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钢探索实施薪酬机制变革纪实

2016-7-18 14:31:51来源:中商网撰写作者:余亚萍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从“接单员”变为“经营者”,从“坐等”生意上门变为主动外出“跑单”,从“找人干”变为“我要干”,从“发工资”变为“挣工资”……基层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改变,是韶钢探索实施薪酬机制改革所带来变化的一个缩影。

去年开始,为了应对低迷的钢铁市场,韶钢积极开展薪酬机制变革,巧用“薪酬钥匙”,对症下药,打开员工“薪结”,持续深挖劳动效率的潜力点,不断改善经营管理的创效点,让员工在变革中释放出强大的内在能量。

从“接单员”到“经营者”

“以前,做个接单员很简单,卖多卖少一个样,工资基本固定,收入与业绩基本没有关联。”旱涝保收的底薪占工资的大部分,“吃大锅饭”是营销人员薪酬的主要分配方式,在韶钢已经沿用几十年。但是,随着钢铁市场进入严冬,同质化竞争加剧,传统的薪酬分配方式弊端丛生,营销人员或仅仅满足于完成销售任务,或对产品边际效益缺乏关注,从而产生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销售任务完成了,但企业却不赚钱。“固执的底薪”已成为韶钢改革发展的“沉疴宿疾”。

改革就是要敢动“奶酪”。韶钢决定,动一动底薪这块几十年的“奶酪”。对此,“底薪文化”根深蒂固的一线营销人员难免会产生思想波动。面对这一实际,韶钢坚持首抓观念更新,人力资源部、营销中心等单位通过前期调研、中期动员、事后跟进分析等方式,结合座谈交流、动员答疑等多种形式,力求在员工中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在改革方案出台前后,更是通过一对一谈心等方式,使新方案的知晓率达到100%。

经过几个月的酝酿,一场以打破“底薪文化”为目标的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在营销领域应运而生,全新的《营销中心销售业务绩效激励方案》破茧而出。新的考核机制大幅度减少基本底薪的发放比例,同时,加大了可浮动绩效工资的比例,绩效工资与销量及边际贡献完成情况直接挂钩,工资总额上不封顶。这一机制转变使营销人员从简单的“接单员”逐步转变为“经营者”:一线营销人员变“坐商”为“行商”,他们积极深入市场找用户、找销路,随时关注客户需求,动态跟踪产品销量、价格等情况,根据产品边际贡献调整销售策略,常常是白天走访客户,了解市场,晚上打订单,开总结会。每个寂静的深夜,营销中心业务群依然热闹如昼,那是那些“精力过剩”的业务员们在群里讨论工作。销售业务绩效激励方案,有如一枚重磅催化弹,让各个销售业务组的成员心里都暗暗憋着一股劲,不断自我加压,积极主动争取钢材资源,提高销售业绩。今年1—4月,公司销售完成率达到109%;1-6月,营销业务已经完成年度边际贡献的96%。

“营销人员的改变还直接促进了公司整体销售渠道的优化——减少了年度协议用户,提高了自营用户。”韶钢营销中心党委书记郭剑峰如是说。以前,韶钢采用年度协议销售模式,年度协议客户一度占比约70%。该模式是一把双刃剑,好处是比较省事省力,坏处就是自家的利润蛋糕被协议客户分走了一块。营销人员变为“经营者”后,主动自我加压,提出将协议用户的比例减少到54%,自营比例提高到46%。今年前6个月,韶钢新开发终端用户46家,自营比例较去年明显提高,为企业创造了良好效益。同时,由于自营水平提高,大大增强了产品库存调控能力,使韶钢销售做到了策略销售,既实现了利益最大化,又避免了市场大幅回调风险。韶钢营销中心营销管理部总经理万越说:“现在,营销人员有干劲、有激情、有思路、有方法,销售工作从指令性推动转变为员工自动自发自主开展。下个阶段,营销人员将进一步提升自营销售能力,争取板材、工业线材和特钢全部实现自营销售。”

从“撒胡椒面”到“精准发力”

最近,韶钢炼铁厂一位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员工把妻子从外地接到了韶钢,重新购置了家电,安下心来在韶钢工作。而就在半年前,他把电视、空调都卖了,准备辞职离开韶钢。他的180度的大转折,主要缘于韶钢实施的核心人才激励机制。

以前,在收入分配上,吃大锅饭的现象还是比较明显的,收入分配人人有份,犹如“撒胡椒面”。从去年开始,韶钢从公司层面对薪酬分配做了认真的梳理和分析。通过梳理,韶钢发现核心人员与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很小。韶钢炼铁厂生产技术室主任廖经文说,主任师属技术业务岗位上较高级别,而一个主任师的工资收入也仅仅只是公司内部普通员工的1.8倍,这在行业内是比较罕见的。这种“撒胡椒面”式的分配机制造成了骨干缺血、核心心灰、人才流失。“原有的分配办法,让我们这些基层的骨干员工感到心寒,感到自己付出的辛苦劳动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大家工作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人心思动,有一种被边缘化的失落感。”一位炼铁厂高炉炉长说道。

