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荣的“沙钢辩证法”

2015-7-31 8:42:25来源:中国冶金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编者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钢铁行业面临新一轮的转型升级,其核心就是市场化转型。

在刚刚发布的2015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江苏沙钢集团以403.34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居第274位,比去年上升了34位,是全球钢铁企业中排名上升最多的企业。沙钢作为我国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民营钢铁企业,用40年时间,从轧花厂转型为轧钢厂,再发展壮大成为世界500强企业。2014年,沙钢集团实现净利润2.84亿美元。沙钢的数次成功转型都离不开市场经济下“一切从市场出发,把握市场变化规律高效创新”这一发展理念,这便是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的“沙钢辩证法”。

日前,《中国冶金报》记者前往沙钢集团对沈文荣进行了专访,并对近年来沙钢的实践进行了深入采访。本期刊登《沈文荣的“沙钢辩证法”》一文,希望读者跟随记者的笔触,倾听这位智者的思想。后续,我们还将陆续推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沙钢实践”特别报道,以飨读者。

2015年7月11日,台风“灿鸿”从张家港市掠过,雨润沙钢,空气清新;不远处,5800立方米大高炉的英姿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

时针回拨到1975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前3年。与国民经济整顿等重大事件相比,江苏省沙洲县锦丰轧花剥绒厂建了一个轧钢车间似乎算不上是新闻。自然也不会有人想到,邓小平同志此后将吹响改革开放的伟大号角,改变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而脱胎于这个轧钢车间的沙钢集团,将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世界500强(2015年居274位)企业、经济效益最好的钢铁企业之一。

40年风雨,沙钢迈上了一个又一个发展的台阶,而几乎每一次都引来业内外的强烈关注。在争议—实践—认同—再争议—再实践—再认同的循环中,沙钢演绎出一条“真正的市场主体”所特有的市场化发展轨迹,为中国钢铁工业注入了一段活力迸射的市场基因。

沙钢集团生命力的源泉是什么?快速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未来,沙钢将迈向怎样的高度?

今天,在国民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上述这些问题已不仅是《中国冶金报》记者之问,也是迫切须要市场化转型的钢铁行业之问。而从根本上回答这些问题,须要从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的“沙钢辩证法”———一切从市场出发,把握市场变化规律高效创新———开始。

“沙钢是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不断发展的,一直走一切从市场出发的路子,坚持快速创新、高效组织的行为准则,最终要打造百年老厂。”午后时分,年届70岁的沈文荣向《中国冶金报》记者回顾了沙钢之路。沈文荣的“沙钢辩证法”亦如历史画卷般展开。

企业发展的战略思维:

一切从市场实际出发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邓小平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习近平

“我们厂的日子不是过得很好吗?投这么一大笔钱,会不会把我们拖垮?”1987年10月的一天深夜,一位老职工来到沈文荣的家里,表达自己对沙钢准备和香港方面合资全套引进英国比兹顿钢厂75吨超高功率电炉、连铸、连轧一体化短流程生产线的担忧。

这时的沙钢已是全国窗框钢的重要生产基地,经济效益很好。沈文荣再投巨资建设25万吨现代化钢厂的决策,在厂内外引起很大的疑虑甚至争议。

沈文荣认真听着大家的意见,交流着,思考着,最终统一了大家的思想:“技术改造和新建,我们必须考虑到今后10年的情况”“不上这条生产线,我们就形不成适度规模,就永远摘不掉技术装备落后的帽子,就没有市场竞争能力”……

40年来,沈文荣做出了一系列事关沙钢转型发展的重大决策,也不止一次面对来自各方面的质疑。但他每次都做出了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决策。其背后,是沈文荣一切从市场出发的战略思维。

“当时我们感觉到,不仅我们需要钢铁,市场上对钢铁的需求也很大。”回忆起1975年初办轧钢厂时的情景,沈文荣说。当时的轧花厂是办得很好的。为了把企业办得更好,同时,鉴于当时钢材十分紧缺的情况,沈文荣决定办轧钢项目。“初办轧钢厂时,一无资金、二无设备、三无技术,但是还是克服了各种困难,搞成了。”沙钢第一次主业转型就这样开始了。

时间回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恰恰在这一年,沈文荣出任厂长,开始带领企业闯市场、打天下。

