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年再提“扩大内需” 宏观政策积极向新经济倾斜

2018-4-28 8:36:50来源:中国经营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在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4月23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公报中时隔三年重提扩大内需,引发市场对于下一步政策取向的关注。

会议公报指出,一季度主要指标总体稳定、协调性较好。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新产业成长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态势良好,经济运行内在稳定性有效提升,质量效益保持较好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良好开端。

在此次会议对于一季度中国经济整体情况评价正面的背景下,受访业界专家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近期政治局会议内容叠加,央行降准体现出长期货币政策存边际宽松预期。不过,虽然边际宽松但宽松有度,并且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主基调未变。

宏观政策或现微调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安排 ,4月25日,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非县域农商行以及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降低1个百分点,共释放资金近1.3万亿元,相关银行同时归还所借央行的中期借贷便利(MLF)共9000亿元。两者相抵之后,此次降准净释放资金近4000亿元。

这一举动此前被市场解读为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正在出现微妙的变化。然而,此次会议公报中,特别提出了“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但同时特别提出“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自2014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曾提出“释放内需潜力”,2015年开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今,政治局会议三年来首次出现“扩大内需”的说法 。这期间,历次政治局会议文件均表述为“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

不改货币政策取向,同时又释放扩大内需的信号。对此新时代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向记者分析称,“本次政治局会议中,政策口径发生了一些微调。从过去两年一直强调供给侧改革,这次会议时隔三年再次强调扩大内需,表明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经济增速存在下行压力时,政策向需求端有所调整。”在他看来,此次会议不像之前一样强调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但从近期降准以及此次提出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都能反映出货币政策较去年边际宽松,防止金融监管和结构性去杠杆的节奏过快引发新的金融风险。

在此次降准之前,适逢4月税期高峰来袭,由于没有像以往那样通过公开市场进行调节,银行间市场隔夜回购利率都出现超过10%的成交,最高成交到18%;交易所市场隔夜回购利率GC001也一度增长到18%。

2018年初以来,央行为了满足春节提现、缴税等需求,通过定向降准、CRA、MLF、OMO等方式维持流动性稳定,各期国债收益率均有所下降,企业债券融资规模也开始恢复。在潘向东看来,整体流动性边际宽松。调整OMO利率的作用之一是防止市场产生货币宽松的预期,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

与以往的公报相比,“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这个定调不变,紧跟着的表述从“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变成了“注重引导预期,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阐释这个变化时表示,之前强调要管住闸门,偏紧;这次要扩大内需,偏松。今年经济下行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适度微调是大概率事件。

广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郭磊也指出,货币政策虽难言转向,但基调已有微调。在积极财政政策、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之后,并没有“货币闸门”的惯常表述,而代之以“注重引导预期”,即要有相机抉择上的前瞻性;同时强调货币政策要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结合,与去年底相比,微调特征明显。

在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看来,这反映了政府“稳中求进”的一贯政策立场,在确保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

财税、产业等政策向新经济倾斜

相比货币政策的谨慎表示,财政政策已经显著成为助力经济“稳增长”的关键措施。

4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出台了7项减税措施,支持创业创新和小微企业发展,部署对银行普惠金融服务实施监管考核,确保今年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采取这些减税措施,预计全年再为企业减轻税负600多亿元。

此次出台的政策中,对于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亏损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10年,将目前在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试点的创业投资企业与天使投资个人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按投资额7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优惠政策推广到全国。两项政策显示国家正在把税收优惠更为精准地投放到具体却非常重要的环节,意在为创业投资减税,用税收优惠来刺激资本加大对创业创新领域的投资。

长江证券数据显示,一季度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累计减税90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1.4%。

长江证券首席宏观债券研究员赵伟坚定看多“新经济”。在他看来,从经济自身规律来看,转型后半段,产业重心和政策导向将加速向“新经济”部门倾斜;从政策顶层设计来看,先进制造等“新经济”代表性产业规划已较为充分,当前支持政策也已开始明显向“新经济”倾斜。

在产业政策上,4月,上海市政府对外发布了《深入推进技术改造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施600个示范项目,带动规模以上企业实施5000项技术改造项目。而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民用航空、新一代信息技术将被纳入技术改造重点支持范围。

不仅上海,据公开资料显示,去年底以来,浙江、山东、河北等多个东部省份推出扶持“新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例如,浙江省2月发布关于印发《浙江省智能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同月,山东印发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河北也印发了《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多个东部省份推出扶持“新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也出台。多个省份重点支持领域主要集中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信息技术等先进制造业板块。

赵伟指出,在政策支持下,今年一季度互联网、IT、生物技术等领域股权投资大幅提升,电子设备、半导体等也明显改善,新旧动能切换特征显著。

据私募股权投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IT、互联网、生物技术等“新经济”领域,电子设备、半导体等项目投资也较前期明显改善。

“财税、产业政策对新经济倾斜同样是宏观政策调整的体现。”他说。

在他看来,首先,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财政支出向创新驱动等领域倾斜,多措并举降成本,此前提出的增值税改革、降准、一季度的财政数据以及本次提出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都反映政策对新经济的支持;其次,第二产业名义GDP已经回落,旧经济存在下行压力,发展新经济可以促进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再次,外部环境要求我国必须加快发展新经济,发展高端制造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利于对冲外部环境带来的冲击,同时,提高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降低融资成本,吸引民间投资进入。

在一季度经济数据中,民间投资同比增长8.9%,增速比1~2月和去年全年分别提高0.8个和2.9个百分点,比全部投资高1.4个百分点。

国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边泉水认为,民间投资增速明显回升的主要贡献来自于房地产投资。根据他们的测算,2018年2月,民间房地产投资可能拉动民间投资累计同比4.1%,拉动作用比去年高出1.8个百分点,占民间投资累计同比回升力度的86%。

相比“扩大内需”吸引的眼球,本次政治局会议上其实还出现了一个“首次”,即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作为减税降费工作第一位,同时将推动信贷健康发展放在股、债、汇、楼市前面。潘向东表示,这表明一季度信用收紧的局面之后可能在边际上有所宽松,松紧适度的信用有利于结构性去杠杆以及减少信用收紧给实体经济和市场带来冲击。

“未来融资需求面临回落的压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可以一定程度防止名义GDP增速和融资需求过快回落。”潘向东说。
 

(关键字:央行 经济数据)

(责任编辑:00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