在公司管理中有一个“二八法则”,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企业的核心人才通常只占企业员工总数的20%,但他们却集中了企业80%的技术、管理、客户、营销、品牌等资源,创造了80%的企业绩效。显然,企业核心人才是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找到企业自身“薪结”所在后,韶钢开始“对症下药”,推出核心人才薪酬激励机制。然而,求医易,治病难。专项激励的困难在于——缺钱。去年,韶钢的年度工资总额不仅没有增量,还因经营困难,工资总额下调了几千万。“这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一位管理人员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改革就是要闯难区。在按集团公司要求做好工资总额管控的同时,韶钢召开党政一把手会议,层层传递公司经营形势,提出:优先保障基层和骨干员工收入。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韶钢下决心拿出一块“蛋糕”,实施核心人才激励机制。

韶钢从岗位重要性、员工绩效、替代难度三个关键要素对核心员工进行识别,并将识别筛选出来的企业核心人才放入“核心人才蓄水池”。同时,公司划出专款,专门用于蓄水池里关键岗位、骨干、核心人才的激励。在奖励分配的过程中,为了杜绝“旱涝保收”和“穷庙富方丈”现象,韶钢坚持一个原则——骨干薪酬多少,必须看业绩好坏。由韶钢人力资源部作“黑脸包公”,密切关注二次分配,及时跟踪各单元员工绩效考核,奖金分配向真正作出贡献的核心员工倾斜。据统计,去年一年,在韶钢工资总额投入同比大幅减少的情况下,18%的核心员工收入增加。韶钢人力资源部、党委组织部部长李怀东表示,对于骨干的薪酬激励制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给核心人员涨工资,而是要通过改变收入结构和激励方式,激发骨干员工的激情和创造力,让核心员工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核心人才激励机制不仅打破了原来“撒胡椒面”式的分配,还像一把“薪酬钥匙”,打开了骨干员工们的“薪结”。炼铁厂烧结分厂厂长李圭文介绍说,现在我早上一起来,第一件事不是刷牙洗脸,而是打开厂里的微信群,关心厂里的生产状况。今年以来,我们炼铁厂在实现稳产、顺产的同时,有些高炉还不断刷新日产历史纪录。

从“找人干”到“我要干”

去年,韶钢快速实施了产线和人力资源“瘦身”。“瘦身”后的“协力回归”成了韶钢最紧迫的任务之一。作为基层员工,最直观的感受是,活多了,活多干了,那钱怎么分?基层员工的薪酬改革如箭在弦上,到了不得不发的时候。

薪酬分配的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当收入分配改革涉及到人数众多的一线员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钱袋子”的时候。“推动基层员工薪酬改革的关键在于寻求凝聚共识和利益分配的‘最大公约数’,这样才能在改革转型中形成最大合力。”李怀东说:“这个‘最大公约数’就是员工得实惠,韶钢得发展。”

找到了“最大公约数”,韶钢决心带领员工进行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为了使员工和企业都受益,韶钢对于协力回归奖励改革方案的出台采用充分论证、稳步推进的方法。“一批又一批数据的汇总、分析和测算,一次又一次的观点碰撞和头脑风暴,一个又一个方案的修订和完善,我们的目标就是,使每一项改革方案都能更接地气,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人力资源部薪酬福利室主任曹玉娥说。

在充分听取了一线员工和基层管理者的意见后,韶钢协力回归奖励方案正式出台。在奖励分配上,严格按照分类管理、兼顾公平、体现激励的原则,向生产一线以及苦、脏、累、险等岗位倾斜,变“发工资”为“挣工资”,变工作“找人干”为“我要干”。炼钢厂党委书记、工会主席王明根提到协力回归奖励时算了一笔账:如果减一个人,公司按照每人每月核定金额给予奖励;如果减一个协力项目,则按照该项目人工成本的一定比例直接奖励给团队和个人。这可不是小数目。

工资“指挥棒”发生转向,一线工人开始发生变化。“上午早到半小时,晚上多干半小时,省下‘保姆钱’,留下给‘主人’。”炼钢厂设备管理室机械工程师莫李云用这句话作了个总结。炼钢厂维修车间冶电班班长曾涛说,以前干得少,拿得也少,工作服一月穿下来,干干净净的。现在活多了,换电缆、更换备件,什么活都干,工作服一两天就穿脏了。到了发工资的日子,奖金有时能比原来多拿30%。

除了协力回归奖励,韶钢还加大绩效工资与各单元KPI及公司经营业绩的挂钩幅度,并拿出一定额度作为单项奖励,激励在能力提升、降本增效中作出贡献的员工。这其中,韶钢还特别规定,公司D层级以上人员不参与分配,真正把奖励用于基层员工。板材厂设备管理室主任刘金波说:“通过开展降本增效专项奖励,让我们员工感受到,干与不干有说法,干好干坏不一样,成本效益升降有差别。”他介绍说,今年年初,仅在板材厂一个厂,就成立了“宽板电耗降本”“宽板工序热处理炉氮气消耗降本”等43个重点项目攻关虚拟管理团队,以精细化管理,开展能力提升和降本增效工作。目前,对于降本增效业绩突出的项目和个人,一季度已兑现奖励。

去年一年,韶钢用0.65亿元的专项奖励撬动了公司6.9亿元的降本额。薪酬制度改革这把钥匙将广大基层员工的潜力充分调动起来,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关键字:韶钢 薪酬 变革)

(责任编辑:00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