“在建厂初期,沙钢的年产量仅有20万~50万吨,而品种多达六七个。在当时的产能和工艺技术条件下,我们就思考要在某一个产品上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的优势和特色,高人一筹,独占鳌头。”沈文荣开始考虑未来市场布局和品牌塑造问题。

根据中国建筑市场和苏南民居改善提升对钢材的需求情况,“以钢代木”势在必行。沈文荣决定选大厂不愿干、小厂干不了,而且有着广阔发展前途的窗框钢作为主导产品,并且明确提出“冲出全省,产品质量在全国争第一”的奋斗目标。

“当时,我们周边也有不少乡镇企业在生产窗框钢。”沈文荣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我们就把小圆钢、螺纹钢全部拆掉,集中精力建成7条、9个系列的窗框钢专业化生产线,以35万吨规模占领了全国65%以上的市场。我看别人怎么和我争!”就这样,沙钢成功实现了首次产品的转型升级,获得了滚动发展所需的宝贵原始积累。

“要说这一次转型的经验,我觉得就是要定位准确,实施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成本低、品种全、质量高,小产品完全可以做大市场。”沈文荣说,“这条经验在我们以后的发展中还是坚持了的。后来,我们的产品一上就是好几条线,都很成功。”

然而,市场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几年以后,铝合金、塑钢等新型建筑钢材出现,沈文荣敏锐地察觉到,窗框钢的生命周期即将到头。这也催生了沙钢全套引进75吨超高功率电炉、连铸、连轧一体化短流程生产线的决策。这条在当时尚属国内首例的生产线在1991年全线调试贯通。后来,这条生产线被国内钢铁专家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第三次革命的样板”。

1993年,沈文荣又决策兴建了世界最先进的90吨超高功率竖式交流电炉、连铸、连轧中型短流程生产线。

1992年的中国,伴随着“春天的故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确立,一股建设热潮涌遍神州。沙钢集团现代化生产线生产的高速线材、螺纹钢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个建设工地,满足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引发的市场需求,取得了极好的经济效益。这一次,他们同样坚持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几条长材生产线一起上,很快树立起了沙钢的市场品牌。

进入21世纪,考虑到产品结构过于单一,沙钢集团又引进建设650万吨钢板工程。到2006年,该项目的1700毫米热卷板生产线和5米宽厚板生产线竣工投产后,沙钢工艺装备迅速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实现了生产结构从短流程向长、短流程结合的转变,钢种从普钢向优特钢转变,产品结构从长材向扁平材转变的跨越,生产能力超过千万吨,一举进入世界钢铁“第一方阵”;近年来,沙钢又新上1420毫米冷轧线、5800立方米高炉等。

从轧棉花到轧钢材,从窗框钢到长材,再到板带材,沙钢步步转型,步步成功。

“那时,很多人用西方的板管比要求我们上板管。如果上世纪90年代初就搞板管,我们就倒霉了,因为提前了一二十年。”说起市场的变化规律,沈文荣感慨良多。“总结我们的经验,就是在每一个时期都生产市场需要的东西,超前了不行,落后了也不行。超前了,没有市场怎么办?落后了,市场被别人占领了,你又丧失了机遇。”

不错,这就是沈文荣这位生于市场、长于市场的企业家一切从市场出发的战略思维———综合考量各种市场变化因素,把握主要矛盾,不片面、不盲从,看得准、抓得住。

市场竞争的行动准则:

实施高效率的创新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邓小平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

———习近平

“我知道,沙钢的这些人像猴一样精,他们是不会做吃亏的事的。”这是本世纪初,当听到有人反映沙钢引进德国蒂森克虏伯钢厂的设备是“买了一堆废钢”时,一位国家部委相关领导说的话。

“我们沙钢买废钢?怎么可能!这条线投产后,当时业内普遍认为,要了解世界最先进的生产线,到沙钢看看就行了。”沈文荣说,“国外也就这样。”

确实,不论是前文提到的大开大阖的专业化、集约化生产,还是常常吸引业界眼球的创新项目建设,沙钢人在市场竞争中很少吃亏。其背后是沙钢无所不在的创新举措,以及沈文荣有关创新的辩证法:“市场经济下搞创新,效率决定着创新的效果。”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钢铁工业进入了大量引进国外设备的时期,但是大部分设备技术的引进是分段引进的,需要不断改造升级。

