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钢核电用不锈钢再填国内空白

导读: 2007年,太钢研发并生产的核电设备用RCC-M核2、3级不锈钢板材首次填补了国内空白。在之后的4年时间里,太钢公司科研人员乘势推进,陆续实现了核岛燃料厂房用宽幅核级冷轧不锈钢板材、堆内构件用核1级不锈钢板材、最大单重达20吨的蓄势器筒体板用核级不锈钢板的国产化,一举打破了该类产品长期依靠进口且进口难的局面。
关键字: 太钢 核电用不锈钢 不锈钢

2007年,太钢研发并生产的核电设备用RCC-M核2、3级不锈钢板材首次填补了国内空白。在之后的4年时间里,太钢公司科研人员乘势推进,陆续实现了核岛燃料厂房用宽幅核级冷轧不锈钢板材、堆内构件用核1级不锈钢板材、最大单重达20吨的蓄势器筒体板用核级不锈钢板的国产化,一举打破了该类产品长期依靠进口且进口难的局面。至2010年底,太钢核级不锈钢板材品种和规格可涵盖所有二代半核电项目用不锈钢需求,质保能力日趋完善,已成为目前国内唯一可成套提供RCC-M核级奥氏体不锈钢板材的企业。

2006年,为改变我国核电用钢一直依赖进口的局面,太钢开始自主研发核电用不锈钢。鉴于核级不锈钢板特殊的技术要求,技术中心研发人员从零开始,在国内核电设计部门及权威专家的帮助下,快速形成了一套适合产品质量控制和管理的企业标准,并于2007年初首次为岭澳二期项目提供了满足法国RCC-M规范的核2、3级奥氏体不锈钢板材。2008年底,承接了阳江核电站1、2号机组堆内构件(RVI)用核1级控氮不锈钢板材合同270吨。这是一种要求更为严格的核用不锈钢。技术中心研发人员经过多次试验研究和工艺攻关,逐步解决了生产初期出现的大量高温力学性能、超声波检测合格率低以及表面质量等诸多技术难题,完善了模铸钢锭生产大厚度、大单重核级奥氏体不锈钢板材的工艺技术,使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外进口同类产品。

2009年至2010年短短两年间,太钢堆内构件用不锈钢板材生产工艺日益成熟,并采用35吨模铸钢锭生产出单重达20吨的蓄势器(ACC)筒体用核级不锈钢板,使得这种二代半核电项目所需最大单重不锈钢板材实现了国产化;又利用先进的不锈钢生产工艺和宽厚冷轧板制造装备优势,生产并提供了最大厚度为6.35mm的宽幅核级冷轧板材,替代了通过抛光获得高表面光洁度的热轧板材。目前,太钢核级冷轧不锈钢板材已成功应用在控制棒导向机构项目上,国内所有在建核电项目燃料厂房水池覆面板用不锈钢板全部使用了太钢产品。

目前,太钢生产的核电用不锈钢板厚度从1.0 mm达到125mm,最大宽度达3450mm,最长达13000mm,产品规格涵盖了核电用整个行业需求,产品大量应用于所有国内在建核电项目,极大地满足了国内核电发展需求。

(责任编辑:00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