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冰生建议钢企关注3个问题积极应对钢市变化

导读: 在6月15日召开的一次行业会议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特约分析师罗冰生对钢铁行业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罗冰生表示,1月~5月份,我国钢铁行业运行状况严峻,企业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认识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克服前进中的困难。
关键字: 罗冰生 钢企 钢市

在6月15日召开的一次行业会议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特约分析师罗冰生对钢铁行业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罗冰生表示,1月~5月份,我国钢铁行业运行状况严峻,企业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认识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克服前进中的困难。   

罗冰生指出,从当前钢铁行业运行的基本情况来看,主要呈现出四个基本特点:  

一是钢铁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矛盾突出。1月~5月份,国内粗钢产量为29035万吨,同比增长8.5%;生铁产量为26946万吨,同比增长7.3%;钢材产量为35866万吨,同比增长12.3%。1月~5月份的平均日产粗钢已经达到192.28万吨,相当于年产粗钢7.02亿吨的水平。特别是5月份,粗钢的生产总量已经达到6025万吨,日产水平达到194.35万吨,相当于年产7.09亿吨的水平。如果用今年前5个月的平均日产水平,和去年第四季度的平均日产水平比较,今年的粗钢生产水平将比去年第四季度增长16.3%,处于一个历史高水平。在社会库存方面,全国22个城市、5个钢材品种的钢材社会库存,4月末达到了1211万吨,比今年初增加了239万吨,增长了24.6%。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的79户大中型钢铁生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企业库存,4月末达到了949万吨,比年初增长了50.5万吨,增长了5.6%。当前社会和企业库存都处在高水平状态,钢铁生产总量高增长,国内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   

二是钢材出口明显增长,进口下降。今年钢铁产品的出口比去年同期明显增长,而进口有所下降。今年1月~5月份,我国出口的钢材和钢坯折合成粗钢为2131.9万吨,同比增长了11.2%;同期,进口的钢材和钢坯折合成粗钢为751.6万吨,同比下降了1.67%。在出口上升而进口有所下降的情况下,进出口相抵,1月~5月份净出口粗钢达1380.3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9.9%。总的来看,目前国际市场也处于供大于求的态势。今年1月~4月份,全球粗钢生产总量达到4.9亿吨,同比增长了7.9%;而全球粗钢需求只增长6.5%。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市场的钢材价格从3月份以来一直处于逐渐下降的状态。将3月末和6月10日的国际市场钢材价格进行比较,综合价格指数下降了6.5%,扁平材下降了9.21%,长材下降了1.45%。国内外市场均供大于求,市场的价差不断缩小,从发展趋势来看,对我国钢材的出口非常不利。而今年1月~5月份,我国粗钢净出口量占生产总量增加部分的50%以上,一旦出口有所下降,国内市场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三是国内钢价呈“N”形变化。今年以来,钢材价格1月、2月份处于不断上升的时期,2月末钢材价格比年初增长了2.14%;从2月下旬开始,钢材价格开始回落,3月末比2月末的价格下降了3.37%;4月份以来,钢材价格总体处于波动向上的调整阶段,但总的来看,向上调整的动力仍然不足。根本原因是当前钢材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还没有根本改变。  

四是钢铁行业低效益运行。罗冰生强调,今年以来,钢铁行业总体来讲处在低效益的运行状态。1月~4月份,钢铁生产企业综合平均销售利润率只有2.86%。从目前来看,造成销售利润率低的主要原因,一是进口铁矿石的价格大幅度上升,1月~5月份,铁矿石价格同比上涨了46%;今年前4个月,由于铁矿石价格上涨,造成的额外支出达847.4亿元,占大中型企业销售收入的7.43%。二是今年1月~4月份,大中型钢铁企业的财务费用高达19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3.9%。   

罗冰生建议企业关注以下3个问题,积极应对未来钢市的变化:  

第一,要充分认识“十二五”与“十一五”相比,国内市场对钢材的需求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十二五”我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服从这样的战略性要求,GDP增幅将大幅度下降,同时全社会的钢材消费强度、万元GDP对钢材的需求总量也相对减弱。全社会对钢铁产品的需求将由“十一五”时期的“双高”增长转向“十二五”时期的需求和生产总量较低增长的“双低”局面,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应对这样一个重大变化。  

第二,钢铁生产和贸易企业要进一步强化和健全钢铁产品的营销体系。今年1月~4月份,在钢协统计的占全国产量80%的79家钢铁生产企业生产的钢材中,有36.4%直供终端客户,41.7%为钢贸企业分销,3.93%是通过零售解决的,12.85%通过分支机构销售,出口占总量的5.12%。数字表明,钢贸企业的分销是钢材销售的主渠道。从各地区钢材的产销状况来看,存在不平衡的问题。1月~4月份,华北地区生产的粗钢占全国总量的30.66%,而销售的钢材仅占全国的19.05%,产大于需11.61个百分点;东北地区生产的粗钢占全国总量的18.48%,而销售的钢材仅占全国的5.95%,产大于需12.53个百分点;西北地区生产的粗钢占全国的9.94%,而销售的钢材仅占全国的4.87%,产大于需5.07个百分点。这3个地区加起来,产大于需29.4个百分点。而华东地区需大于产7.13个百分点,东南地区需大于产12.94个百分点,西南地区需大于产4.02个百分点,这3个地区加起来需大于产24.09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全国有上亿吨的钢材将由华北、东北、西北,向华东、中南、西南地区转移,大量的钢材必须过黄河、跨长江。由于地区间产销不平衡,大力强化营销环节,发展钢材加工配送体系建设就有很大的空间。这符合全社会发展绿色经济的要求,可以进一步节能降耗、提高钢材的使用价值、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第三,供电不足对钢铁行业影响有限。罗冰生表示,限电对于控制产量是有利的,能够缓解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但是,限电对钢铁行业的影响是有限的。今年5月份已进入限电阶段,但我国粗钢产量仍达到602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了7.8%,且创造了月产新高。中国冶金报)

(责任编辑: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