“搞创新,建项目,就是要紧紧跟踪世界钢铁发展潮流,坚持高起点,一步到位,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尽管看起来当时投资大一点,工作量繁重一点,但是技改项目搞好了,可以保持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先进性,长期来讲是节省了投资,是科学的决策。”沈文荣认为。

2002年,沙钢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决定建设650万吨钢板项目,将多特蒙德钢厂数十万吨设备从莱茵河畔搬到长江之滨。

“当时德国人都以为我们会一部分一部分地买他们的设备。结果我们呢,用最低的价格2亿元人民币买了他全套设备,加上烧结、焦化工序,吨钢投资只有2000多元。而类似企业的吨钢投资至少要六七千元,怎么和我竞争啊?”沈文荣说。

从这个项目的引进到施工建设,沈文荣向《中国冶金报》记者强调了“高效组织”的重要性。从主体设备引进开始,沙钢就与国际知名企业奥钢联全面进行技术合作,按照工艺技术装备15年内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总体要求,采用当时世界先进的冶金前沿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对整个生产工艺流程全方位进行技术创新和优化提升,使整个项目具有当今国际一流水平。

“当时,我们把设计院、施工单位、专家顾问一起组织起来出国考察,设备如何拆迁,拆回来怎么建,哪里须要改造、怎么改造,都一次性搞出方案,在设备上全部做好标记。当时工作签证太慢了,我们给几百人全部办成旅游签证。”沈文荣说,“不这样的话,人员来来回回出国考察、汇报,没有个两三年是搞不成的。我们呢?13个月全部拆运回国,18个月就陆续投产了。”

“决策之后,就要毫不动摇地下决心尽快把它做好。慢了就失去机会了。”沈文荣说。2005年~2008年,中国钢材市场形势一片大好,沙钢享受到“快”带来的红利。

“快,就可以产生竞争力。”沈文荣说,“要创新、要发展,哪里没有风险?其实很多风险都是自己造成的。1年的事情3年干完,好项目也失败;3年的事情1年完成,坏事情也变好事情。”

这些年来,沙钢每年用于技术创新的投资,少则几亿元,多则几十亿元,每个项目投资,分分厘厘都用在刀刃上,建一个,成一个,见效一个,其背后都体现着这种对高效创新的追求。

“始终强调要当好项目设计的主人,决不当项目设计的奴隶,牢牢把好设计、招标和建设速度‘三个关’,该花的钱再多也得花,该省的钱一分也得抠。”沈文荣强调。

沙钢润忠钢铁有限公司90吨超高功率竖式电炉、连铸、连轧高速线材生产线建设,设计院预算至少要花20亿元,实际只花了13亿元,而且很快投产获益。2002年6月,沙钢引进世界先进装备建成年产100万吨能力的100吨电炉特钢生产线,总投资仅2.48亿元,工期只有短短1年多。2006年,沙钢建成650万吨钢板项目,总投资比国外同类工程节省30%以上。

“正因为我们像搞房地产那样搞项目建设,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我们沙钢以1400多亿元的总资产,形成了3000万吨钢的产能,而国内外钢铁同行要花两倍的钱才能建成。”沈文荣说。

当然,决策快、实施快,并不代表不民主。沙钢在重大项目决策上,总是要经过先放风,听取职工、干部、专家的不同意见,最后由班子拍板决定,并立即实施。“民主不是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而是听取不同意见后决策。决策成功与否也取决于很多因素,效率低也是风险。”沈文荣认为。

这又是一套沈文荣有关创新的辩证法:坚持系统思考,科学配置资源,追求高效率的创新。

面向未来的布局谋篇:

打造百年沙钢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习近平

进入“十二五”最后两年,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钢铁业压力骤然增大:产能过剩愈发严重,环保压力如暴风骤雨,而钢铁企业亏损在不断扩大。转型升级,路在何方?

保持平常心态有助于我们科学理性地分析形势。中国钢铁“过剩”到什么程度?如何科学分析和正确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未来20年,哪些要淘汰?哪些要保留?对优秀企业和落后企业如何区别对待?

