务的无缝衔接。

4. 协同与创新方面:在研发、制造、服务三大体系中,大多数企业比较重视统一生产制造系统建设标准,但在研发和服务方面关注较少;在企业管控上,产品盈利能力分析、财务风险分析、计划调整和应变等方面得到了半数以上企业的重视;产业链集成、环境经营、深层次的数据挖掘还有待于加强。

5. 贡献度方面:在两化融合进程中,成熟度较高的企业一般也具有较好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在财务结算周期、节能减排、市场响应速度等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竞争优势。

本次评估还对两化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结果包括:

1. 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领域的应用,有部分企业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整体应用水平还普遍不高,有待于持续探索和推进。

2. 钢铁企业制造管理领域两化融合的目标是实现跨工序、跨层级的管理与控制,其中制造执行管理系统是核心,管控衔接是难点。订单优化排产、作业计划编制的全局优化与动态调度是制造管理深化应用的薄弱环节。

3. 两化融合有效地支撑了经营管理的集约化,突出表现在产供销一体化、业财无缝、信息共享与数据分析等方面,半数以上企业已达到了较高的应用水平。

4. 随着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步伐的加快,对集团型企业来说,结合集团管控要求,研究并实现集团管控的信息化成为集团企业迫切的需求。

5. 加强企业在产业链集成与服务方面的能力,如上下游协同、统一流通、产业链增值服务、整体供货等方面,是提升钢铁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6. 环境经营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目前信息技术在环境分析、节能降耗、废弃物回收利用等方面的应用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报告还分析了钢铁行业两化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包括: 钢铁行业两化融合发展不平衡;信息化对钢铁工业研发业务的支撑力还不够;钢铁企业环境经营的信息化支撑还没有深入展开;对智能管控应用的重视度不高,宣传、推广先进企业经验的力度不够;产业链集成应用还缺少统一的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支持。最后,针对上述问题,对政府、行业、企业提出了相关建议。

各位代表,评估报告比较清晰、客观的描述了钢铁行业两化融合的现状,比较真实地评估了钢铁行业两化融合的发展水平和变化,比较符合实际地找准了钢铁行业两化融合的切入点和发展方向,也推荐了一批“两化融合”的标杆企业。因此,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钢铁行业和各企业要依据评估报告,认真总结自身两化融合的基本经验和问题,学先进、看差距、找好切入点,借全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机遇,制订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及推进措施。使深度融合工作与企业经济效益建立更加密切的评价关系,在科学的创新精神带动下逐步建立起一套目标明确、实施有力、客观评价的工作体系,扎扎实实地推进钢铁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为中国钢铁工业由大变强做出积极的贡献!

(责任编辑: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