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钢轧钢事业部:精细化操作换来提产提效

2021-5-11 8:46:26来源:网络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今年3月份,通钢公司轧钢事业部精棒线月累计轧材54733吨,超产1733吨,创造月产新纪录。4月份累计轧材47807吨,超产1307吨。在中修全面铺开,铁钢不足的情况下,连续两个月超额完成任务,他们的高招在哪?近日,记者走进了轧钢事业部精棒线。

市场倒逼  思维先破局

圆钢边际效益好,释放产能就是增加效益。为抢夺市场“红利”,通钢公司将精品线原月产计划由一两万吨以下调至四万吨以上。停停打打,以往总是间歇性生产的精棒线一下子变成满负荷生产,而且月产产量压力之大从未有过。

怎么稳定生产,提高效率,释放产能?轧钢事业部副部长徐凯说:“面对市场的倒逼,面对从未有过的压力,班子成员几经易稿,形成了坚决完成任务的思想共识,并决定问计于职工,盯现场、寻突破。”

影响产能释放,哪些是制约因素?哪些是瓶颈环节?沉下去,倾听生产一线的“轧钢声”。组建攻关组,紧贴生产一线,和岗位操作职工一同研讨、一同查摆,狠抠问题根源。

2月份,虽然面对疫情和春节假期时间长等困境,但轧钢事业部保产攻坚的号角吹得分外响亮。

盯住问题  打蛇打七寸

前部出钢速度快,后部收集速度慢,后部是制约环节,通过跟踪现场,职工提、自己找,问题的根源找到了。怎么解?

“是不是设备匹配度不好,是不是需要对后部设备进行改造?要不要增加一台收集链床,再购进一台自动计数装置”,轧钢事业部一次次专业会各种思想在碰撞。

徐凯说:“以往思想存在弊端,一谈提高效率就只想着技改投入。很少从主观努力上去想。好的市场形势转瞬即逝,改造设备需要花费时间和资金,必须在改进操作方法上下细功夫。”

攻山头,需要义无反顾的魄力,更需要必须攻下的信心和耐力。打蛇打七寸,跳出了提产就必须进行技改投入的惯性思维,轧钢事业部紧紧围绕目标,迅速将各项攻关举措聚焦到问题点上。

轧钢事业部生产技术经营室立足现场、深入钻研——

围绕合理匹配剪切、查支、分钢、收集与出钢节奏的问题,计算精确到秒上,用秒表计算各工序作业时间。通过摸索发现:不是剪切、包装支数越多,机时产量就越高。只有合理匹配各规格4号剪倍尺分段,优化包装支数,才能实现收集与出钢节奏相匹配的最优效果。

轧钢事业部生产技术经营室主任李进说:“这一发现,让我们非常兴奋。也就是说,只要改进操作方法、优化操作细节,就能解决问题。”

在推进精细化操作中,各种操作方法的改变随之展开:

一是优化打包机动作时序,将原来的4次捆扎变为3次捆扎。二是在满足最快出钢节奏的前提下,减小轧件冷床倍尺长度,节省冷剪切剪时间。三是分规格固化冷剪上钢段数,固定支数,按组查根。

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最后的打包机,一点一点向前移,在“零”投入的前提下,先后找到了查支、倍尺优化三个重要制约点,并快速出台了相应的操作规范。

狠抓落实  念好紧箍咒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操作方法的转变及优化,只有职工切实落实到岗位上,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主管精棒生产的精棒作业区作业长崔刚深谙此道。

前部,全面激发士气,确保出钢速度;后部,贯彻落实先进的操作方法,和职工战在一起。带头讲,现场抓;抓干劲、抓细节。各种劳动竞赛,生产达标竞赛紧紧跟上,谁干得好就奖励谁,新的操作方法谁执行得好,就表扬谁。大会讲、小会谈,严肃现场规范。作业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分段包保,跟踪抓落实。

每捆钢材打包周期由82秒减少到75秒,打包速度提升了;

不再按支查,改为按组查,钢材收集效率提高了;

每小时多出2.5支钢、每小时多出1.5支钢、每小时多出1支钢,不同轧材机时产量在不断增加。冷床满钢现象消除,机时产量由80.92吨提高至84吨。

干好了奖励,职工士气足,精细操作的氛围更浓;操作越精细,生产越稳顺,生产效率越高,班产、日产频频刷新纪录!崔刚说:“平均日产跃上1700吨大关,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目标。2月份生产再次刷新纪录,小月份比大月份生产干得还多。”

一种生产的良性循环在轧钢事业部蔓延开来……

攀登永无止境!徐凯说:“按照公司夯实基础,坚持问题导向的总体要求,我们已经将目标锁定在加热出钢、固停时间等关键制约环节的攻关上,全力攻打机时产量、作业率双‘85’目标,向月产新纪录冲锋。”

(关键字:通钢轧钢 精细化操作)

(责任编辑:0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