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贸不良贷款风险待确认

2013-8-29 8:37:08来源:证券时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随着2005年以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逐步开展,特别是在2009年“四万亿”刺激政策出台后,商业银行通过仓单质押、联保互保等创新担保方式发放钢贸贷款渐成潮流。据报道,2011年末,全国钢贸类贷款总额已近1.89万亿元,占银行业贷款总额约3.5%(同期全国贷款总额约54万亿元)。

2011年下半年以来,受国家加强房地产调控和清理整顿地方融资平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钢材下游需求随之走弱,钢价开始大幅下跌,钢材滞销日益严重,钢贸企业经营愈发困难,特别是上海银监局和银监会相继发布钢贸行业贷款风险提示后,商业银行普遍收缩钢贸贷款规模,钢贸行业资金紧张局面“雪上加霜”,贷款风险开始显现。主要通过“联保互保”形式进行融资的钢贸企业则是“三角债”的高发区。

2012年8月,因贷款到期无法偿还,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等打包起诉上海翘首、上海宁松工贸等二十余家钢贸企业。公开信息显示,至2012年三季度末,上海地区钢贸贷款月共计1975亿元,占全市中资银行贷款余额的4%,其中有约275亿元已转为不良贷款。

民生银行是介入该领域较深的银行之一,其2012年末钢贸贷款余额约为300亿元,钢贸不良贷款余额为5.9亿元,不良率2%,远远高于年报0.76%的不良率。2013年3月18日至4月17日,上海市有209起银行起诉钢贸商的案件开庭,涉及23家银行。从8月初开始,上海地区即将在一个月内开庭的钢贸金融纠纷案高达302起,其中涉及民生银行的钢贸案共有29 起。

风险由点及面

钢贸不良贷款在2013年上半年集中爆发。2012年年底,由于不良出现的面积较小,还有银行支行行长为保年终奖,帮钢贸企业还利息的。有的钢贸贷款虽然逾期了,但还能正常还利息,对这种情况的贷款,银行尽量采用延期、展期、借新还旧的方法先拖个一年半载,只求不在报表上体现出来。但一两个个案可以掩盖过去,当大面积出现的时候,银行没办法掩盖了。民生银行是涉及钢贸不良贷款较多的银行。

目前钢贸问题贷款集中爆发期已过,钢贸企业跑路的已经跑了,银行正处长追偿、打官司和收尾阶段。银行按程序处理不良贷款的事宜:第一步是追讨、查封,对房产、钢材等抵押物等能追讨的尽量追讨;第二步是不良贷款打包出售,降价卖出。

从过往的钢贸贷款经营情况看,商业银行在钢贸贷款中可以获得上浮30%的“超额利润”,以及相当于贷款近60%的承兑汇票保证金存款,除此之外,还可以搭售理财、基金、保险(放心保)等周边产品。正是在这些丰厚收益的吸引下,部分商业银行才对钢贸贷款潜在的风险或者利欲熏心,毫无察觉,或者心存侥幸,甚至故意而为之。

银行现在对钢贸贷款唯恐避之不及。很多小银行采取一刀切的态度,如宁波银行、上海银行等,坚决不给钢贸企业任何贷款。大的钢贸商还能从大的银行借到贷款,但也只能保存量,没有增量。小的钢贸商只能“曲线救国”,贷款用途不填钢材,填木材、水泥借款。

根据调研的结果显示,西本新干线(大宗商品流通服务领域的研发、运营、咨询、投资的大型集团化公司,中国最大的钢铁现货交易平台之一,中国钢铁PMI指数的唯一发布解读机构,其发布的西本指数、西本指导价已成为国内商品价格走势的重要参考依据)目前可获得银行30亿元的贷款,其中40%为6个月期贷款,上浮10%不到;另外60%为票据,利率之前为每月3‰,6个月时为每月9.5‰,现在为5‰,整体成本比贷款便宜。

很多钢贸贷款留作它用,特别在2009年天量信贷时,很多资金流向投资,如地产、葡萄酒等。也有买豪车、豪宅、商铺的。如果是住宅还好,但买商铺的很多都有损失。还有做高利贷,有的中型企业贷款利率6%左右,借其他人10%还多。

钢贸融资的业务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钢材作动产质押;二是联保贷款;三是地产抵押贷款。在实际操作中,有时三种模式会混合使用。

钢材质押过程中,由于质押的钢材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如钢材等货物进出频繁,很难保证货物的价格、数量、规格、质量等和质押合同所签订的目标货物完全吻合一致,银行很难判别自己的货物是哪一部分。2009年那一拨,实际重复抵押率达到200%-300%,有的高的甚至一批货抵押了5次。

