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扭曲的价格体系钢贸商力求降成本

导读: 有人说,在中国的几千个常用汉字中,钢材流通领域最热门的汉字之一其实就是两个字:“倒挂”。何谓“倒挂”,就是钢厂的出厂价格高于市场的销售价格,形成了价格差异,即“倒挂”。而这种被扭曲的价格体系,也许就是时下尚不成熟的中国钢材市场的一个特征。为应对价格“倒挂”,饱受“倒挂”之苦的钢贸商,在新年伊始打响了
关键字: 价格 价格体系 钢贸商 成本

有人说,在中国的几千个常用汉字中,钢材流通领域最热门的汉字之一其实就是两个字:“倒挂”。何谓“倒挂”,就是钢厂的出厂价格高于市场的销售价格,形成了价格差异,即“倒挂”。而这种被扭曲的价格体系,也许就是时下尚不成熟的中国钢材市场的一个特征。为应对价格“倒挂”,饱受“倒挂”之苦的钢贸商,在新年伊始打响了“降本战”。

降低采购成本

时下,不少钢贸商在总结2010年销售情况和制定2011年经营规划时,都把降低成本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有的钢贸商将“降成本”当作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以降成本求得企业做大、做强,而降成本的最主要目标是瞄准“倒挂”,力求消除因“倒挂”而造成的采购成本上升。上海的一批钢贸公司采取的战略是大幅减少向钢厂的订货量,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有家钢贸公司老总,原先向钢厂每月订购型钢1万吨,之后逐步减少,他计划在2011年将订货量进一步减至5000吨,甚至是3000吨。还有一家经营热轧卷的钢贸公司老总,采取的策略是“保持与钢厂的订货渠道,象征性地订点货”。这样,在明知价格“倒挂”的情况下,不至于因大批订货而严重亏损,有效地降低采购成本。

为应对价格“倒挂”而减少向钢厂的订货量,是降低成本的一条路子。那么,从哪里去拿货,才能做到既能拿到货,又能降低采购成本呢?对此,一家钢贸公司老总实施的策略是把期货市场、电子交易市场和现货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哪个市场价格低,就在哪个市场进货。这位老总说,他们公司在去年5月份的时候,就在期货市场拿了2万吨热轧卷,8月份可以交割,预计每吨可盈利200元~300元。当价格上涨到一定的高位时利用期货和电子盘套期保值,锁定自己的利润空间。另一家钢贸公司老总说,他们基本是在现货市场进货,看到合适的价位就大胆进,低吸高抛,这样可以把采购成本这一头做到有效控制。只要判断得准确,该出手时就出手,通常是不会亏损的。这也是降低成本的一个有效途径。

控制库存成本

在“降本战”中,更多的钢贸商采取的是优化库存结构的战术,不盲目囤货建仓,减少资金占用,降低库存成本。其实,控制库存成本也是钢贸商在经营中降成本比较关键的问题。库存不能不备,但是备什么、备多少、备多久,这里大有学问。有的钢贸公司老总十分关注当前的钢材市场库存结构变化,甚至每周都到钢材仓库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和掌握库存变化情况,还要去了解下游行业钢材需求的最新动向,然后据此组织资源,不断优化库存,贴近市场备货,做到库存结构“优化、合理、适量、适销”。

在优化库存结构的同时,采取灵活的经营策略,不大批量囤货,根据自己的采购成本和市场价格确定合理利润。尽快出货,薄利多销,加快库存的周转速度,从而实现低成本销售。有的钢贸公司甚至采取“搬砖头”式的销售模式,不备库存,找到下家后,锁定资源和价格,随后再在市场上搬货,也是“降本战”的一个战术。

减少经营成本

对于下游终端用户,尽可能实施“款到发货”的经营模式,减少钢贸企业因垫资而增加经营成本,这也是钢贸企业“降本战”中的一个重要战术。时下,不少钢贸企业像钢厂一样注重直供和直销,将钢材直接销售给下游终端用户。但用户往往需要拖欠货款,短则10天、半个月,长则数月,这样大量占用了钢贸商的资金,减缓了资金周转速度,提高了融资成本。今年,不少钢贸商都在试图改变这种经营模式,要求下游终端用户“款到发货”,有的贸易商宁可少做生意或不做生意,也必须要求对方款到才发送钢材。

此外,在今年的“冬储”中,一些钢贸商在“预付款”上做文章,改变了以往“全额付款”的方式,以减少资金占用的成本和仓储成本。今年钢贸商的“冬储”积极性普遍不高,“冬储”量也不大,主要原因是钢材市场价格处于高位,“冬储”风险较大,加上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得钢贸商资金面收紧,并增加了融资成本。因而一些钢贸企业向钢厂提出预付款方式,减少资金占用,提前锁定资源量,订货价格在钢厂发货时出厂价的基础上适度上浮,以保证钢厂及时向钢贸商发货;同时,中小型钢贸商也按照预付款方式向大型钢贸商采购,从而减少这部分钢贸商的资金占用量,降低资金占用成本,节省囤货期间的仓储成本。

一年之计在于春。钢贸商“降本战”的号角已经吹响,但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钢贸商能够在降低成本方面取得可喜战果,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降本新路,再也不因价格“倒挂”亏本而发愁。

(责任编辑: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