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造船转型“无级提速”

2013-5-16 8:54:16来源:国际船舶网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我们快速实现了由军品为主向军、民品协调发展的重大转变;快速形成了军用舰船特种船(船型 船厂 买卖)、商货船和海洋工程(船型 船厂 买卖)等四大产品系列与十几种民用船型产品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快速实现了从建造通用、低端低价船向建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船舶与海工产品的历史跨越……”广州中船黄埔造船(位置 船厂 新闻)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陈忠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三个“快”字诠释了该公司加速转型升级收获的丰硕成果。

黄埔造船在进入新世纪后的十几年里,是如何以“无级变速”之势实现平稳快速转型的?秘诀在哪里?

机遇要抢得快

产品结构单一、综合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低位徘徊曾经是困扰不少老军工企业的顽疾。虽地处开风气之先的改革开放热土广州,但黄埔造船有着同样的切肤之痛。

新世纪初,中国船舶工业正孕育着跨越大发(船机库 位置)展的历史机遇,中国大踏步地向世界造船大国强国的目标迈进。一时间,各地船舶企业群雄并起,高歌猛进,旧的格局逐步瓦解,新的格局加速形成。“当时,黄埔造船只是中船集团公司旗下的‘后进小兵’,仍陷在传统的发展方式中亦步亦趋,连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造船模式都还没摸着边。”一位曾在黄埔造船管理层工作过的老员工这样说。

转型升级,关键还要看领导观念自身的转型和升级。“不在自我的发展中新生,就在别人的发展中消亡。”对于长期以来习惯于建造几百上千吨小船的百年老厂而言,无论“转型”,还是“升级”,都是全新的挑战。各地船舶企业尤其是周边企业的快速崛起,让黄埔造船的领导班子对转型有了更加紧迫的认识。

然而,一辆汽车只有拥有坚实的底盘,才敢于在弯道进行超越。这期间,黄埔造船抓住老厂改造、新厂建设的历史性机遇,迈出了几个关键步伐。

长洲老厂区脱胎换骨,初现现代化造船企业的雏形。该厂区有100多年的历史,黄埔造船通过军工技改、流程再造、管理提升,使长洲老厂区这棵“老树”开出了“新花”,具备了3万吨以下船舶的建造能力;改造后的钢料加工能力从年产几千吨提高到10万吨级,管子制作能力从年产3万根提高到30万根,满足了急剧扩大的产能需求。

龙穴新厂区快速建设。以往,囿于珠江内河一隅,岸线曲折,水深较浅,场地不足,黄埔造船一直缺乏施展拳脚的大舞台。他们抓住龙穴造船(位置 船厂 新闻)基地建设的机遇,快速推进龙穴军工与海洋工程区建设,30万吨级干坞、生产车间、港池码头、600吨和900吨龙门吊(产品库 求购 供应)、平台滑道等硬件设施渐次建成。

“通过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并用足政策,我们这10年里对老厂区进行了4次技术改造和3次专项工程建设,累计筹集和投入5亿多元,相当于半个世纪固定资产存量的5倍。龙穴新厂区也累计投入近30亿元。”黄埔造船规划建设战线的员工告诉记者。

如果说,硬件设施建设为黄埔造船打造了坚实的“底盘”,那么,直接将其送进快车道的,就是2007年前后的火热市场。面对当时难得的市场机遇,在经营战线上,他们主动出击,当年就刷新4项纪录:成交金额创下新高,新接订单165万载重吨、金额达97亿元,超过“十五”计划的36%;大型船舶接单实现零的突破,批量承接3.2万载重吨货船20艘、7.6万载重吨货船12艘;而2艘高技术5万吨半潜船(船型 船厂 买卖)的签订,更是成为黄埔造船进军造船高端领域、打造国内一流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基地的新起点。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造船市场也陷入了低谷。然而,就在“寒冬”来临之前,黄埔造船仍奋力一搏,抓住了黄金船市的尾巴,做好了“冬粮储备”。在2008年后船市一片萧条之时,黄埔造船仍收获了可观的订单。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该公司年承接订单金额更是创纪录地超过100亿元。2009年12月3日,黄埔造船龙穴厂区迎来了边建设、边投产的收获日子:华南地区当时建造的最大吨位散货船(船型 船厂 买卖)“宏元”号顺利交付,标志着该公司118万平方米的龙穴厂区形成造船能力,也标志着其造船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依托“一厂两区、比翼齐飞”的生产格局,黄埔造船步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主航道,进入了国内造船的主流阵营。

“如果当时发展建设的步子稍微慢一点儿,抢订单的力度稍微松一些,人的精神状态稍微懈怠一点儿,我们就会坐失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陈忠前不无感慨地说。

 

(关键字:舰船 特种船 黄埔造船)

(责任编辑:00866)