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宝钢启示录》之一

导读: 从1978年12月动工建设,到1985年9月一期工程顺利投产,再到完成二期和三期工程建设,宝钢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千万吨级现代化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走过了相当于日本和德国钢铁企业二战后55年的发展历程。
关键字: 中国冶金报 宝钢

学习宝钢,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钢铁强国之路

中国冶金报评论员: 在中国的钢铁工业中,宝钢代表了一个高度。

从1978年12月动工建设,到1985年9月一期工程顺利投产,再到完成二期和三期工程建设,宝钢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千万吨级现代化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走过了相当于日本和德国钢铁企业二战后55年的发展历程。从宝钢一期投产到凭借2003年的业绩进入世界500强,宝钢只用了不到20年时间,实现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历史性跨越。在刚刚公布的2010年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宝钢排名第211位。今年“五一”节前夕,宝钢成为我国钢铁行业唯一一个被授予“中国工业大奖”的企业。在钢铁行业陷入微利的窘境之时,宝钢仍然保持了较高的盈利。

在今年2月份召开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钢协提出了全行业向宝钢学习,实现“四个转变”的号召。

这一号召得到了广大企业的积极响应。然而,在深入开展向宝钢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也听到了一些认为宝钢“不可学”的声音:“宝钢的优势源自其建设时的高起点”、“宝钢没有其他老国企所背负的各种包袱”、“宝钢的发展方向是全球一流的钢铁企业,与我们企业的发展目标不一致”、“宝钢的领先是全方位的,我们根本无从学起”……

那么,宝钢到底可不可学?宝钢的可学之处在哪里?这也是《中国冶金报》组织此次宝钢报道的目的所在。最终,我们在对宝钢的全方位采访中得到了答案。   

宝钢到底可不可学?   

我们认为,宝钢今天所取得的成绩和优势,并非取决于其在建设时所拥有的先天优势,而是取决于其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进取创新所形成的后天品质。如果说,先天的优势是难以学习的,那么,后天依靠科学发展、锐意创新所形成的竞争能力则是完全可以并且值得学习的。

诚然,宝钢在建设时就拥有了当时世界顶尖水平的技术装备。然而,正是依靠自身对于品种、质量的严格要求和不断创新,宝钢才能最终将先进的技术装备转化为优质的产品。今天,全球最先进的生产线都已在中国安家落户,很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已经可以比肩甚至超过宝钢。然而,最终能够完全发挥先进技术装备的潜力,生产出世界上最先进产品的企业又有多少?

诚然,宝钢在建厂时就引进了日本最先进的现场管理模式。然而,正是依靠对于自身管理体系的严格要求和不断创新,宝钢才能最终将当时引进的先进管理模式固化下来,并在多年的发展中不断实现新的超越,创造出了属于宝钢自身的独特管理体系。今天,六西格玛、JIT精益生产管理等先进的管理经验早已被广泛引入中国的钢铁业。然而,最终在企业的管理体系中固化下来并加以创新,形成自身管理特色的又有多少?

今天,中国钢铁工业已经走到发展的“十字路口”,国内钢铁企业无论规模大小、实力强弱,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目标任务,以实现中国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这就要求企业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等各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本着开放的心态,正视差距、敞开胸怀是实现突破的第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讲,宝钢,不仅可学,而且非常值得学习。  

我们应该怎样学宝钢?   

我们认为,宝钢的可学之处不在于其在生产、研发、销售、管理等方面的每一个具体措施,而在于宝钢采取这些措施背后的推动力,或者说其背后所遵循的规律和原则。对于具体的企业来说,宝钢的做法和措施本身可能并不具有普遍性,但其背后的规律和原则却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性。

因此,对于国内的钢铁企业来说,不单单要跟随宝钢的发展足迹和方向,不单单要学习宝钢的做法和措施。这些可以直接“拿来”的经验,并不一定适合企业自身的发展实际,也不一定能给企业带来实质性的变化。正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们学习宝钢最为重要的是,要学习宝钢决策问题和确定发展方向的思维方式,学习宝钢将决策转变为执行力所依靠的方法论。我们相信,无论国内的钢铁企业与宝钢在发展目标上是否一致,无论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宝钢存在多大的差距,在这些层面,都能从宝钢身上获得对自身发展有益的东西。  

宝钢的可学之处在哪里?   

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将宝钢发展所遵循的规律和原则总结为16个字:“严格苛求”、“学习创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严格苛求”是指宝钢及其员工对于自身严格甚至苛刻的要求;“学习创新”是指宝钢及其员工不断学习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并不断加以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是指宝钢始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要求推动企业的发展;“与时俱进”是指宝钢紧扣时代发展的趋势,构建持续领先的竞争优势。可以说,前两个方面,是一种态度、一种方法;后两个方面,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

这16个字贯穿于宝钢发展历史的每一个阶段。比如,在决策层面,“实事求是”保证了宝钢在每个阶段的发展都不会脱离客观实际的要求,能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与时俱进”推动着宝钢不断根据变化的条件提出、修正未来创新发展的目标导向,确保在当前的时间做未来要做的事情。而在执行层面,“严格苛求”保证了宝钢能够将决定要做的事情做得更加出色,“学习创新”则保证了宝钢拥有将发展目标转变为现实成效的创造力。这16个字,渗透到宝钢决策和执行的各个层面,彼此交融,相辅相承,使宝钢完成了从找差距,到决策,到执行,到收效,再到新一轮找差距的良性发展循环。

这16个字,正是宝钢经验的本质内涵,也是我们学宝钢、推动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

虽然已经取得了今天的成绩,但是宝钢是谦虚的。无论是来自决策层的董事长徐乐江,还是来自管理层的股份副总经理王静,还是来自执行层的热轧厂设备点检员王军,有一句话始终挂在他们的嘴边:“现在,兄弟企业的发展都很快,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过了宝钢的水平,我们也希望能够学习兄弟企业的先进经验,共同探索出一条中国钢铁行业由大向强转变的道路。”

这也是我们的希望。我们由衷地期待着,在所有钢铁企业的不懈努力和积极尝试下,钢铁行业能够涌现出更多具有可学性和普遍性的经验,从而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钢铁强国之路。   

(责任编辑: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