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钢铁业:“瘦身”强筋骨

导读: “你预计今后五年河北钢铁业产能会呈怎样的状态?”“不太可能扩大了,相反有可能‘瘦身’。”1月13日,在河北省两会一些代表团和委员驻地,面对记者的问题,接受采访的几位省内钢铁业界代表、委员的回答非常一致。
关键字: 河北 钢铁业

 “你预计今后五年河北钢铁业产能会呈怎样的状态?”

“不太可能扩大了,相反有可能‘瘦身’。”

1月13日,在河北省两会一些代表团和委员驻地,面对记者的问题,接受采访的几位省内钢铁业界代表、委员的回答非常一致。

回答记者提问的人大代表是邢钢董事长袁世臻,龙海钢铁董事长王朝军、津西钢铁董事长韩敬远,政协委员是九江线材董事长赵玉江。

自称是“第一个找到河北钢铁集团要求被重组的民营钢铁老板”王朝军代表笑称,从加入河北钢铁集团阵营后,他要逐步按照新的节奏发展了,“就是不再扩张规模,只完善产品序列,产品做深做精。”

龙海钢铁现有产能300多万吨,产品一直以线材为主。

王朝军的想法基本代表了目前加入“河钢系”的所有12家民营钢铁企业掌门人的观点。据统计,这些企业产能总量大致在2500万吨左右。

据了解,为从“渐进式”尝试向实质性整合过渡,河北钢铁集团设置了相关推进措施,其中一条便是按照国家和省产业政策,在严格控制产量的同时,将一些新建项目作为实现深层次、实质性整合的突破口。

但也有人质疑,未曾进入整合序列的民营钢铁会不会借机扩张呢?

毕竟,国丰、津西、德龙等省内知名民营钢铁企业并未在重组后的河北钢铁序列中。

记者致电德龙钢铁董事长丁立国,对方明确表示:“没有在省内乃至国内扩张的想法,如果有也是要到海外去。”

“加之国家系列产业政策的强化约束,淘汰落后产能力度越来越大,其实已经封住了民营钢铁扩能的通道。”丁立国说。

的确,《报告》十分明确地提出“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坚定有序地淘汰钢铁、煤炭、水泥、玻璃、造纸、制革等落后产能。”

据王朝军代表介绍,在国家和省钢铁产业政策要求下,单是龙海钢铁已经淘汰了上百万吨落后产能。

况且,近两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钢铁行业利润普遍下滑。

据省冶金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分析显示,2010年,河北粗钢产量在与往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平均成本升高20%多,利润下降17%。

种种因素使河北省众多民营钢铁企业老总意识到,此次河北省两会上透露的信息事关未来企业走向与命运———《报告》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末省内规模前10位的钢铁企业占全省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5%以上,这意味着河北钢铁业强力整合的趋势会在今后五年延续下去。

即便乐观估计,“十二五”期间市场需求加大,钢企产能进一步释放,在量上出现反弹,但民营钢铁很难大规模扩大产能。

技术工艺装备升级将成主流   

一位来自民营钢铁企业的代表告诉记者,他之所以选择加入河北钢铁集团,是因为靠自身发展已明显感到“后劲不足”,面对又一个五年,有些茫然。

这种茫然来自民营钢铁企业所面临的困局。

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的一份调查称,具有8000多万吨钢产量的河北民营钢铁企业基本没有一家是从采选、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到节能减排、环保、循环经济等方面综合配套、全面发展的钢铁企业。“甚至大部分民营钢铁企业连一般性要求的炼铁、炼钢、轧钢综合配套平衡水平也都达不到。”该调查分析说。

富有竞争力的产品承载的是企业技术实力、工艺标准和装备水平。试想,连综合配套平衡水平都达不到的钢铁企业,如何能生产出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效益产品来?

生存发展需要产品升级,产品升级则要求工艺装备升级,背后要靠技术支撑。“进入后危机时代,钢铁企业自身的装备和技术优势将成为赢得竞争的核心和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报告》中提出的‘由重转优、由粗转精、由低转高’。”

河北钢铁集团邯钢公司董事长李贵阳代表介绍,邯钢新区主体装备采用了当今世界冶金工业领先、成熟的前沿技术,整体装备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到2015年左右,邯钢将实现汽车板产品生产系列化,建成国内汽车用钢主要生产基地。”

这种脱胎换骨般的改变,来自于邯钢持续的工艺装备改造升级。

用袁世臻代表的话说,对于钢铁企业而言,“技术升级与创新才是硬道理”。

据了解,邢钢在不增加产能的前提下,“十一五”时期投入36亿元搞技术升级,“十二五”期间则计划投入48亿元。最近邢钢计划在重庆投建一个盘条深加工项目,以供应当地汽车、摩托车产业发展所需。

通过产品创新到产业链条的下游“淘金”,正成为渴望升级的我省钢铁企业的集体选择。

甚至,为提高产品升级步伐,一些优势企业干脆选择了并购方式。津西钢铁先后将唐山多家钢铁企业收编。以H型钢生产为主的津西钢铁,藉此拥有了镀锌冷轧、球墨铸管、螺纹钢等填补企业空白的产品。“无论企业大小,想获得更长远发展,就必须走技术工艺装备升级的路子,这将成为今后五年河北钢铁业的主流。”李贵阳代表判断说。

钢企重新定位开启业内再分工   

事实上,全省仅100万吨级以上的民营钢铁企业就有40多家,至少分散着河北8000多万吨的钢产量。

由于产业集中度低,致使河北钢铁工业的控制力十分薄弱,总量难以控制,重复建设难以制止,节能减排任务繁重,发展环保型、循环型、低碳型经济难以实现。

解决此难题的办法,最现实的选择非整合重组莫属。“但整合不是说全省钢铁企业就剩下一两家,或者必须都达到千万吨级的规模。”袁世臻代表说,整合和淘汰是手段,目的还是要河北钢铁产业转“优”、转“精”、转“高”。

形势发展已经到了必须转变的时候。“河北钢铁业已基本结束了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进入以促进钢铁产业布局调整和结构升级为主的新历史时期。在这种大形势下,河北钢铁业发展战略定位的基本层面应是促进产业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升级。微观企业层面的发展定位则要从整个大产业分工体系里去找。”李贵阳代表说。

业界普遍的共识是,河北的钢铁企业要尽早重新确定自己的发展定位。

“生产高端板材的钢铁企业必须有足够大的规模,但像轮胎子午线、汽摩拉线乃至卫生用钢,完全可以由中小钢企来满足。”袁世臻认为,这是大产业体系的分工要求,就像一个生态群,有大树也需要有小草。

其中一条路在王朝军代表看来叫“小而精”。

“我知道南方有一家民营企业,每年只生产十几万吨原料钢,主导产品只有两种:麻花钻及其专用原材料——高速工具钢。但因为产品精加工能力强,拉长了产业链,在比较小的麻花钻领域,牢牢占据世界市场头把交椅,国内外知名大型企业都是它的客户。而且,这家企业在节能环保配套设施方面也很齐全。”王朝军希望自己的企业将来也能成为这种角色。“从当前暗藏于河北民营钢铁企业中的整合冲动上可以判断,河北钢铁新的产业再分工体系正在酝酿形成。这不仅可以避免产品的同质化、同构化和重复建设,而且还有利于更广泛意义上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副会长宋继军分析说。

(责任编辑: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