不良贷款风险延后

上海周宁商会占据了上海钢贸60%-70%的份额,商会内部很团结。由于联保可以获得比单家贷款更高的贷款额度,也有利于获得增信。在2011年之前,一直是周宁商会内钢贸企业贷款的普遍模式。十年内没有发生过一笔坏账。只要出现个案,如当时无锡老板跑路,都是由商会的联保企业分摊亏损,承担下来。但自2008年后钢价持续大幅下跌,钢贸商纷纷扛不住,钢贸成为集中爆发的风险点。

2009年时只要用周宁的身份证,就能很容易地贷出50万元,但现在看到周宁身份证,连信用卡都要停。这一轮风暴当中,正经做钢材贸易的钢贸商(而不是用贷款投资房地产等)情况还行,但也受到联保牵连,有的也跟着倒。

目前钢贸经营比较正常的一是福建长乐的钢贸商,自己有钢厂,自产自销,以钢厂名义贷款;二是浙江的钢贸商,他们自身的资金充足,而不是靠联保。

钢材价格由2002年至2013年,经历了由顶到底的过程。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降到十年低位,地产投资也大幅回落,钢材需求下降,产能过剩,销售利润率大幅下滑。螺纹钢三级钢的吨钢价格由2008年的5700元降到如今的3600元,利润也由500元-600元每吨降到不赚钱,销售利润率由高点时候的8%之多降到2012年的0.04%,如今在0.1%左右。

6-8月,在钢厂减产、原料价格、政策面多重因素影响下,钢价出现熊市中的反弹,价格反弹了300元。钢铁库存由年初的2234万吨,降到现在的不到1500万吨,降幅达32%。大钢厂通常要保持二十多天的库存,7-8月订单高,有的小钢厂甚至出现负库存。库存低于同期,而产量创新高,根据产量+净出口-库存计算的表观消费率,由2012年的3.8%上升至8.1%,说明2013年的需求好转。但利润回升依然缓慢,因为原料无法自主定价。铁矿石的价格由年初的160元降到109元后又反弹到如今的143元,而钢材现货价格才涨9%。

钢铁行业不能算是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产能利用率为78%,只能算轻度过剩行业。去杠杆后,钢贸行业基础夯实,回归真实贸易。对钢厂而言:第一,大宗商品上涨周期结束;第二,由于三大矿投产释放,2014年达1.2亿吨的量,中国长期要消化,但粗钢增长其实难达到那么高。铁矿石价格长期看跌,预计会跌到110元左右。原料定价权改变,有利于加工利润的提高。因而钢厂盈利有望改善。

钢贸行业不良贷款的集中爆发有其特殊性。

一是该行业本身的风险并不大,即使钢材价格持续下跌,若企业只是经营钢贸,也不会产生大的损失。然而风险主要来自重复抵押以及联保制度放大杠杆,并且贷款获得的资金大量流入了房地产等其他行业。当资金流入的行业景气度下行时,这种模式不能持续,带来资金链的断裂。

二是钢材是比较适宜用做抵押物的物品,因其易保存、标准化,而且价格波动相对不大,即使是废钢,价格也是有保障的。因而便于企业用来抵押获得贷款。

类似钢贸这样易于通过重复抵押放大杠杆的行业并不多,也很少有商品有钢材这样的特性,比较接近的如铜贸。在钢贸不良贷款爆发之后,银监会也对铜贸企业的贷款进行了约束,但由于铜贸规模相对不大,也没有钢贸这样集中,发生类似不良贷款的情况的可能性也不大。目前企业多以房地产作为抵押品获得贷款,若地产价格不发生大的波动,某一个行业集中爆发不良贷款的可能性不大。

尽管在钢贸行业层面上,不良贷款的情况已经充分暴露,但银行处理这些不良贷款的过程尚未结束。目前反映出的不良贷款数字可能被低估,随着贷款到期及司法程序结束,民生银行等钢贸贷款较多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或会上升较快。

钢贸贷款持续发酵,已经引起了商业银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但目前主要的防范对象仍停留在钢贸企业范围内。然而,未来钢贸贷款风险仍有向上游钢铁行业传递、进一步放大的可能。一方面,现实中钢厂一般与钢贸商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一旦钢厂为了消化库存,与并无购买需求的钢贸商签订假的购销合同,由钢贸商以库存钢材质押向银行贷款,最终就相当于银行以贷款购买了钢厂库存,风险就会转嫁到银行身上。

(关键字:钢贸 贷款)

(责任编辑: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