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项等外企加速在华拓展钢材加工中心

导读: 在中国钢材生产领域的大门对外资关闭之后,国外的钢铁企业,并没有放弃在中国这一钢铁需求大国的市场布局,其重点放在了抢夺利润更高的下游钢铁加工领域。
关键字: 浦项 外企 华 钢材 钢材加工中心

在中国钢材生产领域的大门对外资关闭之后,国外的钢铁企业,并没有放弃在中国这一钢铁需求大国的市场布局,其重点放在了抢夺利润更高的下游钢铁加工领域。

最近,浦项长兴(大连)板材加工有限公司项目在长兴岛临港工业区正式竣工,主要进行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用厚板的加工和销售。这家公司是由浦项株式会社、STX株式会社、浦项(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三家合资成立的外商独资企业,也是韩国最大的钢厂浦项钢铁在中国的又一个钢材加工中心布局。

在此之前的几天,浦项钢铁还与通钢签署关于合资设立汽车用钢板加工中心的合同,双方拟共同投资1650万美元建立钢材加工中心,计划明年7月份开工,建成后每年可加工20万吨冷热轧钢材。而在天津、青岛、佛山、苏州、重庆等地,浦项已经建设了多个汽车钢板、不锈钢钢板、电工钢、彩涂板等钢板的综合加工中心。

外资提前布局

浦项并不是在中国的钢铁加工领域拓展最深入的外资企业,早在十年前,日本的钢贸商三井物产就已经开始涉足中国的钢铁加工领域,与宝钢集团在中国联手经营着多个钢铁加工基地。此外,还与鞍钢、武钢等企业合资建立了多个钢板加工配送中心。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曾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钢材物流的加工配送,是这几年外资进入的一个热点,这一领域的利润特别高,对钢铁企业来讲,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建立先进的物流配送仓储、拉近服务距离、满足用户需求、追求用户利益、实现双赢。

有分析师也指出,浦项等在中国等新兴市场扩大汽车板等高附加值钢种的深加工生产线,当前并没有特别丰厚的利润。但却是在布局其未来的经济增长点,即“先入为主占有市场”的思路。

该分析师进一步指出,外商进入我国钢材流通加工领域,主要是因为多年来我国钢材流通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买卖的差价上,流通加工投资很少,流通服务功能也欠缺,这也导致我国的钢铁物流成本高出国外一大截,钢企在钢铁的后产业链赚取利润非常微薄。

大钢企已经觉醒

一位钢铁业内人士指出,我国钢企较少涉足钢铁加工领域,与目前的钢材销售模式有很大关系,大部分钢材产品还主要依靠流通商销售,而国内的流通商小而分散,往往一个流通商拥有多个供应商和多个客户,几个流通商又拥有同一个供应商和同一个客户。这样的结果是,上游钢厂很难了解下游客户的真正需求,也无法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不过,宝钢等一些生产高端板材的大型钢厂,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开始奋起直追。

宝钢销售中心一位内部人士对记者透露,与其他钢厂不同的是,宝钢已经开始通过加强产品生产之后的加工配送服务,获得了更多的利润。

“目前宝钢已经在全国各地通过独资和合资的形式建立了40多个加工配送中心,这些中心直接贴近下游用户,可以了解用户需求、协助产品设计、根据用户需求调整产品参数,并进行后期加工剪切,通过这种精品服务,公司的产品与市场同类产品平均价格相比有明显溢价,比如冷轧差价就在500~800元/吨,相当于比同类产品多赚8%~10%。”

最近两年,鞍钢、武钢、首钢等钢厂也开始计划投入巨资在各地建立多家钢材配送加工中心,鞍钢甚至开始走出国门,收购意大利和英国的钢材加工中心。

(责任编辑: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