“从世界市场的高度来看,钢材并不严重过剩,北美、非洲、中东和东南亚等地区都有钢铁产品的市场空间,如果国家将传统产业放到新的战略位置,就可以在调整中谋求新的发展。”沈文荣认为。

世界的眼光,这便是沈文荣的辩证法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他对于行业形势的判断,正是站在全球市场的角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做出的判断。

“大国要有大国战略,所谓的新兴产业要搞,但不能放弃传统产业,制定产业政策要面向世界竞争,到国际市场上赚钱才叫能力,所以中国钢铁工业的调整必须要与世界经济格局结合起来。”沈文荣表示。

近两年,我国钢材出口快速增长,预计今年全年将突破1亿吨。这也引起了世界部分国家的恐慌和国内管理者的忧虑。

“当然,中国钢铁产业20多年来一直在争论中发展,曾经有的人说1亿吨就够了,有的人说5亿吨就太多了,目前中国粗钢产量超过8亿吨。但是,如果没有这些生产能力,或者说压缩掉一半,按照中国的实际需要,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弥补。这是正确认识钢铁行业的基本点。”沈文荣分析。

“道理很简单,那就是除去中西部开发,经济发达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还没有全面完成,中国人口又那么多,在10年~20年左右的时间里,钢铁还是存在发展空间的。”沈文荣认为。

沈文荣表示,钢铁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必要的,但是,必须防止判断失误,特别是对“产能过剩”的界定问题,因为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过剩经济,有过剩就有竞争,就可以优胜劣汰。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钢铁产业也曾经过剩30来年,他们也是通过优胜劣汰调整的。沙钢1987年从英国引进75吨电炉生产线,后来从德国蒂森克虏伯收购25万吨装备进行创新改造,建设650万吨钢板项目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那么,已经跻身全球领先梯队的沙钢,如何走向未来?

沈文荣表示,沙钢在每一个阶段都是有目标的。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阶段的目标,实施不同的战略。目前是制定沙钢第九个五年规划的时期,也是沙钢发展的关键选择时期,现在已经有一个初步的框架;长期是坚定不移地实施‘建设精品基地,打造百年沙钢’的发展战略。”沈文荣介绍。

首先,选择钢铁不会放弃,下决心做精做强,在现有产能平台上对产品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如对螺纹钢等建筑用钢进行收缩,对市场空间大的超薄型机械产品用钢等多生产。有选择性地对能够与沙钢集团优势互补的钢企,以及地理位置合理、有市场空间的企业适当兼并重组。

其次,全国20多家大型钢铁企业都整体上市,唯有沙钢尚未整体上市,沙钢要进一步规范创新企业管理模式,使得资产证券化。

再次,合理布局,搞好非钢产业投资。沙钢将坚持“钢铁为基,多元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的质量、效率、效益。沙钢在上一个五年规划已经开始布局非钢,非钢产业投资比例占15%~20%;未来5年,沙钢在非钢方面的投资还会增加,力争达到50%的效益来自非钢产业;5年至10年后,非钢产业的效益要超过钢铁板块,即使将来钢铁板块亏损,靠非钢的利润也能生存发展。

“中国不是什么产业都是亏本的。我们投资了江苏银行、苏州银行、内蒙古银行以及保险、基金等,都是金融板块的,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投资。靠这些投资,5年、10年以后,工资钞票还是有的。要在最困难的时候挺过去。挺过去就成功了!”沈文荣说。

可以想见,下一个5年,沙钢将经历新一轮的转型发展。

“10个企业10个都倒了,我也只好倒了;但如果10个中,有2个不倒,其中就一定有我。”沈文荣说着笑了起来,笑得很自信。

沈文荣有理由自信。他在40年的实践中形成的“沙钢辩证法”———一切从市场实际出发谋划企业的发展,坚持实施高效率的创新———将驱动沙钢实现百年老厂、基业常青的目标。如果对此进行进一步的解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企业运营决策中所应把握好的几个重要节点:始终扣紧企业可持续发展这个目标布局谋篇;随时捕捉、权衡不断变化的各种因素,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形成对市场规律的正确认识;既放眼长远又兼顾企业实际情况,选准市场竞争的切入点果断决策;全力以赴调动各种资源,主动适应,大胆创新,高效组织。这套辨证法产生于沙钢的实践,也能作为一项重要理论成果为转型升级中的钢铁行业提供参考。


 

(关键字:钢铁 沙钢 资源配置)

(责任编辑:00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